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杨婷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5,(7)
检索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中国的发明专利文献,综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与现有技术中其他水处理技术耦合的专利进展,并对其实际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4.
5.
6.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工业废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了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及发展情况;介绍了固定化微生物作为新型废水处理剂的特点及处理废水的有关技术,并与传统生化法作了比较;指出开发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工业废水的技术关键;分析了这项新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8.
微孔过滤处理含镉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镉颜料有镉黄、镉红等品种,在玻璃、搪瓷、涂料等行业中用作着色剂。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半成品、成品漂洗水为含镉废水,污染物为镉的化合物(硫化镉、硒化镉、硫酸镉)及硫化物。废水排放不连续,水质不稳定,浓度变化大,呈碱性,外观为桔红或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燃料电池对苯酚的降解及其产电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研究了苯酚含量对以苯酚和葡萄糖为底物的MFC产电性能及苯酚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CODB(苯酚贡献的COD)为0时,MFC的运行周期为36 h,最大输出电压为560 m V,最大功率密度为489 m W/m2;CODB为1 000 mg/L时,MFC的运行周期为54 h,最大输出电压为436 m V,最大功率密度为98 m W/m2;当CODB为200 mg/L时,MFC的COD去除率、苯酚去除率和库伦效率(CE)均达到最大,分别为89.7%、99.9%和7.2%,同时,MFC的阳极生物膜产生的氧化峰电流最高,表明在葡萄糖-苯酚双底物对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MFC的阳极生物膜氧化性最强;随着CODB的增大,COD去除率、苯酚去除率和CE均逐渐减小,说明苯酚的抑制作用导致微生物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单腔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分别以乙酸钠、丁二酸、蔗糖及对苯二甲酸(TA)为底物,研究了Pt-C、聚苯胺(PANI)、碳纳米管(MWNTs)和PANI-MWNTs分别作为阴极催化剂的MFC产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分别以乙酸钠、丁二酸、蔗糖及TA为底物时,PANI-MWNTs阴极可获得最大开路电压分别为445,457,460,410 mV,最高功率密度分别为371,374,429,317 mW/m2;PANI-MWNTs阴极具有与Pt-C阴极接近的产电性能,反应35 h时,Pt-C阴极对上述4种底物的COD去除率分别为95.8%、95.9%、96.4%和89.1%;PANIMWNTs阴极分别为96.6%、97.0%、95.6%和97.3%。 相似文献
11.
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处理锌冶炼含镉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福美钠)作为脱镉螯合剂,以聚合氯化铝作为絮凝剂,脱除含镉废水中的Cd2+。在考察福美钠加入量、搅拌时间、聚合氯化铝加入量、沉淀时间等工艺条件对Cd2+脱除效果影响的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对工艺参数进行进一步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福美钠加入量为1.0 g/L、搅拌时间为20 min、聚合氯化铝加入量为0.2 g/L、沉淀时间为5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采用福美钠处理初始Cd2+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锌冶炼含镉废水,剩余Cd2+质量浓度降至0.008 mg/L,Cd2+去除率为99.99%,处理后的废水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解酸化—固定化微生物流化床—氧化混凝联合工艺处理湿法腈纶废水.该工艺采用的高效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及新型氧化混凝技术均对湿法腈纶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水解酸化温度为42℃、水解酸化运行周期为20 h的条件下,接种活性污泥和高效菌的SBR的COD去除率为26.0%;在新型氯铁型氧化混凝剂加入量为15 mL/L的条件下,混凝出水COD可降至66 mg/L.水解酸化—固定化微生物流化床—氧化混凝联合工艺的总COD去除率可达89.4%. 相似文献
13.
14.
以模拟含油废水为处理对象,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去除水中的油,研究了HRP催化氧化柴油反应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柴油质量浓度为120mg/L时,在H2O2质量浓度为250mg/L、HRP的酶活性浓度为0.8U/mL、废水pH为7.4、温度为27℃、反应时间为3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除油率可达60.89%。实验还考察了壳聚糖和聚乙二醇(PEG)对HRP催化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壳聚糖对HRP催化过程的影响很小,PEG则有很好的强化作用,在PEG质量浓度为160mg/L时,除油率可达79.31%。 相似文献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