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石旭初 《环境》2001,(1):26-27
基因突变 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千姿百态.生物学家把它们分为三个类群,这就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但微生物或者属于植物,或者属于动物,因而实际上是植物和动物这两大基本类群.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状况与净化效果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微生物在湿地基质中的状况对理解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混菌法和稀释法,测定了不同植物以及无植物的潜流水平湿地基质中微生物的数量,研究了潜流水平湿地不同空间基质微生物的类群数量以及它们与污水净化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湿地基质微生物数量差异不显著,有植物和无植物湿地的差别不明显;湿地基质中不同空间处微生物数量不相同,一般上层多于下层。在湿地运行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湿地基质中会逐渐形成数量和活性比较稳定的生物群落。人工湿地基质中微生物数量与BOD5、TN的去除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微生物的作用是去除它们的重要途径;基质中微生物数量与TP的去除率相关性不明显,说明磷的去除尚有其他途径。测定了湿地基质硝化速率,硝化能力与亚硝化细菌的数量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一、生物群落把栖息在一个地区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个体种群的聚集称为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 或 Community)。或者不把个体种群当做构成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而把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总体看成是重要因素,这和以上的定义是相同的。虽然我们把它称之为总体,  相似文献   

4.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方法因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被广泛认可. 单一种类生物修复易受复杂环境影响,而利用多种生物进行联合修复则可借助种间关系提高修复效果. 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土壤中微生物、植物、动物单独修复和物种间联合修复污染的研究成果,梳理了生物联合修复过程中微生物、植物、动物三类生物的功能,明确了微生物在发挥自身污染修复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减轻其他物种受到的环境胁迫;植物通过根系构建修复功能区域并与附近其他物种及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动物通过自身移动和摄食行为优化土壤和微生物结构的作用机制. 其中,“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可强化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增强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能力;“植物-动物”联合修复可通过动物或其排泄物的作用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同时通过植物根系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微生物-动物”联合修复可在动物搬运摄食、消化排泄等过程中强化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能力. 目前,“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是最主要的土壤生物联合修复方法,其修复机制较为明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微生物-植物-动物”联合修复机制研究,为三者联合修复土壤污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不同湿地模型中根系微生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林  李冰  余家辉  朱加宾  朱健 《环境科学》2017,38(8):3312-3318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和滤料组合的小型湿地模型在处理养殖池塘水体过程中根系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并分析植物对根系微生物富集的影响,本研究对两种植物(茭白和慈菇)和两种滤料(石榴石和磁铁矿)进行组合构建了6种不同的湿地模型,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湿地植物根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和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湿地模型根系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所有收集的微生物总体上属于52个门,118个纲,455科,905个属和1 426个种;根据Shannon指数,茭白(平均为5.77)比慈菇(平均为5.29)在微生物富集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但是,慈菇和茭白根系微生物中变形菌门的比例分别平均为61.97%和51.78%,说明慈菇能够更好地富集变形菌.β-变形菌纲为实验期间不同植物根际富集的主要细菌类群.本研究结果为人工湿地植物优化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湿地组合最佳构建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金磊 《环境保护》1996,(6):27-28
生物灾害及其防御对策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金磊生物的特征在于生命,地球由于充满生命而气象万千。生物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现已初步查明世界上动物有120万种,植物25万种。生物学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也研究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今人类...  相似文献   

7.
相比昆虫,人们对微生物这一名词好像要熟悉得多,毕竟它和植物、动物并列属于生物的一大类。它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类病毒、原生动物及单细胞的藻类等,是一群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的单细胞或多细胞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有的甚至没有细胞结构。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们脚底下,有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土壤生物多样性。土壤中生活着丰富的生物类群,是一个重要的地下生物宝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最丰富、数量最多的亚系统。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我国古代就有一些涉及土壤动物的资料,如《尔雅》、《本草纲目》等中就有对蝼蛄、蚯蚓(地龙)、蚁和蛴螬等动物的描述,但仅仅散见于一些古籍中,未进行系统的整理。亚里士多德称"蚯蚓是大地之肠",达  相似文献   

9.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基质微生物类群及酶活性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构建湿地基质微生物类群数目及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构建湿地净化污水的机制提供了可能,研究表明:(1)不同月份构建湿地基质的微生物类群目是不相同的。(2)基层不同层次之间其微生物类群数目不相同,上层数目较中下层多,最多几乎达三个数量级,(3)下行流池中的微生物类群数目较上行流池多。(4)下行流池中的脲酶活性较上行流池高,且上层高于中下层。(5)上行流池中的磷酸酶活性较下行流池为高。  相似文献   

10.
在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动物和植物,可是你知道其中还有另一大类“不起眼”的生物——微生物吗?其实微生物不是一种而是一类,包括了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类病毒等,形状各异,千姿百态,有球形、杆状、螺旋状、树叉状、阿米巴状、星状、丝状、镰刀状、钩形等。可以说它们“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就在你的身边和眼前”。只是它们实在太小无法看到而已,或者能看到的并未意识到它就是微生物。最初的认识是显微镜发明后,当时有一个科学家在显微镜中观察到一种长度只有几十个纳米长很小很小的生物…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暖深刻影响土壤微生物分布,目前的研究多关注丰富类群,对稀有物种关注较少。将稻田土壤置于5、15、25和35℃4个温度下培养96 h,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16S rDNA进行测序分析。研究表明,稀有类群的alpha和beta多样性均高于丰富类群。随温度升高,稀有类群的Chao1指数显著降低,而丰富类群的Pielou和Shannon指数降低更为明显。PCA分析表明,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均对温度表现出明显响应,且响应方式一致,但丰富类群更为敏感。另丰富类群PCA图与总细菌群落高度一致,表明丰富类群主导微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网络图中,丰富类群的度和中介中心性始终高于稀有类群,主导网络的复杂性。网络中的关键微生物既有丰富类群也有稀有类群,说明部分稀有类群在微生物群落构建同样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人类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生物多样性的迅速锐减,已使人类基本需要的选择余地大大缩小,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受到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据统计,世界迄今为止,已发现并加以鉴定、分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约200万种,其中动物种类150多万种,植物种类约24万种,微生物约有3.75万种。此外,至今还有20万种植物、100多万种昆虫尚未被描述和分类,绝大多数不知名的动植物  相似文献   

13.
<正>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气圈由于营养物的缺乏,紫外线的照射,干燥等都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尽管如此,微生物也能从土壤飞扬,水滴飞溅,人和动物分泌物的释放,植物病原菌的飞散等途径进到空气中,构成了大气微生物的区系。人和动物、植物的许多疾病都是从大气中传播的。因此对大气微生物区系的研究无论从卫生防疫,还是从生态学角度,在国内外都日益受到重视。此外大气微生物  相似文献   

14.
李莹后 《环境》2009,(1):78-81
小读国际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2000年8月对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土壤进行了土壤动物调查,获各类动物1972个,分隶属于4门8纲24目,其中螨类和弹尾类为优势类群,双翅目和膜翅目为常见类群。初步研究表明,森林旅游对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目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云南环境科学》2006,25(2):56-56
生态系 生物和人类是地壳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系统。这种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地下水流微生物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水文过程中微生物研究基本空白的现状,选择了珠海市近海小流域地下水作采样分析,运用不依赖培养(cultured-independent)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研究小流域尺度下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实验数据表明,近海小流域地下水上、中、下3组井的微生物优势类群及其丰度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差别.相似的是3组井均以变形菌、Candidate divisionOPx、古菌(含泉古菌和广生古菌)、放线菌为优势类群,而且变形菌均占了很大比例,在R、M、D组井中分别为23.21%、36.21%、28.84%;不同的是R组井微生物优势类群还有拟杆菌和硝化螺旋菌;M组井另有真杆菌和酸杆菌,D组井中则以拟杆菌为优势类群.从原核微生物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3组井的微生物主要类群大同而小异,各自的微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3组井的微生物优势类群变化佐证了微生物对地下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严峻的挑战─—21世纪的环境保护(续一)中国环境科学院夏青挑战之三: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生长环境地球上已描述的生物物种大约有140万种,其中动物大约为100万种,植物为30多万种,微生物10多万种。而尚未被描述的物种可能比这要多得多,据估计,大约在5...  相似文献   

19.
《世界环境》2004,(6):76-77
越南全境位于所谓的“印度-缅甸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内,其境内濒危哺乳动物物种的分布面积也在“热点地区”占有最高份额。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等级和标准,越南20%的哺乳类物种因濒临绝灭而被列入“极危”、“濒危”和“易危”目录。在濒危物种中,灵长类动物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在越南已确认了23个类群,其中5个是越南特有类群。在这23个类群中,有5类属于全世界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  相似文献   

20.
植物去除空气污染物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植物去除空气污染物的研究现状及机理,主要包括:通过叶表面的气孔和表皮吸收、吸附;植物体内代谢或者分泌酶催化氧化还原进入体内的污染物;通过植物联合根系微生物降解由于干湿沉降进入土壤或者水体中的污染物等.提出了在植物空气去除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需要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