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生境适宜性的制约因素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利用生境适宜性指数、保护比例和保护效率指数等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喀则片区黑颈鹤生境适宜性及保护现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变化。结果表明,1994、2005和2015年黑颈鹤适宜生境与次适宜生境面积总和占比依次为31.05%、32.00%和41.00%,黑颈鹤可生存空间逐渐增长;对比1994和2015年保护比例和保护效率指数发现,适宜觅食生境和夜栖生境分布趋向核心区和缓冲区,次适宜觅食生境同样向核心区移动,保护区规划对适宜觅食生境和夜栖生境保护的合理性降低,对次适宜觅食生境的合理性升高,从外延区对各生境的保护比例来看,保护区周边仍存在大量黑颈鹤可利用生境没有纳入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评价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建立了一套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住条件和经济发展5个亚目标层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方法,计算各亚目标层评价指数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结果表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指数、公共服务设施指数、居住条件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4个亚目标层指数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均呈现京津和东南沿海地区最高,东北、华北和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规律;生态环境指数计算结果则相反,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指数大于东北和华北地区,京津、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较小。最后,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的计算结果,将全国各省域划分为优、良、一般和差4个类型区,并提出各类型区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对策,以实现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3.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其内在作用机理与关键驱动研究能够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与建设的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模型、典型相关分析、岭回归等方法进行甘肃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并识别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驱动。结果表明:(1)甘肃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值为0.238,高于均值水平的县域占比达45.98%;综合指数、居住条件、产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与治理指数基本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降低态势;公共服务设施维度却表现为中部高,两端低的空间格局;基础设施维度中低水平与较低水平的评价单元相对零散分布且范围较广。(2)自然地理变量组中可灌溉耕地占比的典型载荷为-0.798,正向作用于基础设施、居住条件、产业经济(载荷系数均<0)等目标变量;区域经济发展组中所有解释指标均与典型变量呈正相关,解释指标正向促进着人居环境质量;社会文化控制变量组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居民占比、少数民族聚落村占比2个解释变量的典型载荷分别为-0.976、-0.494,负面影响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目标变量载荷系数>0)。(3)可灌溉耕地占...  相似文献   

4.
将地理信息系统 (GIS)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相结合 ,选取了 9个斑块类型指标和 13个景观指标 ,从区域和绿洲 2个尺度分析了金塔县及其境内的金塔农业绿洲和鼎新农业绿洲的景观格局。结果显示 ,区域尺度的景观格局体现了绿洲与戈壁等基质类型景观的镶嵌特征 ;金塔农业绿洲体现出冲、洪积三角洲的特征 ,即耕地从扇顶呈放射状与盐碱地相间分布 ;鼎新农业绿洲显示了沿河绿洲的特点 ,即景观类型以河道为轴对称分布。指出划定绿洲界限和提高数据分辨率是揭示绿洲景观格局与过程相互作用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2008年夏季采用样带样方法对塔里木河下游典型绿洲边缘7个断面进行植被调查,采用α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Whittacker指数和Cody指数)分析环境梯度下种群多样性变化规律,利用种群分布格局指标(扩散系数、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丛生指标和聚块性指标)定量分析绿洲边缘10个植物种群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典型绿洲边缘物种多样性特征受到土壤水分、盐分等因素限制,物种丰富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绿洲>过渡带>流动沙丘;从绿洲、过渡带到流动沙丘β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种群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绿洲边缘10个植物种群均呈聚集分布,集群分布状态反映了干旱区植物种群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6.
城镇居住体系的构建--以昆山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城镇住区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城镇居住体系构建内容及其原则,并且以昆山市城镇居住体系构建为例,划分了昆山市主要居住片区并对其做了适宜度分析,同时提出各片区社区的设计及指标体系,探索昆山市和谐发展的住区环境,寻求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道路。  相似文献   

7.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是一种多年生、多棘刺灌木,具有丰富的药用、经济和生态价值.基于中国172个黑果枸杞样点和29个环境因子数据,运用MaxEnt模型,模拟预测黑果枸杞在当前、未来(2050s、2070s)RCP2.6、RCP4.5、RCP8.5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以刀切法(Jacknife)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预测黑果枸杞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范围.最湿月降水量、最冷季均温、最冷季降水量、表层土壤砾石含量、年均温、月平均日温差等因子是影响黑果枸杞分布的主要因素.(2)黑果枸杞潜在适宜分布区总面积约为111.942×104 km~2,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沙漠—绿洲过渡地带.(3)不同气候情境下,各等级适宜区面积存在明显差异性.RCP2.6情景下2050s、2070s总适宜区增加,RCP4.5情景下2050s增加、2070s减少,RCP8.5情景下2050s、2070s总适宜区减少.(4)空间叠加分析表明,未来黑果枸杞适宜区呈先增长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2050s黑果枸杞潜在适宜区向东部和东南部扩张,2070s潜在适宜区总体减少,并向北移动.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黑果枸杞不同等级适宜区产生的影响不同,高适宜区分布范围相对较为稳定,可以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未来适宜区潜在分布范围及其空间迁移存在一定规律性,结果可为沙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信息.(图7表3参61)  相似文献   

8.
草海湿地区域景观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脆弱性作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方向,对区域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3S技术,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构建景观脆弱度指数,从整体上对贵州草海湿地区域的景观类型及景观脆弱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研究区53个行政村作为评价单元,从较小尺度和可控单元出发,研究草海区域景观生态脆弱性变化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5年间草海湿地区域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较多,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增加;研究区景观脆弱度指数范围逐渐变大,但各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排序不变,由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2)1995—2015年间处于重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四周,且数量有所减少;处于一般脆弱区和潜在脆弱区的行政村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区域,数量有所增加。(3)各行政村的景观生态脆弱性水平呈现显著自相关,但景观生态脆弱性接近的行政村在空间上表现出的聚集性有所降低。(4)研究区行政村的景观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由低-低聚集类型转为高-高聚集类型,大部分行政村的空间自相关属于"不显著"类型,并没有出现低-高聚集区。  相似文献   

9.
农村发展已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安徽省江淮地区6个市辖区、30个县(县级市)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5个子系统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安徽省江淮地区县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差异性显著,呈现东部片区高于西部片区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表现出东南片区(巢湖市)的高值集聚和西北片区(淮南和六安境内)的低值集聚态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水资源要素、农村人口吸引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智  魏忠庆 《生态环境》2006,15(1):198-201
在国内外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系统层、子系统层和指标层构成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系统层由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能力五部分组成,子系统层由16个指标组成,指标层由43个具体指标组成。利用统计分析法(Delphi)确定各指标的权值。同时,针对本指标体系结构提出了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并设置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和系统协调度两个综合性指标来全面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通过对重庆市渝北城区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城区的实际。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大多面临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双重任务,协调好乡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以安徽鹞落坪自然保护区为例,从自然条件、生态限制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10项指标构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聚落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鹞落坪保护区适宜建设区域面积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80%,限制建设区域面积占19.03%,禁止建设区域面积占59.17%;现有聚落面积的75.10%分布在适宜建设区域,8.44%分布在限制建设区域,16.46%分布在禁止建设区域。根据评价结果,对现有聚落斑块分别提出发展、限制和退出3种布局优化策略。该研究有助于实现自然保护区内聚落的合理布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拉萨市曲水县为研究区域,利用DEM、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人口、经济等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各单因子进行评价,并综合多因子对自然生态修复影响进行等级划分,重分类和量化,分为不适宜、较不适宜、较适宜、适宜4个等级;根据自然生态修复中的各个指标因子的影响程度,采用AHP决策分析法,确定判断矩阵,得到各参评因子权重,利用ArcGIS栅格地图代数功能进行叠加综合,得出研究区域自然修复适宜性最终分级结果.根据分级结果划分修复区域,针对不同修复区域制定不同的修复策略,以达到最佳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太子河洛氏鱥幼鱼栖息地适宜度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太子河流域鱼类及栖息地的调查研究,选择该流域的优势种洛氏鱥(Phoxinus lagowskii)作为指示生物,建立洛氏鱥幼鱼对水深、流速、溶解氧、总溶解颗粒物和河岸带植被指数的栖息地适宜度曲线,并借鉴河道内流量增量法计算各采样点河段的洛氏鱥幼鱼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结果表明:洛氏鱥幼鱼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在太子河上游较高(>0.5),中游次之(0.2-0.5),下游较低(<0.2)。洛氏鱥幼鱼栖息地适宜度指数与10项栖息地调查指标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太子河流域内限制洛氏鱥幼鱼生存的因素不是水文条件,而是河流水质及河岸带等环境因素;洛氏鱥幼鱼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随着太子河中下游人类开发强度加大,洛氏鱥栖息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各级政府对城市绿色宜居水平关注度高,生态气候环境是影响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利用金华市2011—2020年的气象、生态、环境相关资料,运用多层次评价模型,从气象灾害、气候舒适度、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4大方面筛选出21项指标,构建城市生态气候环境绿色宜居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德尔菲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各项指标值和综合指数,对城市绿色宜居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1—2020年10年间金华市全域在绿色宜居方面均达到“适宜”水平以上,适宜程度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从各指标看,气象灾害全域呈“中部少四周多”分布特征,气候舒适度全域呈“中部高四周低”分布特征,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呈“中部差四周好”分布特征。城市绿色宜居综合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城市的绿色宜居程度,通过定量分析与评价,可衡量各城市在生态、气候、环境因素等方面的优劣,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造成下垫面属性变化,直接引发区域热环境变化。采用2004—2006年、2014—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合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角度定量计算地级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季节、昼夜条件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CI),归纳不同城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的角色特征,度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和地级市热环境贡献度强度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在白天和夜晚作为城市群热环境源汇角色不同,根据贡献度指数的昼夜差异可分为昼夜热源型城市(CI0)、昼汇夜源型城市(白天CI0,夜间CI0)和昼夜热汇型城市(CI0);(2)2005—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绝对值增大,对城市群热环境的源汇作用强度增加;(3)耕地和林地分别为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最主要的源汇景观。在春、秋、冬季夜间,耕地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由源转为汇。(4)城市受内部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自身发展条件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环境贡献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如林地在春、夏、秋季夜间对不同城市热环境分别表现为源汇景观。区别源汇景观的依据在于判定其是否能够降低区域热环境,因此源汇景观在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上可能会发生角色转变。研究结果对于基于植被分区的城市设计所进行的热环境调控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利用青岛崂山区地下空间资源,在全面分析该区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岩土工程勘察原始数据和现场水样调查分析报告,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和专家经验,遴选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洪水淹没、人口密集程度为评价因子并确定各因子的权重,研究构建了该区地下空间利用评价模型。将评价模型与GIS相结合,利用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到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分区。研究表明青岛崂山区地下空间建设适宜区面积为106.1k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73.8%;一般区域面积为26.5k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8.4%;不适宜区域面积为11.14k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7.8%。  相似文献   

17.
挠力河流域丹顶鹤繁殖期生境景观连接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景观连接度分析引入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丹顶鹤繁殖期生境的研究中,确定食物、水、隐蔽所、干扰为丹顶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繁殖期丹顶鹤的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HSI模型值(Ih,s)进行景观制图并纠正,以此为基础,根据丹顶鹤的领域性和繁殖期最小需求面积,利用缓冲区分析,得到丹顶鹤生境景观连接度可视图,划定景观连接度区域.结果显示:(1)丹顶鹤生境破碎化严重.丹顶鹤适宜生境中的小斑块(面积小于0.1 km2)数量较多,占71.88%,且多呈岛状分布.(2)人类活动是丹顶鹤生境面积缩减及破碎化的主要原因.丹顶鹤的适宜生境面积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35%.(3)景观连接度、景观斑块间的渗透性是丹顶鹤对适宜生境利用程度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景观连接度的影响,丹顶鹤可利用生境面积进一步缩小,仅占适宜生境面积的78.37%.(4)具有一定水平景观连接度的区域沿河流两侧呈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8.
以国产高分辨率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结合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对蔚县煤矿区2013—2015年各季节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进行估算。分析该区域NPP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各年7月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NPP与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研究区域不同植被类型NPP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中部和南部人文居住环境区,降水量为NPP的主导影响因素;而在北部无人为干扰的山区,太阳辐射和温度为其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天气气候条件是左右人们旅游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景点旅游季节长短。旅游气候适宜性可通过基于气候特征和人体热舒适感受的室外天气舒适指数(OWCI)来衡量。该研究选取入选中国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稻作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各地1991—2020年每日室外天气舒适指数,划分天气舒适等级,并分析了各遗产地30 a平均逐旬天气舒适度与舒适日数变化、极不舒适天气频率分布、气候适宜旅游期,讨论了不利天气现象对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不同地域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气候舒适性年内变化分别呈现出春秋舒适型、冬半年舒适型和全年舒适型3种类型,各遗产地在1 a内有10个月以上的适宜旅游期,其中黄金旅游期分别有4~12个月不等。气候条件对当地农业生态景观资源旅游利用的限制很小。  相似文献   

20.
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成为区域、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作者完成的广州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数值分布图,文章采取等间距的分类方法,进行了生态安全景观的数量结构、不同类型之间的数量转移关系的研究,并从景观结构的三个方面选取景观指数,研究生态安全景观的格局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生态安全评价指数的最低值的区域呈扩大趋势,增大幅度最大的时段是1990-1995年,空间上以中心城区为主;1990年,研究区生态安全面积百分比最大的区间是60-70,其余三个时间里,这个比值都变小,且发生偏移.最低值区间30~40的百分比值呈增大的趋势.1990-1995年各区间值以向相邻的低值区间转移为主,2000-2005年则基本相反,1995-2000的情况较复杂.景观指数研究结果结果是相互补充的,在1990-2000年间,生态安全景观的破碎度呈减少趋势,但是不同安全值的斑块分布均匀程度在1995年最高.但是,即使是在1995年,仍然有局部区域,某安全值段的斑块呈现出聚集态分布,表现为CONTAG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