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越来越强大的反面,是它给社会带来的风险越来越突出,这里有科技本身的问题,更有制度—游戏规则和文化态度的问题。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的本性,科技风险无法完全避免,我们所能做的是在谨慎原则、伦理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上寻求共识,并注重阶段性问题阶段性解决,而非幻想毕其功于一役。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文明制度是人类社会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理念、政策、做法。生态文明制度的层次和水平标志着人类治理艺术和技巧的成熟程度,它关系到全人类、全社会、各民族和各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状况和政权运作是否科学和稳定。就一国而言,生态文明制度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进程有赖于社会现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  相似文献   

3.
李瑛 《绿色视野》2013,(2):45-48
礼貌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咬往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貌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貌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丁建峰 《绿叶》2011,(7):67-73
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带有多元与多面的特质。"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传承传统文化",原非一个确切的命题,因为我们需要"传承"的,是那些能够于高远深微处打动人心、带有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使之"透出人心"。而在当代市场制度下"透出人心"之路则在于,构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社会氛围,并通过建立良序社会,将市场力量嵌入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之中,以此规约市场运行,启发人固有的自觉之心。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形成的人的集中生活单位。现代城市在作为人的集中生活单位的同时,还是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的社会经济系统的集中反映。不管从什么角度、什么标准看,城市均可认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实体。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和了解还远远不够。为此,许多城市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假如我们把城市看作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  相似文献   

6.
《和谐》一文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用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法,以界定它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区别。这是我所看到的关于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最为全面的论述。该文从思想方向、文化基础、战略目标、制度支撑这几个方面全方位地论述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政策及体制,这些论述应该成为我们在这几方面工作的指导思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中国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还应该关注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中国环境之所以出问题与我们的增长方式有关,也就是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了我们的环境。同时,为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应该注重环境产…  相似文献   

7.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环境问题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1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用法律手段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和《加快研究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两个提案,更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18位全国政协委员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们都是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理事。  相似文献   

8.
夏业良 《绿叶》2008,(3):103-107
30年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是变革制度,虽然只是部分制度而非整体制度得到变革。如果未来能够继续推进一些重大制度的改革,比如将官本位行政主导体制转向权力制衡体制,中国的巨大变化就将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是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活在内全方位的深刻转变。一个思想多元的公民社会,值得我们憧憬和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9.
王秋霞 《绿叶》2012,(6):84-89
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便捷。与此同时,对于科技的盲目信任和误区引导,不仅影响了风险监管制度的建立,也制约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在化妆品安全问题上,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因而,在各类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建立健全制度固然是重中之重,但反思工业时代对科技的误会和误导,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0.
赵莹 《环境教育》2013,(3):29-30
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着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公众的自发参与对环境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引导社会力量成为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课题。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及性原则(即公共参与原则)至今已有20年,在我国的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入深的发展。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交替之时,如何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党和政府部门的时代命题。一、动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政府作为提供环境保护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主体所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加,所以建立一个多元的环境保护制度建构主体,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建设中来就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本文在对环境资源的自然与经济属性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让集体成为环境保护制度建构的一个主体,以减少政府面临的环境压力,增加我国环境保护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观点     
《绿叶》2012,(2):116-118
野生动物保护法,它大可以修改,因为它的宗旨就是利用,而且最明确地把野生动物看作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是不对的。没有一种动物是人创造出来的,没有一种动物是为了当人的奴隶。所以在活熊取胆这样的事情上,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必须要思考,我们再不能这样来对待其他的动物了。这个根本的错误到了一个必须结束它的时代,在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你们好!近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明,一个人要讲文明,一个单位同样有行业文明。一个地区的文明既包括社会文明、发展文明,也包括文化文明。而发展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都离不开人的文明。人作为文明构成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如同一把标尺,反映一个地区的整体素质和文明风貌,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4.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向什么方面发展,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环境教育作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教育,是证明环境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培养人们具有理解和评价人、文化及其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包括人们遵循为保护环境所作的决策及行为准则的教育。环境教育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使整个社会对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一新的、敏锐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培养出消除污染、  相似文献   

15.
政府作为提供环境保护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主体昕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加,昕以建立一个多元的环境保护制度建构主体,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建设中来就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本文在对环境资源的自然与经济属性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让集体成为环境保护制度建构的一个主体,以减少政府面临的环境压力,增加我国环境保护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20,(Z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近年来,生态文化研究在全球逐渐成为显学,这反映出当今社会正在深刻反思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更加和谐的人类社会,必须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那么生态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笔者认为,中华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只要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滋养今天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李燕 《绿叶》2012,(1):81-88
工业社会的形式理性及其法律制度本身是环境事故高发和风险规制匮乏的重要原因。事故经验本身推动着人类对自身的理性与制度结构做出反思。在"风险知识"的刺激下,风险规制中的预防原则获得法律上的确立,并极大冲击和重塑着现代环境法框架。我国环境法体系侧重后果防治及其责任配置,无法应对贝克指示的新风险,也无法吸纳预防原则要求的法律理性,因而需要根据新的风险知识和法律原则及时做出修改。在以"风险知识"为根据的全新法律框架之下,风险规制机构应强化建制,程序设计也应容纳技术因素之外的社会参与,形成"科学—民主"的宽域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18.
许纪霖 《绿叶》2008,(7):34-39
文化是一个"魂","魂"一定要依附于某一个"体"上,这个"体"就是社会。社会的衰落会使文化成为一个孤魂,只能在观念的形态里飘荡,无法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恰恰在中国,只有市民没有市民社会,最缺乏公共生活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节日的文化礼仪。学院化、精英化之下,小传统的衣钵传人士绅离社会渐趋遥远,观念有余,身体力行难为。广大乡村的中、小学教师等基层知识分子,在社区重建、社会重建、小传统传承中,能否扮演重要角色,社会期待着。  相似文献   

19.
90年,历史的"五四"渐行渐远。"后五四"时代的青年人所了解的是一个怎样的"五四"?与"五四"世代有着怎样的代际差别?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追随什么样的主义?"五四"时代的整体价值已经转变为"后五四"时代一种根植于社会、为社会所塑造的理性的个体价值。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并不在于制度,而在于每一个公民做好自己。  相似文献   

20.
付成双 《绿叶》2011,(12):89-9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西方社会对基督教环境伦理的反思,"生态的印第安人"遂成为北美社会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汇,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快乐、无忧无虑、生活在与大自然和谐之中的印第安人的形象,这与西方社会那种恣意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