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九龙江口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归宿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39  
1999-06,对九龙江口15个站位的表层水,13个站位的间隙水进行了18种有机氯农药的测定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总含量在表层水中的浓度范围为51.3~2479nng/L在间隙水中的浓度范围是266~33355ng/L.对不同有机氯的含量在各站位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发现Methoxychlor(甲氧滴涕),Endosulfan Sulfate(硫酸硫丹),Endrinaldehyde(乙醛异狄氏剂)以及Endosulfan II(硫丹),Dieldrin(狄氏剂),Deta-HCH和Beta-HCH 7种有机氯农药在18种有机氯农药中都占主要部分;九龙江口的六六六的含量顺序:β>δ>α>γ;对于滴滴涕,表层水中的含量:DDE>>DDD>DDT;间隙水中的含量:DDE>>DDT>DDD,二者DDE的含量都在总DDTs的50%以上,说明环境中的DDTs主要降解为DDE;九龙江口有机氯农药随着盐度梯度,在河口中呈去除趋势;且间隙水中有机氯农药比表层水中的浓度高,说明其倾向于吸附在沉积物颗粒上,其浓度差使得有机污染物可能通过再悬浮等过程从底层向上层迁移.九龙江口的有机氯农药污染与其他港湾相比,污染水平相当,部分站位水质有机氯农药(HCHs和DDTs)超过国家一类水质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闽江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对闽江口水、间隙水与沉积物中的21种多氯联苯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中多氯联苯的含量范围是0.20-2.47μg/L,间隙水中的含量为3.19-10.86μg/L,沉积物(干重):15.13-57.93μg/kg;与其他河口、海域相比,闽江口的多氯联苯污染水平相对较为严重;间隙水的污染物浓度普遍要比其上覆水的浓度要高,而沉积物中的浓度比间隙水、表层水要高。水体中的多氯联苯主要部分为含3-6氯多氯联苯,多氯联苯的主要组分间的正相关性表明其具有相似、稳定的来源特征并且在环境中行为相关;对该河口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其水质多氯联苯超过USEPA的标准,沉积物方面也部分超过参考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闽江口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利用GC-ECD和GC-MSD对1999年11月闽江口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闽江口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范围是0.532~1.82μg/L,间隙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为4.54~13.7μg/L,沉积物(于重,以下讨论到的沉积物,无特别说明都是干重表示):28.79~52.07μg/kg;与其他河口如珠江口、九龙江口相比,闽江口的污染水平居中.间隙水的污染物浓度普遍高于其上覆水的浓度,而沉积物中的浓度大于间隙水、表层水,是由于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倾向于吸附在沉积物颗粒,并且通过再悬浮从底层向上迁移.对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各组分的含量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有机氯农药的主成分为:β-HCH,DDE,Heptachlor(七氯),Endosulfan Ⅱ(硫丹),Methoxychlor(甲氧滴涕).DDE、β-HCH、EndosulfanⅡ分别占DDTs、HCHs和硫丹的主要部分;有机氯农药各组分间有正相关性,表明其河口有机氯农药陆源的土壤输入与相似的环境行为;对该河口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HCHs符合国家海水水质一级标准,DDTs则超过该标准.  相似文献   

4.
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利用GC-ECD对厦门西港1998年7月取得的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18种有机氯农药(HCHs,DDTs)等和12种多氯联苯(PCBs)进行分析。其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范围ND(未检测出)-0.58ng/g(其中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ND-0.14ng/gND-0.06ng/g),多氯联苯的浓度为ND-0.32ng/g,与1986、1993年的厦门西港的分析结果相比较,污染程度明显降低;说明近年来的厦门的有机污染得到逐步控制,也与有机物随时间推移逐渐详解有关,分析表明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在厦门西港有着相似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主要河口沉积物中PCBs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国主要河口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对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分别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加拿大环境委员会制定的SQG方法进行了初步风险评价,并分析了多氯联苯污染的环境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用两种方法评价的结果一致。珠江河口多氯联苯污染最为严重;闽江口、九龙江口和长江口次之。对这些河口而言,严重的生态风险并不存在,但部分站位存在一定的潜在威胁;黄河口、鸭绿江口、辽河口的多氯联苯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分别于2020年7月和2020年12月采集九龙江口表层水体,测定了溶解氧化亚氮(N2O)浓度及其相关的理化参数,同时进行培养实验,测定硝化速率和N2O产生速率,分析九龙江口N2O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N2O分布的主要过程及关键因素,并利用LOICZ箱式模型计算了九龙江口N2O的河流输入、水—气交换、生物生产和河口输出通量。结果表明,九龙江口N2O浓度和饱和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浓度范围为15.3~50.2 nmol/L,饱和度范围为214.6%~699.1%。冬季航次N2O的水—气通量为5.02×103 mol/d,夏季航次为4.09×103 mol/d,说明九龙江口是大气N2O的重要排放源。硝化作用是九龙江口水体N2O产生的主要途径,是调控水体N2O分布的主要过程,溶解无机氮是影响硝化作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2014年秋季对全国14个典型潮间带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中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合沉积物粒度、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对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隙水中氮的浓度均受到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氮输入是导致河口区间隙水氮浓度高于非河口区的原因之一。不同粒径沉积物对氮的保持能力也是影响其浓度的重要因素。在河口区,人口密度、农田面积和污水排放量对间隙水中DIN浓度有一定影响,海水养殖面积对间隙水中DON浓度有重要影响。其中大辽河口、九龙江口和珠江口潮间带间隙水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大沽河口主要受人口密度和农田面积的影响,闽江口主要受人口密度和污水排放量的影响,黄河口主要受海水养殖的影响。在非河口区,污水排放量对潮间带间隙水中DON影响显著,由于非河口区养殖降低了氮营养盐尤其是硝酸盐浓度,海水养殖面积和种类对DIN的浓度和结构有明显影响。其中苏北浅滩间隙水中氮主要受污水排放的影响,北戴河沙滩、四十里湾和英罗湾均受海水养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静态顶空法在2009年7月测定了九龙江河口表层水体和沉积物孔隙水中甲烷浓度以及相关的环境参数,并对甲烷浓度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果显示56个河口表层水的甲烷浓度在10.7~456.7 nmol.L-1之间,饱和度远超过大气平衡甲烷浓度,由河口上端向中下端逐渐减小.4个站位(B1、B2、B3和B4站位)孔隙水中平均甲烷浓度(分别为2 212、447、28和5μmol.L-1)从河口上端向下端快速减小,与水体甲烷浓度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1~B4站位孔隙水中硫酸盐的浓度依次增大,其平均值分别为0.13、0.64、5.3和16.3 mmol.L-1.九龙江河口表层水和孔隙水中甲烷浓度变化趋势,表明河口上端沉积物中产甲烷菌降解有机质产生甲烷,并以扩散的形式通过沉积物-水界面进入上部水体,导致河口上端甲烷浓度增加;而在河口下端海相区随着孔隙水中硫酸盐浓度增加,沉积物中产甲烷过程逐渐受到硫酸盐还原过程的抑制,河口下端孔隙水和表层水甲烷浓度相应降低.B2和B3站位孔隙水中甲烷浓度随着深度增加分别由43和10μmol.L-1增加至1 051和57μmol.L-1,结合总有机碳(TOC)和硫酸盐在沉积柱剖面上的变化趋势,表明大量甲烷在沉积物硫酸盐-甲烷过渡带中被厌氧氧化,这进一步抑制了沉积物中甲烷的释放强度.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甲烷的产生过程除有机质以外还受到孔隙水中硫酸盐浓度的控制,而水体甲烷主要来源于河口上端盐度相对较低且富有机质的红树林潮间带湿地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大亚湾海域多氯联苯及有机氯农药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1999年 8月 4日采集了大亚湾次表层水、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并用气相色谱 (电子捕集检测器 )分析了其中 12个多氯联苯 (PCBs)和 18个有机氯农药样品。总PCBs含量 ,水体中介于 91.1~ 135 5 .3ng/L ,沉积物中为 (0 .85~ 2 7.37)× 10 -9;总HCHs含量水体中介于 35 .5~ 12 2 8.6ng/L ,沉积物中则为 (0 .32~ 4 .16 )×10 -9;总DDTs含量在水体中介于 2 6 .8~ 975 .9ng/L ,沉积物中为 (0 .14~ 2 0 .2 7)× 10 -9;而在悬浮颗粒物中均未检出。水体和沉积物中DDT/(DDE DDD)比值较大 ,表明近期仍有此类化学物质输入大亚湾海域。本研究为大亚湾养殖海区提供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现状资料。  相似文献   

10.
福建近岸表层海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PCB的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亚甲蓝分光光度法和GC-ECD法分别对福建近岸表层海水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PCBs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表层海水中这两类污染物的来源.表层海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为0.04~1.987 mg/L,较高浓度值站点主要位于九龙江口、闽江口和湄洲湾海域.PCBs的浓度在3.9~367.1 ng/L之间,整体上近岸站点浓度值比离岸站点高,中北部浓度值比南部高.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及海水水质标准进行比较,福建沿海表层海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PCB的污染都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在夏季对海河与渤海湾表层水中溶解态的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河和渤海湾表层水中PCBs、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含量分别为0.06~3.11 μg/L、0.05~1.07 μg/L和0.01~0.15 μg/L.海河干流流域内的工业废水排放等陆源输入可能是渤海湾中PCBs和OCPs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该地区PCBs与水中的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具有一定的正相关.与国内外类似水体相比,海河中PCBs和OCPs污染情况较为严重,而渤海湾则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2.
Persistent organochlorine compounds, including hexachlorocyclohexanes (HCHs),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s (DDTs) an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were analyzed in surface water and sediments from Baiyangdian Lake, North China.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HCHs, DDTs and PCBs in surface water were in the range of 3.13-10.60, 4.05-20.59 and 19.46-131.62 ng/L, respectively, and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HCHs, DDTs and PCBs in sediments were 1.75-5.70, 0.91-6.48 and 5.96-29.61 ng/g dry weight, respectively. Among the groups of HCHs (sum of α-HCH, β-HCH, γ-HCH and δ-HCH) and DDTs (sum of DDT, DDD and DDE), the predominance of β-HCH, DDE and DDD in water and sediment samples was clearly observed. This observation suggested that β-HCH was resistant to biodegradation and the DDTs had been transformed to its metabolites, DDE and DDD. For PCBs, penta-, hexa- and hepta-chlorinated congener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compounds in the both phases. Furthermore, the partitioning of chlorinated compounds between sediment and water was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ir transport and fates in aquatic ecosyste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verage logs of organic carbon-normalized sediment-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s (logKoc') for OCPs varied between 3.20 and 5.53, and for PCBs, logKoc' values ranged from 3.19 to 5.57. The observed logKoc' was lower than their equilibrium logKoc predicted from linear model, 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solubility enhancement effect of colloidal matter in water phase and the disequilibrium between sediment and water.  相似文献   

13.
溴离子和溴酸盐活性炭竞争吸附及溴酸盐生成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种活性炭对水体中溴离子和溴酸盐的吸附去除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单吸附条件下溴离子和溴酸盐的吸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69%和88%以上,双吸附质条件时溴离子去除率减少到10%.溴酸盐去除率为60%以上;有机物与溴酸盐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关系,AC-400的孔径分布条件更适合于有机物的吸附过程.而不利于溴酸盐的吸附,在低浓度平衡溶液条件下(ce<72 mg·L-1),AC-100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较高,在溶液平衡浓度72mg·L-1<ce<211 mg·L-1条件时,AC-150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较强,影响程度取决于活性炭比表面积和粒度分布等因素;溴酸盐的去除效率同时受到水体中氨含量和pH的影响,氨含量超过200μg/L以上溴酸盐减少量变化不显著,较低pH值溴酸盐生成量较少.  相似文献   

14.
在夏、冬两季对北京地区密云,潮白河,玉渊潭和通惠河等地表水中17种有机氯农药(OCPs)和84种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及来源解析.实验结果表明,OCPs总量在7.86~53.1ng/L之间,平均值为(16.9±14.6)ng/L.PCBs总量在2.99~32.7ng/L之间,平均浓度为(10.9±10.4)ng/L.HCHs,硫丹,DDTs和HCB是主要的OCPs污染物,其含量分别为(13.9±11.5)ng/L,(2.20±2.01)ng/L,(0.63±1.51)ng/L和(0.12±0.14)ng/L.α-HCH/γ-HCH平均比值为1.53,小于工业HCH中比值4~7,表明北京地区地表水中存在林丹的使用.而DDT/(DDD+DDE)比值<1.22,表明北京地区并无新的DDTs污染源输入环境.PCBs以低氯代联苯为主,其中二氯,三氯,四氯和五氯联苯总和占∑84PCBs总量的79.2%.北京地区地表水中不同氯取代数PCBs组成与我国历史PCB产品组成相符,均以低氯代联苯为主,表明北京地区地表水中PCBs污染来源为历史使用.相比于国内其他区域水质而言,北京地区地表水OCPs和PCBs污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5.
湄洲湾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晴晖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0):2536-2544
对湄洲湾海域表层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特征进行了综合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湄洲湾水体中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分别为:1.51~10.3ng/L[平均值(4.28±2.72)ng/L]、5.31~42.6ng/L[平均值(18.52±10.58)ng/L]、125~167ng/L[平均值(145±11.8)ng/L].与国内其他海域水体相比,湄洲湾的POPs污染均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湄洲湾海域水体中不同种类的POPs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HCHs分布表明该区域存在工业品HCHs和林丹的使用;滴滴涕(DDTs)则以工业早期残留为主并伴有新的污染输入;沿岸的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可能是该海域PCBs的主要来源;PAHs主要来源石油源,这与该海域密集的油码头与频繁的船运有关.依据目前的环境控制标准判定,湄洲湾海域水体中POPs仅PCBs的浓度有超出风险值限定,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应采取相应的污染物控制与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水体中氰化物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雪儿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0(4):107-108,110
文章对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水体中氰化物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0~0.500 mg/L线性区间内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其最低检出限为0.001 mg/L.与传统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自动进样、分析速率快、试剂耗量低等优点,可应用于大批量常规地表水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污染比较严重的珠江广州河段(雅岗至琶洲大桥)的六个断面,共10个采样点的上覆水和间隙水的磷形态分布特征,得上覆水总磷(TP)值为0.705~3.893mg/L,均为劣V类水质。总溶解性磷(TDP)与磷酸盐磷(PO43-)在各采样点的含量分布不均匀,由PO43-含量显示,各采样点已经有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通过分析各采样点间隙水磷含量和引起其上下层含量差异的环境因素知间隙水TP与TDP有一定相关性。间隙水上下层TP,TDP,PO43-含量差异可能与沉积物有机质和氧化还原环境有一定相关性,总体上认为厌氧环境有利于促进沉积物的磷释放到间隙水。  相似文献   

18.
近海潮间带水体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利用ICP-MS分析技术,系统测定了天津沿海潮间带表层海水、悬浮物、沉积物及沉积物间隙水中13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介质中重金属总含量和个体含量差别较大,最大相差4~7个数量级(水和悬浮物中).在相同介质中,各采样点重金属总含量差别不大,变异系数小于30%,个体重金属浓度除间隙水中差别较大外,变异系数均小于50%.潮间带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含量均值为41.2μg·L-1,原水、沉积物间隙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值分别为62.7μg·L-1、112.7μg·L-1、345.0mg·kg-1和262.3 mg·kg-1.潮间带各介质中重金属构成有显著差别,典型重金属元素Zn、Cu、Pb和Cr在原水和过滤水中约占40%~50%,而在悬浮物、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约占到50%~80%.潮间带水体、悬浮物、沉积物与滨岸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组成和分布模式的相似性表明其污染来源为陆源污染物.对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间相关性较弱,但各重金属含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它们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西苕溪流域地下水中NO3--N的污染来源,对西苕溪流域地表水、地下水体的NO3--N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水化学与NO3--N同位素对其来源进行解析. 结果显示,西苕溪流域地表水的ρ(NO3--N)为1.07~3.45 mg/L,ρ(NO2--N)为0.15~0.35 mg/L;地下水中ρ(NO3--N)为3.24~15.31 mg/L,平均值达9.26 mg/L. 下游地区地下水的ρ(NO2--N)较高(0.26~4.25 mg/L),平均值达3.00 mg/L. ρ(NO3-)与ρ(Cl-)的关系显示,西苕溪地表水、地下水存在比较稳定的NO3--N输入来源. NO3--N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地表水的δ15N为7.0‰~16.7‰,说明上游NO3--N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中下游则主要受到农业施用化肥与人类生活污水二者的共同影响;地下水的δ15N为14.3‰~27.1‰,说明调查区域内的地下水受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的影响可能更为强烈,另外,地下水中存在的反硝化作用也是造成地下水δ15N增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厦门港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利用GC-ECD对厦门西港1998年7月取得上位表层水体中的18种有机氯农药(HCHs,DDTs等)和12种多氯联苯(PCBs)进行分析。其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范围6.60~32.6ng/L(其中HCHs:3.51~27.8ng/L),ng/L,DDTs,0.95~2.25ng/L均值1.45ng/L),多氯联苯的浓度为0.08~1.69ng/L,同国内外其他港口海区相比较,其污染和蔼相对较低。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