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风力发电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而作为用源大户的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风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蕴量巨大等优点,发展和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国际电力发展的大趋势,所以风能发电在未来必然会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风力发电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前,随着国家清洁能源的政策支持,风力发电项目已在内蒙古地区普遍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大、污染分散,环境监理内容较多,因此做好风力发电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简述了这方面的环境监理内容。  相似文献   

3.
This article summarises the results from four studies on the potential of bioenergy, and one study on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distributed renewable energy production, in Ostrobothnia, Finland. The scope of the studies was to explore the degree of energy self-sufficiency that could be achieved, and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and benefit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great majority of rural areas have the potential for being self-sufficient in their energy production through bioenergy alone, but other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RES), including for example wind and solar power, will make an even greater contribution in the future. This applies to areas especially outside the largest population centres and most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 Indeed, in peripheral regions the renewable energy potential far exceeds the energy demand, and the spatial coverage of energy self-sufficiency is huge. Other European and global studies also show tremendous RES potential.The economics of small scale power generation units, here represented by biogas plants, are already feasible, despite the technology still being at an early developmental phase. Diffus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depends on a number of factors, but single and separate units are emerging all the time. The adoption of RES base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will however be a long social process.The results give rise to an expectation for more RES based energy generation in Ostrobothnia and Finland and even in Europe and globally. In a time frame of 20–30 years, this development may result in structural changes across the whole energy sector. This comprehensive movement can only be understood and supported by multi- and cross-scientific approaches, and it will in future be a challenge for forthcoming research.  相似文献   

4.
风力发电技术及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换成电能。风力发电技术是一项多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的节能减排技术。本文就风力发电的意义、风力发电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山地风场风能资源储量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利用数值模拟GIS空间分析法以及实测与野外勘察调研两种方法规划了江西省山地风能资源的具体分布并定量估算了其储量,此外,还利用山地2座测风塔资料,详细地分析了山地风能资源特性,结果表明:江西省高山地区风能资源呈沿山脉走向的线状分布或孤立山峰的点状分布,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11×104 kW,技术可开发面积约为136 km2,装机容量约为148×104 kW。山地低层风速和风功率密度较大,随高度的增加略有增大,风切变指数很小,分别为0.017、0.098。山地风场风速和风功率密度日变化明显呈U型分布,正午前后风速最小,凌晨至清晨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与最小风速相差1~2 m/s;山地风场有两个接近相反的主导风向,集中在NW-N以及SSW-SSE扇区,对于风机机组布局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威胁。全球常规能源的有限性和大量使用正使其面临枯竭,而且在开发、转换、加工、运输和利用过程还伴生许多环境问题。风电以可再生、永不枯竭、无污染、安全可靠等优点,必将在能源产业中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7.
邓铭江  明波  李研  黄强  李鹏  吴萌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5):1107-1122
新疆是我国最重要的资源宝库和能源基地之一。如何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实现能源系统的绿色转型,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在系统总结新疆主要能源的储量及分布的基础上,梳理现阶段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分析能源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能源绿色转型路径及相关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新疆能源系统中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5%,碳减排任务异常艰巨;(2)新疆“弃风、弃光”问题严峻,弃电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要实现新疆能源系统的绿色转型,须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加快水—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电力对外输送通道,推进“电气化新疆”进程,发展CCUS与大规模储能新技术等。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风能资源区划研究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论文以Surfer8.0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Citystar3.0为平台,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历史测风资料以及沿海72个风能测风塔临时观测资料,计算广东省空间分辨率为1km×1km格点上风能参数,进行了广东省风能资源的宏观区划和风电场选址区划;估算出广东省离地面10m高度上全省及各区划的风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为7.50×104MW,技术可开发量为5.89×103MW。为广东省风电开发宏观规划以及大型风电场的微观选址提供了科学而且精细的资源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风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1990-2005年中国和英国风电发展数据,对两国风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据英国风电发展的阶段性,把中国风电发展划分为试验性发展、规模发展、过渡发展3个阶段,并预测到2007年步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因此,未来几年,中国风电场数目和规模将会快速增长,并且由集中走向高密度集中分布。据对影响风电场省级时空分布的自然、市场和政策共8个选择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将中国风电场按省级划分为3个区域和8个亚区域,对聚类结果进行逐步判别回判,结果表明准确率达92.6%。  相似文献   

10.
世界能源百年变局与国家能源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能源形势日趋复杂,能源安全愈加成为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新形势下,无论是学科层面上世界能源地理与国家能源安全的科学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还是国家现实需求上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与国际能源合作等问题,都亟待专家学者们深入交流与讨论。通过“一问一答”的访谈方式,展示主持人与九位学界或业界访谈嘉宾基于不同视角的问答内容。分别围绕能源安全的内涵与全球能源治理模式、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形势的新变化、世界能源生产空间和消费空间不平等地理格局下的能源安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趋势下的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变化、未来能源地理学的研究前景与重要研究方向等一系列内容发表观点。以期达成一定共识,从而更好地研讨世界能源地理学的关键问题,并积极应对世界能源的百年变局,提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应对措施等。  相似文献   

11.
An application is presented of the methodology used bythe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GEF) to measureincremental costs. Incremental cost estimates are usedby the GEF to determine its financial contribution toprojects that protect the global environment, such asinvestments in renewable energy. The importance ofadopting a system-wide view in certain types ofprojects (such as investments in grid-connected power)is illustrated using the case of wind power inMorocco. A narrow plant-by-plant comparison wouldneglect the adjustments in the system expansion planthat may be warranted when one type of plant (e.g., acoal fired thermal plant) is replaced by another (e.g.,a wind farm).  相似文献   

12.
Use of rural energy 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Tibe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Reportedasthethirdpoleoftheearth(Zheng ,1996) ,theTibetregionisthemainbodyoftheQinghai TibetPlateau.Itcrosses 9°50′oflatitudefromsouthtonorthand2 0°30′oflongitudefromeasttowest,withavastareaof1 2millionkm2 andahighaverageelevationofover40 …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河南省风能资源时空分布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风能,其潜在的价值逐渐被开发与利用。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河南省风能资源及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河南省风能的变化趋势,论文利用1971-2000年期间的河南省气象台站风速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和流体力学风能计算方法,结合ArcGIS系统对河南省的风能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特殊的地形特征造就了河南省风速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中、豫东的平原地带及豫南,西部及北部太行山区平均风速相对较小,区域风速差值较大;②30 a间河南大部分区域的风速变化为逐渐减小趋势,只有个别站点风速表现为趋势略增或趋势稳定;豫东为风速减小最大的区域,豫西、豫中及豫南地区风速变化趋势相对较小;③风能研究发现最大值区域与平均风速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最大风能区域在豫北、豫东、豫中及豫南一带,最小风能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14.
张静  杨萌  张伟  曹东  赵静  李勃  薛英岚  蒋洪强 《环境科学》2024,45(3):1285-1292
电力行业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并加快脱碳进度,对河南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排放-能源集成模型(iCEM),对河南电力行业“双碳”目标下控煤降碳路径开展情景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电源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等措施,河南省电力行业碳排放将于2028~2033年实现碳达峰,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在“十四五”期间仍呈持续增长趋势,达峰区间为2027~2031年.大力发展以风电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采用更多低碳零碳热源、提高外调电比例、加大煤电节能改造是碳达峰目标约束下河南省控煤主要措施.碳中和阶段,布局内陆核电是缓解河南省控煤压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需要提前开展论证研究.加速推进落后机组淘汰和现役机组节能改造、加速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超前规划外调电,并配套完善煤电退出和调峰的市场机制、增加系统灵活性、加快外引清洁能源保障等政策,是河南省电力行业控煤降碳路径有效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网火电比例的空间差异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驱动能源的二元性增加了研究PHEV二氧化碳排放的复杂性.使用上海市50辆PHEV汽车13万km的数据,研究了基于PHEV实际运行数据的二氧化碳排放评估方法,分析了PHEV纯电驱动里程比例及其影响因素,获得了纯电续驶里程、充电频率、电网构成对PHEV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展望了2020年PHEV技术水平的二氧化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我国一线城市PHEV乘用车出行主要集中在50 km以内的范围,占日常出行频次的70%;在2016年全国平均电网结构下,续驶里程超过50 km的PHEV比传统燃油车少排放15%以上的二氧化碳;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结构的地区,PHEV碳排放可降至100.0 g·km-1以下,相比平均电网结构下碳排放水平降低幅度在28%以上;在2016年平均电网结构及技术水平下,纯电续驶里程增加(50~100 km)、充电频率增加(0.5~2次·d-1)对碳排放的改善幅度不明显;与2016年相比,2020年PHEV燃油经济性和电耗水平的改善可降低32%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6.
MM5/CALMET模式系统在风能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荣卫  何晓凤  朱蓉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2):2101-2113
论文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区域性风能资源评估的数值模式系统,该系统由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和微尺度模块Calm et以及风能资源参数计算模块组成。运用该模式系统分别对代表我国沿海风能丰富区的江苏省沿海地区和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北部风能丰富区的甘肃省酒泉地区的风能资源进行1 km×1 km高分辨率的逐时模拟,并通过与模拟范围内测风塔观测资料的对比检验该模式系统对我国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风能资源评估能力。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式系统可以很好地模拟出这两个地区的风能资源分布情形,不仅各测风塔处的年平均风速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风向频率和风功率密度方向频率也与观测值较为吻合。总体来看,该模式系统对甘肃省酒泉地区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结果要优于江苏省沿海地区的对比结果。因此,该模式系统可以用来对我国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风能资源进行高分辨率的评估。同时通过分析这两个地区70 m高度处的年平均风速、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年有效小时数、年发电量的水平分布结果发现,江苏省沿海地区海面上风能资源比陆上沿岸区域丰富,且风能资源沿海岸线往南逐步增加;甘肃省酒泉地区中部的盆地区域由于受南北高山形成狭管效应的作用,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7.
以中纬度沿海城市上海为代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海岸线附近污染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盛行梯度风和热力环流耦合作用下的扩散和输送特征,并与忽略海陆温差的理想情况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即使在盛行梯度风主导城市风场时,海陆温差引起的热力环流对海岸线附近流场仍有重要影响,并使近地面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与海陆无温差时截然不同.海陆无温差时,污染物仅向盛行梯度风的下风向区域扩散.而在海陆有温差时,污染物的扩散却可能是双向的.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分别对应着沿海城市污染物最不利释放时段(RTS-16:00和RTS-04:00),造成的污染总时长和日平均浓度均最大,不仅部分近地面污染物被海陆热力环流携带至盛行梯度风的上风向区域,并且下风向区域的日平均浓度最高达海陆无温差时的4~5倍.因此,即使在盛行梯度风较强时忽略海陆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影响,也会明显低估非海陆风日的实际污染强度和污染范围.  相似文献   

18.
风能资源的地域分布与鸟类迁徙通道重叠,表现为沿海及岛屿、内陆湖泊、水库、沼泽及其它湿地,既是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也是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和停歇地;风能资源的季节分布与鸟类迁徙季节重合。导致风力发电场的兴建对鸟类迁徙带来直接影响。所以,在发展风力发电的同时,必须注意对鸟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全球海域风能资源评估及等级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具有高精度、长时间序列的CCMP(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风场,对全球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综合考虑风能密度大小、能级频率、大风频率、有效风速、风能密度的稳定性等各方面,对风能资源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对全球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区划,为海上风力发电等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全球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大部分海域为风能资源的富集区,尤其富集在南北半球西风带,风能资源的贫乏区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和两极零星海域,可利用区和较丰富区主要分布于低纬度海域、太平洋东部中低纬近岸海域、两极大部分海域。  相似文献   

20.
夏季盛行风对太湖北部藻类水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6年7月1日至10月17日对太湖北部湖区进行了6次综合调查,重点分析了夏季盛行风向和风力与太湖北部藻类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持续稳定的风向(SSE至ESE),是表层藻类在下风区和迎风岸产生聚集的重要驱动力,湖流流向影响甚小。当主风向为SE时,表层藻类生物量和chla(叶绿素a)含量,成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的倾向性分布。当平均风力在1.5~3.6m/s时,风力大小与藻类在下风区的堆积有关;风力约大于4.0m/s后,藻类水华的平面分布已不明显,垂直分布趋于均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