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0年春季在青岛观测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结合同期的Micaps天气图资料及后向轨迹分析资料,探讨了不同天气条件及气团来源不同时青岛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尘发生前12h,大气中0.3~1.0μm的细粒子数浓度逐渐小幅升高,沙尘发生时>1.0μm粗颗粒物数浓度较沙尘发生前升高了1~10倍,0.3~1.0μm细颗粒物数浓度则降低了20%~45%.降雨使>1.0μm粗粒子数浓度降低>50%,降雨后大气颗粒物尤其是细粒子数浓度很快回升.雾和霾天气发生时1.0μm粗粒子数浓度较高,而局地源气溶胶中粗粒子数浓度较低,<0.7μm细粒子相对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2.
兰善红 《环境》2006,(Z1):21-23
本文对雨季东莞大气中的硝酸盐粒子进行了两年的观察,以探讨大气中硝酸盐粒子的形成机理以及它在大气中的作用.粒子主要通过Anderson中的二级粒子撞击器分为二部分粗大粒子(r>1.0(m)和微小粒子(r≤1.0(m).对单个粒子用复合薄膜法和X能谱分析法进行了分析.每月采集的粒子总量用离子色谱进行了总体分析.对单个粒子的分析发现,细粒子主要是硝酸和氨气通过均相反应而形成的硝酸铵,粗粒子中的硝酸盐主要是硝酸与海盐粒子生成含NaNO3的混合粒子或与陆地土壤粒子中的Ca2+、Mg2+等碱性离子生成盐.总体分析法结果表明,NO-3,Ca+2和Na+主要在粗大粒子中.说明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由于东莞大气中的硝酸盐粒子中的粗大粒子比微小粒子易沉降且不易挥发,粗大硝酸盐粒子有可能起着最终消除东莞大气中硝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保定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及粒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究保定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质量浓度水平、季节变化和粒径分布特征,于2010年8月—2011年8月利用Andersen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并用离子色谱分析其中的离子组成. 结果表明,细粒子(PM2.1)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为SO42-、NO3-和NH4+,三者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3.18、21.99和11.44μg/m3;粗粒子(PM>2.1)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为NO3-、Ca2+和SO42-,三者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0.60、10.39和10.14μg/m3. 细粒子中ρ(SO42-)、ρ(NO3-)、ρ(NH4+)、ρ(Cl-)和ρ(K+)的季节性变化相似,均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粗粒子中ρ(NH4+)、ρ(K+)和ρ(NO3-)呈现出与细粒子不同的季节性变化趋势,ρ(NH4+)和ρ(K+)均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而ρ(NO3-)则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 粗、细粒子中ρ(Ca2+)和 ρ(Mg2+)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相似,均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 ρ(SO42-)、ρ(NO3-)、ρ(Na+)和ρ(K+)均呈双峰分布,分别在>0.43~1.1μm和>4.7~5.8μm出现峰值; ρ(NH4+)和ρ(Cl-)呈细模态单峰分布,在>0.43~1.1μm出现峰值; ρ(Mg2+)和 ρ(Ca2+)呈粗模态单峰分布,在>4.7~5.8μm出现峰值. 二次源和生物质燃烧是细粒子的主要来源,扬尘对粗粒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青岛大气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来源及环境效应,利用安德森采样器连续采集青岛近海2008年1~12月大气颗粒物分级样品,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其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并讨论其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NH4+、K+、Cl-、NO3-、PO43-、SO42-主要存在于粒径小于2.1μm的细粒子中,Na+、Mg2+、Ca2+、F-则主要存在于粒径大于2.1μm的粗粒子中.各离子的粒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NH4+、K+和SO42-四季均主要分布于细粒子中,而Mg2+和Ca2+则主要分布在粗粒子中,两者均在3.3~4.7μm出现峰值;Na+在春、夏、秋3个季节主要存在于粗粒子中,集中分布在3.3~7.0μm粒径范围内,而在冬季则集中分布于0.43~1.1μm且细粒子含量高于粗粒子;春季Cl-在粗粒子中分布较多,尤以2.1~3.3μm范围内的最为突出,而其他3个季节均是细粒子比例明显偏高;NO3-春、夏两季在粗、细粒子中的含量各占50%,秋、冬季节均为细粒子占多数;PO43-夏季只出现在0.65~1.1μm以及>11μm的粒径范围内,粗粒子占95%,其他3个季节则是细粒子含量较高;春季F-在3.3~4.7μm出现峰值,夏季各粒径均未检出,而秋、冬两季粗、细粒子各占50%.K+、NH4+、F-、Cl-、NO3-、SO42-和PO43-受供暖期燃煤取暖的影响较大.K+和NH4+在供暖期和非供暖期峰值均出现在0.43~0.65μm粒径范围;F-供暖期在0.43~0.65μm和3.3~4.7μm粒径段出现峰值;供暖期Cl-的峰值出现在0.43~0.65μm粒径段,而在非供暖期,则出现在2.1~3.3μm的粗粒径段;SO42-和NO3-在供暖期和非供暖期的峰值均出现在0.43~0.65μm和3.3~4.7μm粒径段;供暖期PO43-的最大峰值出现在0.43~0.65μm粒径段,而在非供暖期其最大峰值出现在3.3~4.7μm粒径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3个AERONET站点气溶胶大小的识别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gstr?m波长指数a是判断气溶胶粒子大小的重要参数,但当气溶胶尺度分布不满足Junge分布时,仅用a不能很好的反映气溶胶粒子的尺度信息.利用Mie散射理论和AERONET站点实测资料分析说明在0.750.6;当a2>0.3时,多以粗粒子为主,Vfine/Vtotal<0.4.利用Gobbi气溶胶图解法分析显示SACOL站AOD的大值主要是由于沙尘气溶胶的影响造成的;香河站沙尘和细粒子气溶胶都会产生大值AOD,并且图解法可以很好的区分这两种情况;太湖站受沙尘的影响较小,大值AOD绝大多数是由于细粒子气溶胶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北京春季强沙尘过程前后的激光雷达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激光雷达、PM2.5和地面气象要素等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2012年3月30—31日的强沙尘过程前后的天气形势和PM2.5的污染特征,反演了雷达探测期间得到的消光系数,探讨了沙尘过程中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输送特征. 结果表明:沙尘过境时,地面风速最大达到6m/s,沙尘沉降时ρ(PM2.5)增至289μg/m3,相对湿度和能见度明显降低,大气低层逆温和近地面风速等气象条件对沙尘影响地面的时间和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沙尘层雷达反演的气溶胶消光系数最大为0.96km-1,偏振比最大为0.4,近地面消光系数变化与地面ρ(PM2.5)变化规律吻合较好,其探测可以精确反映不同天气形势下气溶胶的垂直结构和时空变化信息;高空输送至北京的沙尘以粗颗粒物为主,细粒子主要来源于本地及周边地区细粒子源;西北方向的内蒙及外蒙地区沙尘输送是导致此次北京强沙尘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不同粒径的气溶胶,其成分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对人的危害也不相同。粒径小于10μ的微粒称为吸入性粒子(inhalable particles),可进入人的呼吸道。而小于2μ的细粒子(fineParticles)由于很易沉积在肺部,对人的危害性最大。因此,国外在制定有关气溶胶的大气质量标准时,已经考虑粒子的粒径分布。研究气溶胶的组成和粒径的关系的意义还在于粒径不同,其来源也不同,一般细粒子多来源于人为源,而粗粒子多来源于天然源和机械过程,并且粗细粒子在大气中的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其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地区的气溶胶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其中冬季、春季和夏季均超标。PM2.5和PM1分别在PM10中所占的比值均为冬季最高,夏季和秋季次之,春季由于受到沙尘的影响,其比值最低。在各个不同的季节,气溶胶粒子的粒级分布具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6~8级(1.1μm)、1级(5.8~9.0μm)、0级(9~10μm)和5级(1.1~2.1μm);春季出现沙尘时粗粒子明显增多,气溶胶粒子的粒级主要集中在0级(9~10μm)、1级和3级(3.3~4.7μm);冬季重污染天气下细粒子浓度高,峰值出现在1级、7级和5级(1.1~2.1μm)。  相似文献   

9.
北京冬、夏季颗粒物及其离子成分质量浓度谱分布   总被引:30,自引:22,他引:30  
为认识北京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特性之一的粒径谱分布,利用多级撞击式颗粒物采样器MOUDI对北京城区夏季和冬季大气颗粒物进行了4次为期1周的采样,采样时间分别是2001-07、2002-03、2002-07和2003-01.通过分析获得了颗粒物及其离子成分的质量浓度谱分布;发现北京城区颗粒物中细粒子占PM10的40%~60%,已经成为PM10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细粒子和粗粒子的质量浓度与PM10都有很强的相关性(R2>80%),仍然可以通过控制粗粒子的浓度来降低PM10的浓度;在细粒子浓度高于70μg·m-3时,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在细粒子中所占比例之和大于70%,是颗粒物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并且观测到颗粒物的质量粒径谱分布在积聚模态存在2个亚模态以及积聚模态出现在1.0~1.8μm的粒径段的谱分布;对于积聚模态峰值出现在1.0~1.8μm粒径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深圳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物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雾化器-气溶胶化学组分检测仪(ACSM)联用的分析方法,实现了对2013年春季深圳MOUDI多级采样膜(0.056~18μm)中WSOM与无机离子组分的同时测定.结果表明:所测得的水溶性颗粒物总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7.4±2.1)μg/m3,其中有机物和硫酸盐是最主要的两种化学组分;粗、细粒子中的WSOM主要以二次来源为主,且大部分粗粒子中的WSOM可能来源于非均相反应;不同粒径范围WSOM的氧化态(以O/C计)估计值在0.46~1.4范围内,平均为0.96,对应的有机物/有机碳比(OM/OC)估计值在1.8~2.9范围内,平均为2.4,粗粒子中WSOM的O/C比细粒子更高,暗示粗粒子中WSOM可能经历了更多的老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