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根据野外考察和测龄数据等发现,茅山及其邻区玄武岩有两次喷发旋回,形成早第三纪玄武岩和晚第三纪玄武岩.前者分布在茅东断裂带及其以东地区;后者分布在南京—溧阳断裂带上.两带交汇于竹箦王市和上沛老虎山,这两点恰好位于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橄榄玄武岩的所在地.它的存在不仅受特殊深部构造条件控制,而且后期构造变形明显.表明茅东断裂带与南京—溧阳断裂带已垂直延伸到上地幔,并且新三纪以后仍有活动.最后笔者从溧阳两次地震机制节面要素,震源体和余震分布与玄武岩分布图象关系等,推测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玄武岩可能是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溧阳震中区精密磁测和a径迹测量结果,探测出茅山东侧断陷盆地内发育北北东向上沛—上姚和北北西向上沛—平桥两组断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两组断裂可能为茅东断裂带的分支断裂,两次地震余震三度空间分布表明茅东断裂带及其茅东断陷盆地构成溧阳两次地震的孕震构造,而两组断裂交汇破裂与茅东断裂带主破裂在深处的沟通是溧阳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两次溧阳地震(1979.7.9,6级震和1982.3.29,3.6级震)过程中,分布于无锡地区的几口井中氯离子异常特征的分析,研究了该区浅层地下水水化组份变化与溧阳地震的对应关系,探讨了几口井氯离子异常特征不同的原因。认为无锡地区所处的地质构造位置及水文地质结构,决定它可能成为溧阳地震反应敏感的部位。今后开展地下水中各种组份的综合观测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地壳垂直形变场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时期的地壳垂直形变速度,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垂直演变特征,结合1965~2005年中国大陆地区M≥7级的大震,研究了垂直形变演变与强震活跃时间段和相对平静时段的关系。并且依据1951~1990年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率图计算分析了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研究了高梯度带与大震的分布关系。中国大陆垂直形变速度的演变表明,在中国大陆出现NWW向的上升带和下降带相间分布,而且以上升为主,西部呈现“南升北降”等形变特点时,中国大陆的大震活动也相对活跃,当大面积下降变化为主,尤其是青藏高原表现为下降时,大震相对平静。M≥7级的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水准网控制的高梯度带上,发生在不同高梯度带的交汇部位,转折部位、或者局部变化较突出的附近地带。  相似文献   

5.
<正> 一前言我们曾对孕震区地震波传播的一些理论问题作过探讨。其初步结果表明,当地震波通过用两相介质模型所模拟的孕震区时,不仅传播速度要发生变化,而且波的振幅与形态(频潜或周期)都可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将讨论孕震区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变化的一个实例:1979年7月9日江苏省溧阳6级(Ms)地震。文中利用溧阳台记到的安徽省马鞍山铁矿近几年内上百次爆破的地震图记录资料对溧阳6级(Ms)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断裂带的活动性与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断裂带垂直形变监测对捕捉地震前兆异常情况、预测地震危险性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闽赣断裂带5年跨断层水准观测数据,首先,通过拟合残差、F检验置信度水平综合判断各监测场地的多项式拟合阶数,构建了拟合效果较优的多项式回归模型;其次,引入卡尔曼滤波理论,分析并确定滤波先验信息,建立了垂直形变的卡尔曼滤波模型;最后,基于建立的两种模型对闽赣断裂带垂直形变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当测段高差前后两期出现较大波动时,多项式回归模型预测精度略高于卡尔曼滤波模型;反之,监测场地测段高差变化较为平缓时,采用卡尔曼滤波模型预测精度优于1mm,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综合应用两种模型进行垂直形变预测,以提高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 前言溧阳地震台能经常较清晰地记录到途经溧阳震区马鞍山人工爆破波,研究“马爆波”振幅比及其变化,从中找出前兆信息是有益的。作者系统地整理了溧阳地震台记录到的“马爆波”振幅比,对其变化特征,提出粗浅的看法,仅供讨论。一资料情况溧阳震区1974年、1977年和1979年相继发生 Ms5.5级、4.1级和6.0级地震,小震至今仍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地震时间、震级的相互关系,说明:一、时间轴上相邻地震的视相互作用服从韦布尔分布,其二阶以内矩的比值ν表示地震的发生方式(周期性、随机性、续发性)。茅山地区的ν值过程表明:中强震前的小震具有续发性;1974年和1979年溧阳的两次中强地震可视为同一地震序列。二、震级变量的相互作用服从古登堡—里克特公式,一般由b值曲线反映。茅山地区的b值过程表明:溧阳两次中强震前均出现低b值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 1974年和1979年分别在江苏省溧阳县西部的上沛和上沛以东3公里的东张村,相继发生5.5级和6级中强地震。两次地震的宏观烈度分布相当复杂,并且有若干相似的特征。对烈度及其异常的研究,可从地震波传播途径、地震波的折射及反射、介质条件、震源机制等多种途径进行,这无疑是有益的。本文仅就场地条件(地形、地基土、地下水埋深条件)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不考虑地震本身因素的条件下,在震区有些地段,场地条件是造成两次地震烈度分布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溧阳震区房屋类型大体相似,以木骨架承重、空斗墙承重、土坯墙承重房屋为主,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地震(M=6.0)和1984年9月14日日本长野地震(M=6.8)的考察和分析表明:这两次地震的震中及其附近的建筑物均有扭转现象,并且都反映了地壳以右旋扭动为主的构造活动特征;两次地震的震中均位于北北东-北东向的右行断裂和北西走向的左行断裂的交汇处附近;均位于北北东走向的山地的靠大洋一侧。说明了西太平洋地区地震活动的相似性和地壳新构造活动的一致性。构造应力均以北东东-近东西向、近水平方向挤压为特征。这些应力方向在长野与太平洋板块沿日本海沟俯冲潜没而产生的地震主压应力轴大体一致、在溧阳则与印藏板块碰撞和日本海的微型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陕西泾阳4.8级地震前后重力变化与断裂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泾阳Ms4.8级地震前后陕西关中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和有关断裂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波速比高值区很可能存在地下深部地幔物质的入侵,由此引发地震和重力场的显著下降;②用震源机制解和GPS所作的运动矢量图可以较好地解释泾阳地震前后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及有关断裂活动——其变化是北西向剪切应力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笔者根据茅东断裂带陶家洼方山和竹箦煤矿两段断面上采集的4期35条刻蚀擦沟数据,采用Etchecopar电算程序进行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二期应力场.第一期应力场方向为北西一南东,第二期为北东一南西.据该区域应力场演化史分析,第一期为印支一燕山期以来主导应力场,而第二期可能是进入新生代以来,特别是14±0.9万年以来的应力场,它与该区近期地裂缝和地震裂缝方向及溧阳两次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断层形变剖面资料分析泾阳口镇-关山断裂活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泾阳地震台1986~2005年跨口镇一关山断层定点形变观测资料,指出形变剖面各点的运动特征:1995年前泾阳台N1A测线资料基本上呈线性变化,1995~1997年该测线形变资料呈现较大的波动性异常,1998年1月5日陕西泾阳发生4.8级地震,靠近断层的点位发生了阶跃式变化,之后各点位运动渐趋于平缓.其后结合断层位错模型引起的地表形变特征,分析得出该形变变化主要由地裂和断裂活动共同引起;不考虑地震引起的异常时段,分析1986~1994以及1999~2005形变年变化量,可看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后利用1986~1994形变速率进行断层蠕滑段或地裂速率及深度反演.从反演结果可以看出,基准点N1比较稳定,3号点附近的地裂较浅,底部几十米,以垂直下滑为主,兼有张裂活动;5、6号点之间的断层活动深度在1 km左右.该断层上盘仍在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溧阳老震区民房裂缝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溧阳老震区近几年出现的民房开裂的灾害原因是多种的,其中主要是由于溧阳6.0级地震以后小震活动频繁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正> 以小震报大震是地震予报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象1979年溧阳六级地震前4个月内,离震中仅有20公里的溧阳地震台,在 DD—1己录仪上却没有发现一个明显的地震波形,但这并不意味着溧阳六级地震前无地震发生。事实上在溧阳六级地震前几个月内,溧阳台DD—1记录仪上出现过许多不易判断的微小波形,通过震后用 JW—1极微震仪样机进行现场观测,表明那些波形实为微小地震。JW—1型极微震仪为三分向墨水记录式地震仪,工作于速度仪特性。它具有频带宽、高频响应好和灵敏度高的特点。鉴于目前国内采用的震级公式仅适用于地动位移特征,因此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1979年7月9日溧阳六级地震前地磁台网所观测的地磁场异常变化,并根据构造磁效应理论探讨了地震时震源断层面的破裂特征,还粗略地讨论了这个磁异常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7.
根据江苏省及其邻区中强地震目录,研究了扬铜带东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发现地震活动的南北跳跃的迁移规律,迁移周期约为5~10年,用马尔科夫过程得出未来中强震发震最大可能地点为溧阳一带,其次为南黄海近海  相似文献   

18.
利用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结合长水准测量成果,重点分析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垂直形变特征及本区中强地震前异常形态。结果表明:沂沭带附近的地壳形变明显受新构造活动的控制,断层的最大垂直运动速率为050mm/a,沂沭带断层垂直运动平均速率合成值约为034mm/a,现今总体活动水平较低;沂沭带北段及北西向断裂近期呈反向运动,南段呈继承性构造运动,部分测点在本区中等及中强地震前异常较典型,主要异常形态为“U”或“N”型。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20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四川芦山附近发生7.0级地震,造成较严重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为研究地震区域地壳变形特征,利用芦山地震震中周边陆态网GPS连续站2010-2013年的观测资料,得到发震区域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垂直形变场,获得距震中较近站点的同震位移;利用站间基线时间序列和应变参数时间序列得到了区域应变积累背景,并结合块体运动信息分离方法,进一步分析了震前可能存在的异常形变信息。从中得知:芦山地震发震区域处于块体挤出的"分流"地带,地壳水平变形量较小。站间基线QHBM-SCSN和QHBM-SCXJ在2012年下半年均出现偏离原有运动速率的趋势。SCXJ站时间序列信息分离结果显示,其N向和E向应变贡献分量在2012年也有曲线转折现象。  相似文献   

20.
利用闽赣地区跨断层流动垂直形变测量资料 ,对该地区断层现今活动的动态过程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闽赣地区断层现今活动具有时空不均一性 :时间上具有准同步转折及阶段性特点 ,各阶段的活动速率和方式不同 ;空间上具有区域差异性 ,坑北—前梧断层活动速率最高 ,白竹湖断层活动速率最低。讨论了断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 ,认为 1984年以来 4次准同步转折均与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