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景平 《绿叶》2022,(12):36-47
<正>跑步获得“鲁迅文学奖”李景平:祝贺《大湖消息》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这部作品,是湖南省一项名为“青山碧水新湖南”的主题文学创作活动产生的作品,也是当下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学作品中突出的一部。这样一部作品,怎么没在湖南出版而是拿到山西来出版?或者,北岳文艺出版社是怎么样组到这部书稿的?这部书稿能够写出和推出,作为写作者和出版者,当初是怎么样考虑的?  相似文献   

2.
汪树东 《绿叶》2012,(8):41-46
工业化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现代人也因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工业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的自然家园的破坏最为触目惊心。文学家们对这种变化是最为敏感的。他们曾经创作了许多生态文学作品,反思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变迁,为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而摇旗呐喊。他们曾经诗意地拒斥作为现代文明的典型象征的火车,批判工业化对江河湖泊的污染、对野生动物的伤害、对人类身心的毒害,他们通过生态警示小说呼唤现代人为保护自然家园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陈彩棉 《环境教育》2007,(11):16-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取得的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性,并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正环境生态文学从无到有,是社会发展进步使然。生态文学其实就是生存文学,如果丧失了生存条件,一切其它的什么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都将会丧失并毫无意义。有着中国环保之父之誉、国家首任环境保护局局长的曲格平这样评价哲夫:哲夫是一名我看着成长起来的、有责任心的、有才华的中国环境文学战线的领军人,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科学认识、恰当定位并正确处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选择;二,生态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备内容和有效载体;三,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日益完善的重要体现和艰巨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全面推进四种文明的建设,使其协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正确引导青少年学习、调查、体验、了解身边绿色生活,形成青少年的绿色生态理念,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使命使然。我和我的孩子们生活在北回归线世界上唯一一块绿洲——云南普洱,这里森林茂密、鸟语花香、茶气飘香,绿是我们的色调,被誉为"绿海明珠"。尽管从小与自然为伍、鸟虫为伴,但孩子们对身边的自然真正了解的甚少,能科学认识花草树木、蝶虫鸟兽的更少。其实科学就在身边,科普工作更显重要,只有了解了自然,认识了绿  相似文献   

7.
《绿叶》2017,(3)
正文学往往是反映社会现象以及存在问题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当代部分作家重新接续古代文学中的绿色、生态传统,反思当下的自然、生态危机,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为基础,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生态现象或生态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以拥有生态思想或蕴含生态意识为基本特征的文学"被界定为"生态文学"。我们忧思自然生态恶化的危机,同时欣喜地看到一些作家评论家对于生态文  相似文献   

8.
“只有强化监督管理,才能促进生态保护。”这是前不久在长春召开的全国自然保护工作会议上,代表们就我国目前在自然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我国在自然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而人均占有量还在不断下降。主要表现在用材林面积急剧下降,森  相似文献   

9.
9月15至17日,首届"长白山国际生态论坛"在吉林省长白山举行。来自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自然保护管理和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就加强自然保护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文明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此次长白山生态论坛主题为:加强自然保护,传承生态文明。经过两天的交流讨论,与会代  相似文献   

10.
《绿叶》2017,(7)
正广袤无垠的大地,蔚蓝开阔的天空,波谲云诡的历史,鲜活奇特的生灵,赋予了作家阿来钟灵毓秀的文学气质,他的文字给予读者的不仅有厚重朴实,还有清新俊逸。阿来的《河上柏影》,重点展示了自然和人的处境以及关于发展与存在的辩证关系。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人们如何才能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才能重返山光水色、树影婆娑的可爱故乡?阿来的《河上柏影》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期冀,这是《河上柏影》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余达忠 《绿叶》2013,(1):61-69
作者考察了贵州剑河柳旁苗寨的七年一轮的牯藏节,亲身感受了农耕时代古老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在考察中作者认识到,农耕文明与生态文明存在一种质的区别。农耕社会的人在自然与生活中是盲从的、缺乏自我的.他们以一种质朴的、虔诚的、甚至是愚钝的态度与方式来面对自然。生态文明也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我们是自由地.自主地、自觉地将自身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并不是要回到类似柳旁的古老生活中去。我们要做的是在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让人民有选择和追求自己意愿的生活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余达忠 《绿叶》2013,(Z1):61-69
作者考察了贵州剑河柳旁苗寨的七年一轮的牯藏节,亲身感受了农耕时代古老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在考察中作者认识到,农耕文明与生态文明存在一种质的区别。农耕社会的人在自然与生活中是盲从的、缺乏自我的,他们以一种质朴的、虔诚的、甚至是愚钝的态度与方式来面对自然。生态文明也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我们是自由地、自主地、自觉地将自身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并不是要回到类似柳旁的古老生活中去。我们要做的是在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让人民有选择和追求自己意愿的生活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14.
叶广芩 《绿叶》2008,(5):75-79
对自然和生命缺乏敬畏与感恩,是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重要原因。生态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面临着如何在既不破坏生态的同时又能让贫困的老百姓富裕起来等诸多令人生畏、也极富挑战意义的两难问题。保护生态,不能仅仅依靠政策,它需要大众自觉的参与,需要每一个人都怀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之心,需要全社会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5.
《绿叶》2017,(4)
正当代著名作家阿来发表在《人民文学》2015年第二期上的自然文学中篇佳作《三只虫草》,《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都及时作了选载。读完小说,笔者不仅被小说展现的神奇见闻知识和新奇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更被小说蕴含着的自然世界里的优美意境和哲学意味所折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9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  相似文献   

17.
汪树东 《绿叶》2012,(5):51-57
若想让人类文明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文学必须接受生态意识的浸润,实现看护大地、叩问灵性的功能。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颇为坎坷而曲折,改革开放前,中国当代作家还没有创作生态文学的自觉意识,较早地呈现出生态意识的是80年代一些志在反思历史的知青小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生态问题,生态文学作品体裁齐备,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不过,当前中国生态文学还存在模式化写作的局限,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冲突的复杂情况,对人性的矛盾状态缺乏洞察。  相似文献   

18.
正阅历深时知世态,功夫悟后见天真:李青松与自然为伍茫茫宇宙中,神秘的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之久,而人类呢?科学研究发现,在地球这片领土上人类大约生存了500万年。可是,狂妄的人类却以征服者自居,忽视了其他物种和自然界万物的内在价值。我在上小学时,课本上有一首民谣: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诗是何等的气派啊,简直没有把地球(自然界)放在眼中,可以任意征服、改造、驾驭!可是,这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试图对自然体验学习的内涵、源流和特征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讨,以期厘清一些基本问题。自然体验学习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被称为"自然教育""自然研究"(Nature Study)、"自然鉴赏"(Nature Appreciation)、"在自然中学习"(Learning in Nature)等。本质上,自然体验学习其实是源于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影  相似文献   

20.
房宁 《绿叶》2008,(1):8-12
我们这一切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的劳作仅仅就是为了过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如何定义幸福?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提出的价值问题。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个大问题,需要进行文化重构。如果文化不能建构,我们只能随波逐流;如果文化能够建构,需要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俗性"之间找到一种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