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法律权利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的变迁史就是一部新型权利不断兴起和奋力保护的发展史.农业文明时代的代表性权利为地权,工业文明时代的典型性权利为工业产权(主要为专利权),生态文明时代的标志性权利为环境权.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之首是确认和保护环境权,应当通过发展以环境权为本位的法治事业来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环境权是人类在面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时代所“酿造”的种种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而提出的旨在追求良好环境品质享受的新型权利要求,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时代进化到生态文明时代所催生出来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环境权即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如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采光权、通风权、安宁权和景观权等。环境权既不包括资源权、排污权等与环境有关的实体性权利,也不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和环境监督权等程序性权利。环境权的权利对象是环境而非生态,故不能称为生态权。环境权是国际人权发展史上的第三代人权,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标志性权利,是环境公益诉讼最为重要的权利基础,是助推环境司法走出当前困境的主要法宝。今后,我国应将确认和保障环境权作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恶化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妇女由于其性别特点及在人类社会繁衍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则更多地承受着环境恶化的苦果,有权利保护自己正当的环境权益.妇女也更深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有义务加入到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中来.中国妇女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环境权本位问题上,现存在"权利本位说""义务本位说"以及"公众环境利益说"几种观点.目前学界主流观点是以权利本位的视角去讨论环境权的各种问题,同时兼存其他观点的争论."权利说"或"义务说"无疑是走向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极端,单路径的思维方式难以达成环境法设定的价值理念与目标."公众环境利益说"试图模糊环境权私权利的基...  相似文献   

6.
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立法、执法、环境管理和诉讼的基础,也是环境法学和环境法制建设中的基本理论。环境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主张和一种新的法律理论,目前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对环境权有不同的理解。笔者根据各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和环境权理论,将环境权界定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就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承担的基本义务,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合理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合理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现将个人环境权、单位环境权和国家环境权的含义和作用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焦磊鹏 《环境保护》2022,(16):74-75
<正>环境问题关乎个体利益,关联社会发展,关系到人类社会整体的进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是生态环境法治的应有之义。在法律体系中,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协调,是破解环境难题的法治思路。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协调、互动,重构环境权力与权利,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民法的转型,而且有利于促进环境法的健全,还能够促进公民环境权的实现。吕忠梅教授所著的《沟通与协调之途: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一书,正是从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协调视角,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公民环境权的正当性源于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者都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体现了对人的本质关怀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公民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我国法律目前尚无明确规定。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公民环境权的高度肯定和保障,我国应积极顺应生态社会潮流,在宪法和法律中确认和保障公民环境权。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权是对环境价值的分配、利用和保护的权利.可以分为公环境权和私环境权,二者具有不同的法律内容和特点.公环境权表现为国家的环境行政权和司法权,私环境权则应当成为民事主体的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对后代人环境权的理解与现行立法存在着冲突,应当正确认识后代人的环境权,科学设定当代人的环境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李挚萍 《环境》2012,(2):16-18
时代呼唤环境权早在1972年, "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庄严宣布: "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这是国际法文件上首次明确了环境权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作为保护环境权利与解决纠纷的衡平机制,它的产生是基于当事人对司法救济的需要.在运用诉讼程序解决民事纠纷时,存在利益衡量的问题.作为环境法的法意基础,环境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性权利,有权提起环境诉讼,维护公共利益是环境权从理论到实践的基本标志.本文通过论述环境权理论及其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运用,并对原告资格的适度放宽、举证责任的合理配置、诉讼费用公平负担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以期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这也是公众环境权获得程序上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解读《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常常发生,环境侵权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侵权形式。而通过法律规制环境侵权行为,保护人们的环境权益,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相似文献   

13.
环境权是一项基本的权利,诉权是环境权的救济权权能。诉权的社会化是环境诉讼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诉权的扩大化,以保护兼具有公共性私益和个体性公益特点的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14.
张炳淳 《环境保护》2011,(19):44-46
在我国转型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正处于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并重新配置环境权益的阶段,要求我们运用现代环境善治理念,公平和持续地满足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目标要求。环境治理是指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中,生态环境福祉的利益相关者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由谁进行环境决策,如何进行环境决策,怎样行使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进而达到一  相似文献   

15.
从3个角度阐述环境权是一项新型的人权.环境权的产生和提出就是以人权的形式,环境权的性质完全符合人权的基本性质,环境权的内容不可能归于传统的财产权和人格权.所以环境权具有不容置疑的人权性质.环境权入宪能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环境权利.提供稳定、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甄健 《山东环境》2001,(4):23-23,46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日益重视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 ,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环境的认识逐渐提高 ,有关环境权益的民事纠纷和诉讼案件明显增加 ,“公民环境权”,这个对目前多数人来说还十分生疏的名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视屏报端 ,正在悄悄地向我们走来。那么 ,什么是公民环境权 ?它有哪些具体内容 ?我国公民环境权的现状如何 ?公民的环境权一旦遭到侵犯又如何进行保护呢 ?环境权的概念环境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在适宜健康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是狭义的环境权 ,也就是公民环境权。公民的环境权是一种新型…  相似文献   

17.
正法学意义上的环境权属于全球环境破坏加剧形势下的新兴派生权利。当某一地域造成的环境戕害需要全人类社会共同面对时,法学意义上的权利便从"人"向"环境"转移,其本质是为了弥补各国环境法律法规的局限性,以应对环境破坏对作为宪法基本权利核心的"人性尊严"的挑战。《环境权理论的新展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版)一书由吴卫星著写,作者提出"环境权理论新  相似文献   

18.
刘北溟 《环境保护》2011,(2):105-107
侵权,作为民法上的概念,是指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环境侵权从传统的民法侵权论中发展而来,指因行为人污染或破坏环境而造成他人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等权利受到损害,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环境侵权还包含着"损害了一定区域的不特定多数人的环境权甚至后代人的利益",从而扩充了环境侵权所侵犯的利益范围,由此也拓展了侵权法所保护的利益范围.  相似文献   

19.
邱福荣 《环境导报》2003,(15):32-32
绿色的希望在哪里?希望在于教育。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人类求知的欲望。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当今地球上人口骤增,资源衰竭,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教育呼吁地球上的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爱惜资源,保护环境,不要自毁家园。因为人类的家园只有一个,那就是地球。不好好保护地球这个家园,无家可归的那一天必将到来。教育是一种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四个时代:狩猎采集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现在刚进入的生态时代。在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不同。在工业时代后期,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  相似文献   

20.
环境权探析及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权是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提出的新主张,是人类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强化的产物。文章对环境权提出的时代背景、环境权的内容和特点作了分析。通过对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项法的分析,阐述了我国环境权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最后,通过对我国《民法通则》的分析,说明和比较了香港地区和内地地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