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SF-1菌产生的絮凝剂及处理洗煤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絮凝剂产生菌DSF 1的最适碳源、氮源进行探讨 ,考察了培养过程中培养液的粘度、絮凝活性的相互关系。提取、纯化所产絮凝剂 ,对其成分进行分析 ,并研究其在洗煤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同时初步探讨了该种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结果表明 ,蔗糖与葡萄糖是DSF 1的理想碳源 ,而无机铵盐类则可作为其氮源 ;粘度和絮凝活性呈正相关性 ;DSF 1产生的絮凝剂活性成分可基本判定是阴离子型多糖 ,当用量为 0 5mL 5 0 0mg/L时 ,DSF 1产生的絮凝剂对pH =12 0、5 0mL 10g/L的模拟洗煤废水处理效果最好 ,低价 (+1,+2 )金属阳离子 (Ca2 + 、Mg2 + 、K+ 和Na+ )可以增强絮凝活性  相似文献   

2.
培养基对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培养基成分种类及其用量对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C/N比对菌产絮凝剂有利,碳源中的蔗糖是菌株Aeromonns sp.N11产絮凝剂的良好碳源,氮源以采用复合氮源为佳。培养基中加入酵母膏有利于絮凝剂的产生。NaCl能够促进所产絮凝剂的絮凝活性,碳源蔗糖和氮源脲对菌产絮凝剂的影响最大。利用正交实验得出产絮凝剂培养基的最佳配比为:蔗糖20g/L,酵母膏0.8g/L,脲0.5g/L,硫酸胺0.5g/L,NaCl7g/L。  相似文献   

3.
青霉菌HHE-P7利用酱油废水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HHE-P7在酱油废水中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实验表明,酱油废水由于碳源丰富,是一种良好的培养基。HHE-P7菌最佳培养条件为:COD20000mg/L,K2HP041.0g/L,培养3d。最佳絮凝条件为在1L高岭土水中投加10~15mL微生物絮凝剂(MBF7),pH调至9,则絮凝率为90%以上;微生物絮凝荆在水系中主要起吸附架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E-9,初步鉴定其为大肠杆菌。首次发现大肠杆菌能产生微生物絮凝剂。该菌产生絮凝剂的适宜培养条件为:乙醇为碳源,大豆粉为氮源,初始pH值为6.5~7.2、温度为30℃。絮凝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产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7%~99.5%,而絮凝剂投加量仅为通用发酵培养基的1/15,絮凝效果优于聚丙烯酰胺等常用絮凝剂。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培养基成分种类及其用量对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C/N比对菌产絮凝剂有利,碳源中的蔗糖是菌株Aeromonassp.N11产絮凝剂的良好碳源,氮源以采用复合氮源为佳。培养基中加入酵母膏有利于絮凝剂的产生。NaCl能够促进所产絮凝剂的絮凝活性,碳源蔗糖和氮源脲对菌产絮凝剂的影响最大。利用正交实验得出产絮凝剂培养基的最佳配比为蔗糖20g/L,酵母膏08g/L,脲05g/L,硫酸胺05g/L,NaCl7g/L。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HHE-P7在酱油废水中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实验表明,酱油废水由于碳源丰富,是一种良好的培养基.HHE-P7菌最佳培养条件为:COD 20 000 mg/L,K2HPO41.0 g/L,培养3 d.最佳絮凝条件为在1 L高岭土水中投加10~15 mL微生物絮凝剂(MBF7),pH调至9,则絮凝率为90%以上;微生物絮凝剂在水系中主要起吸附架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絮凝剂L-3絮凝性能及废水处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影响微生物絮凝剂L-3絮凝活性的因素,并考察了其在染料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该絮凝剂絮凝膨润土悬浮液的最适宜pH值为8,Ca^2 、Mg^2 等阳离子对其絮凝具有促进作用,对酸性湖兰A、碱性品红、活性翠绿KN-R和直接深紫NM具有较好的脱色性能,脱色率分别达到93%、84.2%、75.5%和86%。对赣州毛纺厂印染废水的处理结果为:脱色率达94.0%,COD去除率为70.8%。  相似文献   

8.
简单芽孢杆菌产高效微生物絮凝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从绿化植物根际土壤和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絮凝剂产生菌,得到一株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PS1,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简单芽孢杆菌(Bacillus simplex)。对菌株PS1产生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时间、絮凝活性分布以及pH、CaCl2、絮凝剂投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其对实际废水的絮凝效果。结果表明,菌株PS1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时间为36 h,产生的絮凝活性物质全部存在于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当pH为7.0~8.5、CaC12投量为0.25~0.35 g/L、发酵液投加量的体积分数为1.5%~2.5%时,菌株PS1发酵液对4 g/L的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最佳,絮凝率达到97%。菌株PS1所产絮凝剂对城市污水、啤酒废水、淀粉废水、医院废水的絮凝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通过真菌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对旱田土壤和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分离,得到3株絮凝率超过67%的菌株,其中絮凝率超过75%的高絮凝活性菌株1株——MZ52。将MZ52在产絮凝剂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后,对1000mg/L高岭土悬浮液絮凝,得出MZ52菌产絮凝剂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摇床转速160r/min,培养时间90h,初始pH值为8.0,培养温度为40℃。  相似文献   

10.
用聚硅硫酸钛絮凝处理长江水,所产生的絮凝污泥经干燥、煅烧处理后制备了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复合光催化剂,并用XRD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絮凝pH值、煅烧温度、絮凝剂投加量和光催化剂投加量等因素对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K-2BP溶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絮凝pH值为4,煅烧温度为500℃,絮凝剂投加量为0.2g/L时,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催化活性最佳,光催化降解浓度为25mg/L的活性艳红K-2BP溶液15min后降解率达99.9%,与同等实验条件下P-25的降解效率相当。  相似文献   

11.
一株产絮凝剂的黑曲霉的分离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产絮凝剂的霉菌,初步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其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良好的絮凝作用.通过培养条件优化,其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从85.6%提高到98.7%,实验结果表明,(1)黑曲霉孢子最佳接种量为9.33×108 个/L;(2)产絮凝剂适宜的碳源为蔗糖,氮源为尿素,用量分别为30.00、1.600 g/L;(3)最佳培养条件为:查氏液体培养基初始pH 7.0,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80 r/min,培养时间120 h;(4)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为1.805 g/L;(5)絮凝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优于传统絮凝剂.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絮凝剂L-3絮凝性能及废水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影响微生物絮凝剂L 3絮凝活性的因素 ,并考察了其在染料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 ,该絮凝剂絮凝膨润土悬浮液的最适宜pH值为 8,Ca2 + 、Mg2 + 等阳离子对其絮凝具有促进作用 ,对酸性湖兰A、碱性品红、活性翠绿KN R和直接深紫NM具有较好的脱色性能 ,脱色率分别达到 93%、84 2 %、75 5 %和 86 %。对赣州毛纺厂印染废水的处理结果为 :脱色率达 94 0 % ,COD去除率为 70 8%。  相似文献   

13.
杨菁  管崇武 《环境工程学报》2012,6(8):2507-2511
以枯草杆菌为絮凝产生菌,优化养鱼污水对其培养条件,探讨其降解污水有机物效果及增殖变化,并讨论分析絮凝活性分布、成分组成。结果表明:pH 6.7~7.8、碳氮比20~40、COD≥85 mg/L养鱼污水(灭菌)培养该菌36 h,其培养液(2 mL投量)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达39.5%,养鱼污水COD去除率达47.2%,絮凝菌生长良好;该絮凝菌其絮凝活性物质是菌体分泌物,成分主要为多糖。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絮凝剂对含藻微污染水的除浊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余莉萍  尹华  彭辉  张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3):220-221,224
采用微生物絮凝剂JMBF-25和无机絮凝剂复合使用的方法,对含藻微污染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絮凝剂复合使用降低了无机絮凝剂的使用量,减轻了无机絮凝剂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处理含藻微污染水的最佳复配比为ρ(PAC) ρ(JMBF-25)=15mg/L 1.2mg/L或ρ(PFS) ρ(JMBF-25)=8mg/L 2.0mg/L。机理分析表明,絮凝剂JMBF-25絮凝机理以吸附架桥为主。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E 9,初步鉴定其为大肠杆菌。首次发现大肠杆菌能产生微生物絮凝剂。该菌产生絮凝剂的适宜培养条件为:乙醇为碳源,大豆粉为氮源,初始pH值为6. 5~7 .2、温度为30℃。絮凝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产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7% ~99. 5%,而絮凝剂投加量仅为通用发酵培养基的1 /15,絮凝效果优于聚丙烯酰胺等常用絮凝剂。  相似文献   

16.
利用微生物法,分絮凝和降解两步处理含油污水。第1步优化了高效产絮凝剂菌絮凝条件。结果表明,培养40h的产絮凝剂菌液具有最佳的絮凝活性,菌液质量浓度为0.25g/L,投加量为6 mL/L,pH为5~14,絮凝助剂为CaCl2时絮凝效果最佳。第2步优化了高效降解菌的降解条件。结果表明,以原油为碳源,鱼粉为氮源,碳氮比(质量比)20∶1,初始pH=8,含油率9.0%,含水率60%时,降解菌降解率最高。在以上优化条件下,含油污水的原油去除率可达77.4%。因此,全程利用微生物,分絮凝富集、固体培养两步无害高效处理含油污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从新疆荒漠土壤中分离筛选絮凝剂产生菌,得到一株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W36-1,根据菌株的Biolog鉴定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一株欧文氏菌属(Erwinia)新种。该菌絮凝产物的发酵动力学研究表明,其属于II型发酵,即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部分偶联;在发酵48 h后絮凝活性最高,产量可达到6 g/L;絮凝特性研究表明,在20~100℃范围内有较高的温度稳定性;在酸性环境条件下有较高的絮凝活性,pH值大于7,絮凝活性迅速下降;一些金属阳离子对絮凝有促进作用,其中,Ca2+的助凝效果最好,Mg2+次之,Al3+和Fe3+的助凝效果最差。该絮凝剂对水中各种重金属离子和色素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作用,显示出其在环境工程中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废水、土壤、活性污泥中筛选到2株絮凝剂产生菌。参照伯杰氏手册进行菌种分类鉴定,初步确定均属氮单胞菌属(Azomonas sp.)。将Azomonas sp.在产絮凝剂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后,测定其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活性。废水絮凝实验表明,该菌种所产絮凝剂絮凝效果明显,可絮凝各种水溶液中的悬浮物质。  相似文献   

19.
絮凝剂产生菌B-7的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成都市土壤中筛选分离了1株具有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7。考察了碳源、氮源、温度、培养时间、pH等多种因素对絮凝剂(MBF-7)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硫酸铵,培养时间为72 h,初始pH为7.0,温度为30℃,对0.4%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1.3...  相似文献   

20.
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微生物絮凝剂M-C11处理高岭土悬浊液的过程参数进行优化,选取中心复合实验设计(CCD),以p H、M-C11投加量和Ca Cl2投加量等因素为自变量,以处理后的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Fr)为响应值,并借助扫描电镜对絮凝剂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M-C11可显著改善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性能,且选取的3种单因素水平均可影响絮凝剂活性。经多元回归拟合分析,在M-C11投加量为2.56 m L,Ca Cl2投加量为0.37 g/L的最优条件下,微生物絮凝活性实验值可达92.37%,接近模型预测值(92.30%)。Ca Cl2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高于M-C11投加量(PCa Cl2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