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解决贝类产品检测实验室严重缺乏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现状,保证小鼠生物法及酶联免疫法等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可比,本研究制备出腹泻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将腹泻性贝类毒素阳性的新鲜贝类去壳后取中肠腺,匀浆,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备冻干粉,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样品均匀,稳定,满足标准样品的要求,以多家实验室定值的方式对标准样品进行定值,定值结果采用标准值±扩展不确定度的方式表示:即(8.83±0.60)×10-6(k=2)。该标准样品可用于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过程的方法验证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南海海域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年和2007年南海海域23个重要养殖水域牡蛎体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甲子港、唐家湾、镇海湾、安埔港、防城港、八所港和榆林港等7个水域牡蛎体DSP毒性呈阳性结果,占调查水域的30.4%,其DSP值均为0.05MU/g.2006年牡蛎体DSP检出率为8.7%(n=23),2007年为21.7%(n=23).调查期间,牡蛎体DSP检出值0.05MU/g已达到了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等6个国家食用贝类标准警戒限量水平,和超出了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规定贝类DSP不得检出标准,表明了近期南海海域某些养殖水域的牡蛎已经受到了DSP毒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通过对近年来南海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主要的染毒海域是涠洲赤控区、铁山港及防城港等地,海南主要的染毒海域是陵水赤控区、海口、莺歌海、三亚及洋浦等地,广东主要的染毒海域是大鹏湾赤控区、大亚湾及北津港等地;广西的涠洲赤控区、海南的陵水赤控区及广东的大鹏湾赤控区DSP毒素含量值较高;在染毒的贝类种类方面,广西和海南比较有普遍性,广东主要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主.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和大鹏湾麻痹性贝类毒素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于1997~1999年在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主要贝类养殖区设立了四个采样点,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对象逐月采样,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生物测定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测定。结果显示,1999年1月~1999年6月大亚湾东山海域的扇贝消化腺毒素含量为1263~105Mu/g,剔除消化腺后的软组织毒素含量为13.4至低于1.7Mu/g,消化腺和其他软组织毒素含量的加权平均值为7.7~117Mu/g,高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HPLC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Oshima建立的高效液相色普法(HPLC)对广东大亚湾不同时期的华贵栉孔扇贝(Chalmys nobilis)和悲翠贻贝(Perrna 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贝类消化腺所含的PSP成分基本相同,主要成分为低毒力的N-磺酸氨基甲酰类毒素GTX5、C1和C2及高毒力的氨基甲酸脂类毒素GTX1-4,而格neoSTX不足总量的5%,与扇贝相比,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日本等国家沿海地区人们食用贝类引起的腹泻性贝毒的概况。由倒卵形鳍藻和渐尖鳍藻使贻贝、海扇和扇贝等多种贝类染毒,食后产生以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为特征的食物中毒,称为腹泻性贝毒。其毒素的主要成分为鳍藻毒素-1(DTX1),DTX1对小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160μg·kg~1,对人的最小中毒量为32μg。 日本学者认为鳍藻引起的腹泻性贝毒,在日本和世界各地均有发生食物中毒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间接竞争法免疫学原理,以自制的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与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的偶联物OA-OVA包覆微球为载体,同时自制生物化抗OA单克隆抗体,利用液态芯片(Luminex Xmap 200TM)系统建立OA液态芯片定量检测方法;同时测定了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并对贝类模拟样本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液态芯片法对OA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2~63μg/L,最低检测值为0.129μg/L,均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除与DTX-1的交叉反应率为54.2%外,与其他几种用于检测的贝类毒素没有任何交叉现象;在加标浓度为6.25~400μg/L时,回收率为84.96%~90.35%,变异系数为3.20%~6.59%。因此,该方法可满足海产品中贝类样品OA限量标准检测。  相似文献   

8.
为了弄清广东省沿海脂溶性贝类毒素的分布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间采自广东省沿海5个地区(汕头南澳、汕尾、深圳大鹏澳、珠海、阳江闸坡)的贝类样品进行了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采集的43种贝类,174个样品中共检测出5类脂溶性贝毒,分别为OA、AZAs、GYM、YTXs和PTXs类,毒素含量普遍较低且均未超标。广东省沿海的脂溶性贝类毒素存在地域性、季节性和贝种间差异。在地域上,OA、AZAs和YTXs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三类毒素的检出率和平均含量均以粤东的汕头南澳最高。GYM和PTXs的地域性差异不显著。在季节上,OA的检出率在秋季最高,PTXs的检出率和平均含量均以春季最高。AZAs、GYM和YTXs则无季节性差异。在同一海域,贝体中毒素的含量及检出率也因贝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湛江水产市场(均产自南海)74个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DSP)进行了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表明:(1)DSP含量值≥0.05 MU/g的样品有8个,检出率为10.8%;(2)DSP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3)DSP染毒的生物品种较多,但不同的生物品种的检出情况不同。在受检样品中,检出率最多的是文蛤和波纹巴非蛤,而牛角江珧蛤未检测出含有DSP,可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10.
广东大亚湾和大鹏湾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7-1999年在广东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主要贝类养殖区设立了4个采样点,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对象逐月采样,以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小白鼠法测定其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含量.1999年1-6月大亚湾东山海域的扇贝贝毒含量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的限定值,尤其是1月份,超过限定值近30倍.贻贝仅1月份超标.总体上贝毒含量表现为由冬春季高峰期逐月波动下降的趋势.大亚湾澳头和大鹏湾南澳的两种贝类毒素含量都不高,扇贝长期含有较低的毒素,贻贝在大部分时间内不含毒素.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快速检测海产品中低浓度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生化方法,在传统小白鼠法的基础上,使用浓度(以STXeq计)为1和0.2μg/kg的市售双壳贝类PSP提取液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分别研究暴露15、60、120min后小鼠血液中ACh、AChE、NO和NOS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低浓度(0.2μg/kg)、短时间(15min)条件下仅ACh含量发生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p0.05,含量(以蛋白计)为(141.2±14.8)μg/mg];而NO与NOS却在长时间(120min)暴露后才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p0.05,分别为(68.7±3.8)μmol/g及(40.1±4.9)U/mg].在高浓度下,3个时间点的ACh含量也均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浓度及短时间条件下反映PSP效应的指标仅是ACh,从而可以尝试选择其作为快速检测PSP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福建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经济贝类于2003年5月.10月进行每月1次的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均未检测出PSP;DSP于7、8、10月在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体内检出,其中10月检出DSP含量为10Mu/100g,超标。  相似文献   

13.
HPLC分析检测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内赤潮毒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使用HPLC方法分析了2001年8~10月间采集的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中的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ing,DSP)。共分析了肌肉样品64个,消化腺样品11个,其中渤海18个肌肉样品中检出DSP的7个,南海和东海DSP未检出,消化腺检出DSP的有6个,含量最高的是菊花岛菲律宾蛤仔消化腺7.12×10-6(湿重)。并首次报道分析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内记忆缺失性贝毒(AmnesicShellfishPoisoning,ASP)HPLC分析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对其它生物可能存在的化感作用,考察了利玛原甲藻培养物、无藻细胞滤液以及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租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海洋卡盾藻(Chauondla marina)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3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共培养时利玛原甲藻对其它3种赤潮藻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生长也受到3种赤潮藻的影响;无藻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卡盾藻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但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影响不大;比较而言,DSP粗提物对3种藻的影响最为明显,甚至可完全抑制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这些结果提示.利玛原甲藻与赤潮藻间存在交互抑制作用,可能会通过分泌化感物质、细胞间接触抑制等途径抑制其它藻的生长;利玛原甲藻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但DSP毒索并非利玛原甲藻发挥化感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Ames试验对海产贝类遗传毒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mes试验结合小白鼠生物学试验对贝类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的提取物进行了遗传毒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份贝类样品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遗传毒物的污染,7份贝类样品受到腹泻性贝毒污染。同时本文也从实践上证明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开展Ames试验对贝类遗传毒性检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调查研究了我国长江口以北沿海几种主要经济贝类体中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从鸭绿江口到长江口的各种经济贝类均已受到有机氯农药666,DDT及PCB的污染影响,以666的影响最为普遍,但其含量均远低于评价标准,食用价值尚未受到影响,生物质量尚好,河口地区的污染物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海洋环境中有机锡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海洋环境样品中有机锡 分析技术。对有机锡样品的采集,保存方法,分析预处理程序及最终检测方法作了系统概述。重点介绍了以色谱法为中心的对锡高灵敏,高选择性联用分析技术,从方法的检出限,线性范围等方面讨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环境荷尔蒙物质及其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齐文启  孙宗光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12):531-533,536
介绍了环境荷尔蒙物质的种类,致毒机理培的分布情况,并对ppt,ppq量级的超微量环境污染物质主要是二恶英物质的监测分析方法进行了评述。对监测分析今后的发展,如解决监测信息代表性,多种有机成分同时分析技术,污染综合指标监测及二恶英类物质的监测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