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叶》2007,(1)
继2005年和2006年的两次“环保风暴”之后,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年初掀起了第三次“环保风暴”。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表示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以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七大项目实施“区域限批”据介绍,此次“风暴”涉及的82个项目,是在环保总局刚刚结束的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核查和新开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专项清查工作中发现的。其中,23个严重违反“三同…  相似文献   

2.
王洛 《环境教育》2007,(10):43-44
"限批"不是目的,是手段,只是环境监管部门行政权力的最大化使用。中国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于一个部门的几次执法和几项新政策,而在于体制与法律的真正改革,在于公众监督力量的真正形成。新制度要经过多次博弈确立,每次"环评风暴"都是一场博弈,"区域限批"无非是更接近底线而已。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有三个项目在第三次“环评风暴”中被通报。其中常熟市航达钢铁制造有限公司因不符合产业政策未经环评审批,且擅自开工建设炼钢炉而被责令彻底关停;无锡市宜兴协联热电有限公司因扩建工程在未申请环保验收的情况下,又未经环评审批擅自新增一台125MW机组而被责令停产整改;江苏徐塘发电有限公司因2×300MW机组扩建工程未按环评批复所要求的利用城市中水作为水源而被责令停产整改。  相似文献   

4.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所有的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牺牲环境获取的发展是短暂的,最终必将导致眼前受益长远受害,局部受益全局受害。5月14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2年度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处罚情况,对电力行业脱硝脱硫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贵州省及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自公布之日起暂停审批燃煤机组新、改、扩建项目环评。"暂停审批"四个字被媒体解读为"区域限批"。其实,"区域限批"这四个字并不陌生。早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能否靠一次次“风暴式”的执法来解决?事实告诉我们,“环评风暴”是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现状作出的无奈的,也是必要的,但又不是足够的制度回应,要想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  相似文献   

6.
《绿叶》2007,(12):8-9
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四次掀起"环评风暴",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也让更多公众认识了解了"环境影响评价"。从这四次"环评风暴"的走向分析,"风暴"所针对的目标从违法开工的建设项目扩大到行业,直至今年扩大到地区和流域,涉及的环评也从项目环评扩大到了规划环评。从各方面的分析来看,关于规划环评方面的法律规定还存  相似文献   

7.
春节鞭炮焰火的硝烟味尚未散尽,国家环保总局即掀起了新一轮的“环保风暴”。爆竹声声驱逐“食人之年”只是人们避凶趋吉的美好心愿,而今次“环保风暴”则是我们实实在在“自求多福”的大作为。这次“环保风暴”的第一套“组合拳”是“排查隐患项目127个,挂牌督办11家企业,严肃查处10个违规项目”。——不用说,这些企业和  相似文献   

8.
环境影响评价本来是很多项目的前置程序,但一些地方“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十分严重。在此情况下,国家环保总局举起了“环评”大旗.对30个总投资近1180亿多元的违法上马项目厉声叫停。此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经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共同努力,30个项目终于进入整顿程序。我们有理由相信,“环评风暴”已经奏响中国环保事业新乐章。  相似文献   

9.
“区域限批”政策在地方环保局中引起强烈反响。今年1月底到2月初,记者在山东、安徽等地采访时,很多环保局局长对“区域限批”感慨良多。他们一致认为:“区域限批”为基层环保部门撑了腰,壮了胆。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2008,(1):44-45
1.节能减排——贯穿全年的第一大关键词。 曾有国外媒体用“全民运动”来形容中国的这场节能减排行动。2007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将节能减排作为工作的重点。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停“五小”、燃煤机组脱硫、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叫停了30个大型工程项目,在中国刮起了一阵“环评风暴”,自此,环评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那么,怎样才能牢牢把住这个控制新污染的第一道关口呢?本刊特邀安徽省环境科学院副院长蒋宗豪为大家指点迷津。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是什么?答:我国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下简称环评)作为贯彻预防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这项制度的建立和推广实施,为有效加强环境管理,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把环评的对象从建…  相似文献   

12.
岁末年初,国家环保总局一举叫停了13个省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继"审计风暴"之后的一场"环评风暴"。"环评风暴",令国人震惊不已,也欣喜万分。北京地球村廖晓义、香港地球之友吴方笑薇等著名环保人士纷纷撰文支持国家环保总局的这一举措。国内包括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保护国际等在内的56个民间环保组织联合致公开信表示支持国家环保总局的这次行动。本刊特此编发相关人士的观点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岁末年初,国家环保总局一举叫停了13个省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继"审计风暴"之后的一场"环评风暴"。"环评风暴",令国人震惊不已,也欣喜万分。北京地球村廖晓义、香港地球之友吴方笑薇等著名环保人士纷纷撰文支持国家环保总局的这一举措。国内包括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保护国际等在内的56个民间环保组织联合致公开信表示支持国家环保总局的这次行动。本刊特此编发相关人士的观点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05,(1)
岁末年初,国家环保总局一举叫停了13个省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继"审计风暴"之后的一场"环评风暴"。"环评风暴",令国人震惊不已,也欣喜万分。北京地球村廖晓义、香港地球之友吴方笑薇等著名环保人士纷纷撰文支持国家环保总局的这一举措。国内包括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保护国际等在内的56个民间环保组织联合致公开信表示支持国家环保总局的这次行动。本刊特此编发相关人士的观点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绿色信贷”是面对硬污染的软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绿色GDP"试图用政策干预地方排污冲动未果、在"区域限批"被国家环保总局自认效果有限之后,"绿色信贷"——又一项针对环境污染的经济杠杆政策已于7月出台,通过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  相似文献   

16.
梁江涛 《环境教育》2011,(10):55-55
每一次环保行动都是全局利益、民众利益和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博弈的过程。从长效上考量,区域限批不会是"终身制",环保风暴一阵风过去了,污染问题还会从头重来。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新年伊始的"环评风暴",为《环评法》和环保执法作了最好的宣传。但随着被叫停项目的陆续复工,难免会有人怀疑,事态如往常那般呼啸而过,未留下实质内容。其实,稍加观察便不难发现:在风暴过后,一系列建设性构想正在陆续问世。在本次政协会议上,中科院可持续发展小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提交了一份关于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引发起争议,对这些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公众对一些工程的置疑也包含了对这些工程环评的质疑:一些在后来被叫停或者是暂时叫停的项目,在当初是怎样通过环评的或者是怎样在未通过环评的情况下就违法动工的?我以为,环评的问题不在环评自身,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春节前,环保部正式下发通知,不予批准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40亿标准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以下简称苏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通知称,该项目在水资源影响、用水需求、"三废"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等6大方面存在问题,要求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首个环评被否的煤制气项目,显然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未通过环评,到底什么原因?无论这是否反映了政府政策立场的转变,这件事对其他还未做环评的煤制气项目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20.
微评     
正环评被拒据北京青年报3月3日报道,总投资173.07亿元的贵州中石化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的环评报告遭环保部拒批。这一项目选址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属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环保部指出,该项目在选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气环境影响、废水处理和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