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地质矿产部和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斐济、以色列、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与中国同行共200余人出席了会议。国务委员李贵鲜、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中国国际减灾十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虹等领导同志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武井士魂、国际地科联副主席张炳喜参加了会议开幕式。有100余篇论文在大会上宣读和交流了有关地质灾害勘察评估,监测预报和防治的经验。有关专家还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七日至十一日在南京召开了江苏省地震学会一九八二年年会和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全省地震战线和地质、气象、测绘、天文、地震工程等专业的兄弟单位代表共130人参加。会前共收到学术论文和工作报告128篇,其中87篇分别作了小会或大会交流。会议表明,近两年来在地震预测预报和地震工程的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可  相似文献   

3.
<正> 本次IASPEI地区会议第四组是“地震危险性评价”,召集人为M.Barazagi(美)和S.C.Bhaiia(印)。会议刊出该组的论文摘要共24篇。在1984年11月5日召开的会议上宣读了10篇,其中有我国罗玮等一篇。讨论会主持人为K.N.Kehatti(印)和V.Aggarwal(美),报告涉及到地震危险区的辩识和划分、监测程序、地震图象与新构造运动,地动位移及工程含意、垂直构造运动及其相伴的地震活动、地震导致的地面破坏、减轻地震危害性的工程措施和不同构造条件下地震危险性评定实例等。  相似文献   

4.
<正> 《地震学刊》第二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1985年4月2日至4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共有24位编委(部分编委因故未能出席)和一位邀请代表。会议由许绍燮主编和冯德盖、孙廷萱、张雪亮、董颂声副主编主持。《地震学刊》主办单位江苏省地霍局局长魏文园到会,并讲了话。会议听取了《地震学刊》编辑室所作的关于《地震学刊》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和“《学刊》编辑工作条例”的制订说明,重点地就《学刊》办刊的宗旨、性质、任务、办法和如何适应当前改革形势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正> 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六个单位共同组织的。会议于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4位地震学家,(我国正式代表54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共宣读了72篇学术论文,是分五个专题进行的。第一个专题是大陆地震活动性,共宣读了15篇论文,文章认为强震前震中区的地震活动有特征性变化。我国学者许绍燮宣读了关于“地震活动性图象评述”的论文,他认为地震活动性图象有一定的予报效能,并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上海市科协、上海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减灾协会、天津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发起,并由上海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 《21世纪(首届)京、津、沪城市发展与综合减灾论坛》于 2000年 10月 11日至 1 3日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韩正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开幕式上致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汤泉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陈正兴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并主持了会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念祖和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到会。 来自北…  相似文献   

7.
将于1992年7月19日至24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的第十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已收到论文摘要2100多份,计划口头报告的论文1170篇,书面张贴的322篇,初步注册的有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6人。会议上将有2个主旨报告(1)抗震设计的主要问题和方  相似文献   

8.
<正> 为评价和改进现有土层应力(变)测报地震方法,清理土应力手段,华东片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二日在安徽汤口召开土层应力(变)业务技术讨论会。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浙江、上海的专群地震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国家地震局及所属地霞地质大队、581厂以及四川、云南、河北、北京、天津的代表。会议收到26篇专题报告和论文,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土层应力观测机理和模拟方面的试验;2.前兆分析和干扰排除方法;3.土层应力观测方法探讨;4.土层应力传感器的测试仪器的研制的改进。会议认为自1970年地震系统提出“应力下山”问题以后土层应力(变)观测得到的迅速发展的普及。在这方面原兰州地震大队、地质力学所、地震地质大队等单位为发展我国土层  相似文献   

9.
日本第3届国际防灾会议于1992年11月27日至30日在日本千叶召开。这次会议是由日本国际减灾十年总部、日本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和日本千叶县联合举办的。来自联合国、美国、中国等44个国家的9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交流减轻自然灾害的新思想、新经济,特别是关于防御台风、飓风和旋风方面的对策,讨论多灾国家之间的减灾知识合作问题。六位专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主席Bruce先生作了题为国际  相似文献   

10.
<正> 江苏省地震学会1990年学术年会于12月26日至28日在盐城市召开。会议由学会秘书长徐玉明主持,盐城市科委副主任陈锡鹏代表市科委向大会表示祝贺,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刘振田教授到会祝贺并作了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1月5日,中国地震局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八届科技委的章程,听取了"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地震联合基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会议专题概况"的报告,就报告和新一届科技委工作内容开展了交流咨询。郑国光代表中国地震局党组对新一届科技委提出了希望,一是希望科技委能够有更高的站位,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领导,成都地理研究所负责筹办的全国滑坡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0月20—26日在成都市召开。全国各地从事滑坡研究的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代表270余人(其中有20名日本朋友)参加了会议。会上共收到论文250余篇,分为五个专题进行交流:滑坡研究动态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地质灾害经济学术讨论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于1992年12月22日至23日在燕郊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委托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组织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21个单位的代表共40人,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共21篇,地矿部  相似文献   

14.
<正> 国家地震局华东地震工作协作区首次地震科学学术交流会于1981年9月17日至23日在烟台召开。会议由华东地震工作协作区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秦国柱同志主持,领导小组组长安军同志致开幕词,领导小组副组长朱泽同志作了会议总结。国家地震局有关直属所、队,出版部门和西南、东北、西北协作区等21个单位的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有的并作了专题报告。会议共收到论文105篇,其中68篇在会议上宣读。这些大多数来自地震监测预报实践第一线的论文,反映了本协作区范围内广大专群地震工作者,近几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取得  相似文献   

15.
<正> 1984年12月3—8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中日地震预报讨论会”。以高文学副局长为首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20人出席了这次讨论会。日本著名地震学家,如荻原尊礼、铃木次郎、力武常次、茂木清夫、松田时彦等也都参加了会议。中、日双方在讨论会上交流的报告,基本上反映了双方在地震预报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水平。下面仅就日本代表的报告摘其要点,做一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 一 1983年4月19日至2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地震地质现状和发展方向讨论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摘要88篇。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国家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以及有关学科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国瑜参加并主持了会议。这次会议将对我国地震地质科学发展、制定今后工作方针任务起重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亚洲减轻自然灾害工程会议将于1987年12月14日至18日在泰国曼谷召开。这次会议是由美国夏威夷大学与泰国亚洲理工学院共同组织,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合作。会议协调委员会由下列著名学者组成,他们是:美国A.H—S Ang(洪华生)、印度尼西亚A.Danuatmodjo、香港Brian E Lee、中国李国毫、印度D.R.Rakshit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联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已于今年8月23日至26日在哈尔滨举行。150篇论文纳入会议论文集,其中7篇专题综述报告。论文内容涉及震害调查、地震动与场地影响;土的动力特性;地基稳定性、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结构试验研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结构控制与隔震、  相似文献   

19.
<正> 1989年11月16日—11月18日在南京召开了江苏省地震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14人,他们来自包括地震、地球物理、地质、测量、力学、建筑、气象、石油等不同专业和单位。甘肃、上海等省市和兄弟学会的代表5人应邀出席了会议。省科协学会部李茂典副部长在会上讲话。本次会议主要内容和任务是:  相似文献   

20.
<正> 中、美、日三方减轻多种自然灾害的工程科学讨论会于1985年元月7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正式代表44名,并邀请奥地利、意大利二名正式代表和国内列席代表27名参加。会议由中方主席刘恢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工程力学所名誉所长)致开幕词,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高文学致欢迎词,美方主席洪华生(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伊利诺大学教授)、日方主席伊藤学(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首莫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减缓地震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