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凭祥地区金矿床受断层构造与酸性火山岩的双重控制。围岩蚀变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等。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两个成矿期 :热液成矿期与表生氧化期。热液成矿期金由热液迁移至围岩 ,被黄铁矿与毒砂吸附。表生氧化期黄铁矿与毒砂氧化形成氧化铁矿物 ,金被吸附到氧化铁矿物之上得到富集。对矿化岩石与围岩的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本区金矿以Au As Sb Hg组合为特征 ,As是金的找矿指示元素。根据金矿床的矿物组合与微量元素特征以及矿床地质条件推测 ,本区金矿床属低温热液矿床 ,形成时代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2.
祁两沟金矿明显受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裂的复合控制,金矿化与钾长石化和黄铁矿化关系密切。成矿瓦伴生元素具明显的分带性,与金属矿物分带基本一致。对地层Au元素丰度、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区域燕山中、晚期钙域性花岗岩,太华群有部分物质加入。流体包裹体种类复杂,并含有大量石盐和金属硫化物于矿物,表明成矿溶液具沸腾矿液特征。成矿温度(330℃)较一般热液金矿床高。金以[AuCI]~—和[Au]~—形式迁移,并在降温减压、稀释作用和溶液由弱酸性向弱碱性转化的还原条件下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首次探讨了二道沟金矿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成分富K+、Na+和Ca+而贫Mg2+;流体盐度主要在3.5-6.0wt%NaCl之间;金主要成矿期三度在230~290℃之间;成矿压力较低,在1×107~2×107Pa之间;成矿然活力弱活性到弱碱性,pH值在4.1~6.4之间;成矿体系fo2较低的还原环境(fo2=3.99×10-40-1.202×10-29Pa,fs2=1.774×10-11-3.251×10-9Pa);金主要以金流配合物形式存在于热液中,并以此形式进行迁移。  相似文献   

4.
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北美大盆地地区科迪勒拉造山带、科罗拉多地台和我国扬子地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 -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 -中生代冒地槽。具有分布局限、成矿集中的特点 ,形成许多超大型矿床。金矿床成矿域发育一套大面积分布的巨厚的古 -中生代冒地槽建造 ,同成矿期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强烈 ,有利于形成各种地热体系和流体活动。金矿床往往形成成矿带 ,单个金矿床的规模大小不一 ,矿化受构造、围岩和深部流体控制 ,围岩一般具有还原性质。围岩蚀变为去碳酸盐化、硅化、泥化、硫化物化和重晶石化等。金与砷黄铁矿、黄铁矿及毒砂紧密相关 ,以次显微金的形式存在。其他矿物为雄黄、雌黄、重晶石、辉锑矿、石英、方解石、含铊矿物以及表生矿物明矾石和黄钾铁矾等。成矿流体中水为大气降水 ,碳、硫主要来源于矿床围岩和以下岩石 ,少量可能来源于深部。矿床形成于浅 -中等深度。提出了大气降水热液、岩浆热液、变质热液和卤水成矿等卡林型金矿床形成模式 ,大气降水成因模式能较好解释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产于新疆阿尔泰碰撞造山带山前板块边缘弧后盆地中的多拉纳萨依金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微量元素、稀土元素、δD-δ18O-87Sr/86Sr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手段、不透明黄铁矿和透明脉石矿物石英所含流体包裹体气—液相组成、SAM/AES、SIMS等现代微束分析技术以及现代地热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从矿石、单矿物及流体包裹体三个层次对该金矿床成矿流体的可能来源、地球化学特征、演化途径及成矿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1大地构造位置所研究的多拉纳萨依金矿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西南缘,属额尔齐斯弧后盆地成矿单…  相似文献   

6.
八卦庙金矿床是南秦岭印支褶皱造山带中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床,其赋矿层位是中泥盆统星红铺组下岩段的一套碎屑岩沉积建造。通过对其容矿岩石的矿物组成、形成的构造环境、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及金主成矿期脉石矿物铁白云石和石英的稳定同位素、矿物包裹体的系统研究后认为,容矿岩石、NWW向的断裂构造、深部岩体的热动力作用是控矿的主要因素,金的物源是深部的富金层,围岩也带入了部分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具有深源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金矿床成矿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老一新成矿 ,东西南北有别”。“一老一新成矿”表现为主要成矿时代为早元古代 (2 6 0 0~ 14 0 0Ma)和中生代 (部分晚古生代 30 0~ 10 0Ma) ,且中生代形成的金矿床所占的比例更大。“南北有别”表现为 :我国早期成矿作用在扬子地块和华南地区主要以中元古代 (180 0~ 14 0 0Ma)为主 ,而华北地区以早元古代 (2 6 0 0~ 180 0Ma)为主 ,甚至存在晚太古代的金矿床 ;我国晚期成矿作用在华南地区以印支期—燕山早期为主 (如海南—粤西地区为 2 30~ 190Ma) ,在华北、胶东地区为燕山中晚期 (14 0~10 0Ma)。“东西有别”表现为我国东部地区中生代是金矿床成矿的最重要时期 ,而西部地区晚古生代是金矿床成矿的重要时期 (以北山、天山和北疆地区最明显 ,成矿年龄以 30 0~ 2 30Ma为主 )。同时 ,我国的金矿床普遍具有“成矿物质来源老 ,矿床定位年龄新”、“多期成矿作用叠加明显”和以“岩浆热液型为主”的特征。上述特征是受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8.
金的沉淀机理是了解热液金矿床成矿机制的关键。本文总结了金从热液中沉淀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各种主要含金配合物的溶解度拨制机制,阐述了矿物表面吸附/还原以及电化学富集等矿物表面作用对金沉淀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以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雌激素效应和毒性效应评价模型,分别采用MTT法检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双酚A(BPA)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DCFH-DA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活性氧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采用RT-QPCR检测细胞中ERα、ERβ和GPR30m RNA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DBP和BPA对MCF-7细胞活力呈现"倒U"型剂量-效应关系,即低浓度(10-8mol/L)和高浓度(10-4mol/L)抑制细胞增殖,在10~(-7)~10~(-5)mol/L浓度范围内刺激细胞增殖,并分别在浓度为10~(-6)和10~(-7)mol/L时达到最高增殖率;DBP和BPA的联合暴露中,低浓度联合暴露呈现加和效应,而高浓度则呈现拮抗效应;低浓度联合暴露促进细胞增殖,其产生原因与细胞周期由G0/G1期向S期推进、ERα和GPR30转录诱导相关;而高浓度联合暴露则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其产生原因与诱导活性氧自由基(ROS)生成、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ERα表达抑制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环境介质中烷基酚类和酞酸酯类物质共存下的潜在健康风险评估和预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山东沂南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出发,讨论了沂南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各成矿阶段的矽卡岩矿物、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结果表明,包裹体主要类型有气液水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晶质熔体包裹体,其中熔体包裹体在较早期的石榴石、绿帘石和石英中发育。Ⅰ、Ⅱ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具有高温和高盐度的特征,均一温度分别为430~520℃、340~430℃,盐度分别为56.7 wt%NaCl2、2.2~53.5 wt%NaCl,代表铁矿化时的流体特征;Ⅲ成矿阶段流体具有中低温(190~250℃)、盐度范围变化较大(6.45~53.5 wt%NaCl)的特征,代表了Cu,Au矿化时的流体活动情况;Ⅳ成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100~190℃,盐度为2.07~15.76 wt%NaCl。根据不同类型包裹体共生组合及流体演化特征,认为流体的不混溶性是导致大量金属沉淀的主要原因,岩浆热液在成矿流体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卡林型金矿床的Au、As、Hg、Sb、T1和Fe相的溶解度资料作了评述,根据矿物组合确定了矿化的物理化学环境,对控制矿石沉积的化学条件也作了述评。结论是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温度为150°—200℃,成矿流体为中—弱酸性、低盐度和低f_(o_2)的。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研究德兴地区超大型铜、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 ,从构造地球化学方面着重研究德兴地区超大型铜、金矿床成矿的控制因素 ,并进行构造控矿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德兴地区超大型铜、金矿床的形成除因其处于特殊的构造位置 ,具有特殊的地质背景及成矿环境外 ,还与多种地质作用、多种控矿因素耦合作用及地质构造长期发展演化使成矿物质多次叠加富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红山铜矿成矿流体δD在-52.7‰~-87.8‰,δ18OH2O在+1‰~+6‰,δ34SH2S在0~2.5‰之间。矿石钻同位素表明错主要来自岩浆岩,两阶段模式计算出第一阶段(Th/U)比值为4.21,第二阶段为3.82=0.22。[CuCl2]是氨基络合物迁移的主要形式(α=75%),少量以[CuCl3]2形式搬迁(α=25%)。强调压力在隐爆角砾岩化发生前后的变化对成矿意义影响尤大。厘定了主成矿年龄在97.1~98.8Ma,最后提出了隐爆角砾岩-斑岩铜矿成岩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地区是微细浸染型金矿集中分布区之一。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川西北拗陷区的边部,海相细碎屑岩建造和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建造是微细浸染型金矿的主要赋矿岩系,矿化明显受构造控制。围岩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低温蚀变为主,其矿物、元素组合仓显示出低温成矿特征,由于区域热动力条件不同,各矿床之间在物质组成方面也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辽宁二道沟金矿床为例,对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总结了火山岩型金矿床的成矿规律,并分析了该地区的成矿前景。二道沟金矿床是一比较典型的陆相火山岩型金矿床,产于由钙碱性流纹岩、粗面英安岩、火山碎屑岩和闪长呼岩等岩石构成的陆相火山岩系中;金厂为梁金矿床产于与火山岩相毗邻的变质岩中,小长皋沟金矿床产平与火山岩相毗邻的似斑状花岗岩内,它们与二道沟金矿床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有明显的相似性,同属于火山岩型金矿,同受围绕对面沟花岗闪长岩岩体分布的放射状断裂所控制,是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花岗岩类岩体与金矿床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联系,其成因关系一直是矿床学界争论的焦点,目前传统的岩浆热液成因观点仍居统治地位。随着地质资料的积累,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尤其是金矿床同位素定年技术的进展,传统观点受到了严峻挑战。成岩成矿的时代与时差、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成矿物质的来源等确定金矿床成因类型关键因素的综合研究表明,有密切空间关系的金矿床与花岗岩类岩体之间,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并无直接的成因联系,金矿床不是岩浆热液成因,而是与大气降水或建造水有关的改造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金矿床矿物黄铁矿、石英、方解石、围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和长英质伟品岩等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特征指示成矿热液有两种来源:一种为深部交代流体,另一种为岩浆热液。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用导数示波极谱法直接测定农药中微量三氯乙醛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三氯乙醛在0.010mol/L NH_4Cl、5.00×10~(-4)mol/L EDTA和2.00×10~(-6)mol/L四乙基溴化铵组成的底液中,于滴汞电极上产生灵敏的峰电流。峰电位为-1.55V(Vs·S·C·E·)。检测下限为3.00×10~(-7)mol/L;浓度在3.00×10~(-7)~1.00×10~(-3)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同时测定痕量铅和锌的一种新方法.在0.01mol/LHAC-0.01mol/LNAC-1.2×10~(-5)mol/L乙醛酸缩氨基硫脲(GATSC)中,Pb-GATSC和Zn-GATSC络合物均产生非常灵敏的络合吸附波,峰电位分别是-0.63V和-0.82V(VS·SCE).峰电流和Pb、Zn的浓度分别在1.0×10~(-8)~3.0×10~(-7)mol/L和3.O×10~(-8)~8.O×10~(-7)mol/L范围内成直线关系,铅的检出限是2.0×10~(-9)mol/L,锌的检出限是8.0×10~(-9)mol/L.这一方法已被用于测定水中痕量铅和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检测五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活性,采用重组人雌激受体α、相关效应元件以及β-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酵母分别测定17β-雌二醇(E)2、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单独作用时诱导酶活并计算其EC50。通过各化合物与E2的EC50的比以及最大β-半乳糖苷酶活性来比较酞酸酯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活性。五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实验浓度范围为1.0×10-3~1.0×10-11 mol/L。结果表明,DEP(1×10-7~1×10-9 mol/L)、DBP(1×10-6~1×10-9 mol/L)、BBP(1×10-3~1×10-6 mol/L)具有明显的类雌激素活性,诱导的最大酶活分别为:1.515、0.832 2、1.669,而DMP和DOP并未检出明显的类雌激素活性。DEP、DBP、BBP与E2的EC50的比分别为8.85×10-2、2.54×10-2、8.82×10-6。说明DEP、DBP在低浓度就表现出类雌激素活性,而BBP在较高浓度才表现出类雌激素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