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如何降低建筑能耗.对于提高建筑质量.落实国家“十一五”计划.发展国家经济有着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董文茂 《环境》2006,(9):42-44
一个被公认的说法是,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和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猛虎”。其中,建筑能耗甚至是“猛于虎”,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会长、首席专家涂逢祥指出,建筑能耗已经挟持了中国46.7%左右的能源。  相似文献   

3.
吴家图  黄玉章 《环境》2002,(9):36-37
建筑被称为“石头的史书”,近年来,“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在建筑界不仅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确实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而这些名词到底是何意义,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何谓绿色建筑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的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营造“百年大计”,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建筑带来的人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建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宜居建筑”的概念。文章首先从时代发展需求指出宜居城市建设对建筑宜居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透析居民对建筑宜居性需求的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现代宜居建筑的内涵,并以此为标尺分析典型现代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宜居性与现代宜居建筑宜居性需求的差异,从而提出“宜居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蓝厅"是斯德哥尔摩的市政厅,已成为瑞典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一处一度的诺贝尔颁奖仪式就在这里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6.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9):I0014-I0014
天津生态城科技园低碳体验中心竣工 天津生态城科技园中的低碳体验中心已获得新加坡绿色建筑自金奖。体验中心展示了绿色建筑特色的“实验室”,不仅集成了采光、通风、清洁可再生能源、室内绿植等多项“绿色”设计与技术.还具有成本可控、可复制、可推广特性。同时比类似传统建筑减少30%能源消耗,相当于每年节省171吨煤、减少427吨二氧化碳排放。  相似文献   

7.
黄晓卉 《环境》2009,(6):52-59
原始之绿——成功复制大自然的精髓 想象一下,大自然是怎么让一座建筑凉快下来的?看看日本大阪大学的做法吧!在这里,营造商、建筑师和设计者们都在尝试寻找一种更好更佳的“建筑绿化”模式,他们的关注迅速地转向大自然本身——原始的绿意,而这样的方案显然已被证实在真实世界里是的确可行的:在该大学的前沿理论研究中心,设计者们“偷”来了森林的“魔法”,直接把树叶用作建筑遮荫的“衣裳”。  相似文献   

8.
提起绿色建筑,许多人往往会着眼于某幢楼用了多少项节能新技术,实现了多少节能百分比,建筑设计是否“高、新、奇、特”.在这种风气的推动下、国内各地一时间也涌现了不少汇集世界上最新建筑节能技术的“节能建筑”、“智能建筑”、“零能耗建筑”、“环保建筑”、“生态建筑”以及“低碳建筑”等示范项目.但真正的绿色建筑是什么样,怎么做才能真正解决好新老建筑的节能问题呢?  相似文献   

9.
《环境》2005,(4):70-71
“上善若水”的建筑思想,来源于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正如老子在其《道德经》第八章中所悟的人生最高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至明,善以柔克刚;以处下承纳百川;以百川之势汇浩荡汪洋。大凡成功者如水明察事态微毫,或以谦和之性不拘处下,谨慎务实,修其大业。  相似文献   

10.
三三 《环境》2006,(6):32-34
“中国在未来将出台多项政策,鼓励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这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在多个场合,政府职能部门一再强调建筑节能的重要性时,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未来几年甚至更长远的将来,绿色节能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价值取向.但对于房地产商来说,消费者对绿色地产的需求,才是促使其建造绿色节能建筑的最大动机.专家认为,关键在于使“绿色地产成为一种社会需求”,而这仅靠口号倡导是不足的,要落到实处,使绿色节能建筑真正为消费者着想,才是“绿色节能”成为流行新宠,形成大众以住绿色建筑为荣,乐于住绿色建筑的需求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