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热带海洋环境中BHC和DDT的行为特征研究:Ⅰ.中国珠江口区旱季BHC…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物1994年11月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旱季珠江口区环境中BHC和DDT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表层海水BHC含量为0.087μg/L,DDT为0.080μg/L;底层海水BHC为0.117μg/L,DDT为0.506μg/L。沉积物BHC为11.15×10^-9(干),DDT为33.46×10^-9(干)。海水中的盐度、DO、COD与其BHC、DDT含量之相关性没有规律,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含量与B 相似文献
2.
本文于1995年7月在东经113°00′00″~113°58′00″,北纬220°00′00″~22°44′00″的珠江口区采集海水、表层沉积物、气溶胶和海洋生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研究样品中BHC和DDT的含量与不同区域的分布。结果表明,就其平均值而言,表层海水BHC含量为0.045μg/dm3,DDT为0.041μg/dm3;底层海水BHC含量为0.048μg/dm3,DDT为0.035μg/dm3。沉积物BHC为11.07×10-9·干;DDT为17.88×10-9·干。气溶胶BHC为0.136ng/m3;DDT为0.078ng/m3。海洋生物BHC的范围为0.403×10-9·鲜(海带)~8.644×10-9·鲜(贻贝);DDT为1.770×10-9·鲜(浮游植物)~207.6×10-9·鲜(海鸟)。在雨季,海水中BHC和DDT由于受到珠江径流的稀释而含量偏低;BHC、DDT在表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的区域分布,雨季和旱季类似。BHC和DDT在海洋生物中的含量,随着海洋食物链成员生物营养级的提高而提高。它们在不可食部分的含量高于可食部分,海鸟的羽毛是积累BHC和DDT的关键器官。 相似文献
3.
热带海洋环境中BHC和DDT的行为特征研究:Ⅱ.中国珠江口区雨季BH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于1995年7月在东经110°00′00〃 ̄113°58′00〃,北纬220°00′00〃 ̄22°44′00〃的珠江口区采集海水、表层沉积物、气溶胶和海洋生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研究样品中BHC和DDT的含量与不同区域的分布。结果表明,就其平均值而言,表层海水BHC含量为0.045μg/dm^3,DDT为0.041μg/dm^3;底层海水BHC含量为0.048μg/dm^3,DDT为0.035μ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海水中砷的含量和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砷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有毒物质。由于砷及其化合物对人体的致癌作用和海洋生物对其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高达3.3×102),因此人很早就把砷列为环境污染物中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对海洋中砷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早,1932年伯恩斯就报道了华盛顿沿海砷的研究结果,1962年管原系统地研究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周围海区表层水中砷的分布。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海洋中砷的研究日益重视,李静等研究了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砷的存在形态, 李金生等研究了渤海湾水中总溶解无机砷。 目前,砷已被列为近海、河口环境污染研究中的重要调查内容之一。研究砷在 相似文献
5.
采集微表层水,使用自行研制滚轮式取样器,能有效地采集微表层水50-100μm厚度。调查研究表明,在珠江河口微表层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其富集系数在1-3左右。测定有机物中DOC占重要组成部分,其中DOC占TOC的70%左右,C:N的比值从微表层到次表层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6.
7.
利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东京湾及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Cu、Pb、Zn、Ni等重金属的含量。含量范围,Cu:55-190mg/kg、Pb:7-157mg/kg、Zn:177-518mg/kg、Ni:35-85mg/kg。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的行为受各种环境条件制约,来自河流搬运的重金属,主要沉积在靠近河口附近的东京湾内湾海域的底质中。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中汞的赋存状况,从全国40个城市污水处理厂采集315个污泥样品,使用DMA-80直接测汞仪测定了样品中汞的含量.结果表明,全国城市污泥样品中的汞含量范围为0.45~15.42 mg·kg~(-1),汞含量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几何平均值为(2.19±3.16)mg·kg~(-1).所有污泥样品中的汞含量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GB/T 23485-2009)规定的污泥填埋标准;97.8%的城市污泥汞含量均满足土地改良用泥质标准(中性、碱性土壤);86.7%的城市污泥汞含量满足土地改良用泥质标准(酸性土壤).不同城市的污泥样品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105%),同一个污水处理厂污泥汞含量也不稳定(7d变异系数0.6%~53.6%).污泥中汞含量中位数呈现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的空间分布趋势.以相应城市的土壤背景值为参比,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于城市污泥中的汞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发现汞重度污染以上的省份比例达到60%以上.与历史数据对比发现,全国城市污泥中汞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出现于2000~2009年.研究结果为城市污水和污泥汞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10.
武汉某废弃农药厂土壤中DDT及其代谢产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某多年生产滴滴涕(DDT)的废弃农药厂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了污染场地土壤中DDT及其代谢产物(DDTs,包括p,p′-DDT、o,p-DDT、p,p-DDD、o,p-DDD、p,p′-DDE和o,pDDE)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污染场地不同深度土壤中DDTs的浓度范围为0.01~24 107.29mg/kg,平均值范围为0.93~1 404.97mg/kg;表层土壤DDTs污染相对严重,污染集中在生产车间和原料库;生产车间和原料库及周边区域DDTs浓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DDTs污染物垂直下渗但迁移不显著,其中污水处理站区域DDTs存在显著垂向迁移,5m深度处仍能检测出DDTs浓度为7.81mg/kg,表明已造成深层土壤污染,但总体上DDTs在深层土壤中迁移能力较弱,其迁移方向与地下水流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利用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广东省20个规模化猪牛养殖场粪便中4种喹诺酮类(QNs)和4种磺胺类(SAs)抗生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猪粪中喹诺酮类和磺胺类化合物均全部被检出,前者总含量(QNs,鲜重,下同)在24.5~1516.2 μg/kg之间,平均为581.0 μg/kg,以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为主;后者总含量(SAs)在1925.9~13399.5 μg/kg之间,平均为4403.9 μg/kg,以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甲唑为主.牛粪中喹诺酮类化合物也全部被检出,磺胺类化合物检出率在90%以上,QNs在73.2~ 1328.0 μg/kg之间,平均为572.9 μg/kg,以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为主;SAs在1039.4~15930.3 μg/kg之间,平均为3787.7 μg/kg,以磺胺甲唑和磺胺甲基嘧啶为主.不同地区畜牧粪便中喹诺酮类和磺胺类化合物的含量与组成特征有明显差异,广州市猪粪和牛粪中两类抗生素的含量均较高,而佛山市、深圳市牛粪中磺胺-5-甲氧嘧啶和磺胺二甲嘧啶均低于检测限. 相似文献
12.
红树林土壤是重要的“蓝碳”库,在缓解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珠江口红树林湿地经历了复杂的土地覆盖变化过程,其土壤碳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需要深入探究.本研究以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和测定,分析了该区域5种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原始秋茄林、无瓣海桑林、无瓣海桑伐迹地、废弃鱼塘和光滩)的土壤有机碳(SOC)储量、SOC稳定性,以及植被碳储量、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的SOC储量在不同覆盖类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原始秋茄林的SOC储量最高,达185 t·hm-2,是新生光滩的1.8倍.秋茄林的SOC更多地储存在浅层土壤(0~50 cm)中.通过同位素分析发现,秋茄林SOC的稳定性高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有利于SOC的长期固存.植被碳储量与SOC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浅层土壤中相关性更显著,植被碳输入对浅层SOC累积的促进作用更大.土壤C∶N、水分和pH值等理化性质也影响了红树林湿地土壤碳库的大小.滨海地区在恢复红树林湿地时,有必要考虑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和土壤特性对提升土壤碳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及近海水体中铜的含量和形态及其与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珠江河口及近海水体中Cu的含量和形态以及主要营养盐水平及形式进行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水体中Cu的总浓度、总溶解态Cu、颗粒态Cu以及游离态Cu与水体中主要营养盐及其主要赋存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水体中Cu的总浓度和各营养盐之间存在着对数分布的函数关系,其相关性N>Si>P,水体中游离态Cu与养分的相关性顺序为:NO2->SiO32->PO43->NO3->NH4+。通过计算得到研究水域中的N Si原子比为0 78,接近浮游生物体内的比值,说明水体中Cu的分布与N,Si养分的再生循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15.
珠江口与粤西沿海底栖生物体内石油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对水产资源的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海洋污染中,石油污染是一个主要方面。近年来,随着世界产油量和海上运油量的大幅度增长以及沿海石油化工的发展、海底油田的勘探和开采等,使石油对河流水系、海港、海湾和海洋的污染程度不断增加,对海洋的污染危害日趋严重。 我国沿海某些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石油污染,致使滩涂土壤及生物资源受到污染威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下游至伶仃洋水体中多环芳烃的相态分布和传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河口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相态分布、传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本文沿珠江下游至河口对表层水体PAHs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16种优控PAHs的总浓度为(17.50~168.35)ng/L,平均83.40 ng/L,其中溶解相为(3.76~83.60)ng/L,颗粒相为(1.59~84.75)ng/L。PAHs浓度自下游至伶仃洋有波动降低的趋势,该趋势受陆源的持续输入、浮游植物的吸附吸收以及海水的稀释作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PAHs组成及两相分配的变化主要受控于输入特征、悬浮颗粒物和黑碳吸附以及盐析效应等环境因子。荧蒽和芘的分配系数Kp自珠江下游至伶仃洋的逐渐下降也说明了海水的稀释显著降低了悬浮颗粒物对PAHs的吸附。另外,特征化合物比值沿程的变化不仅指示了PAHs在广州段水体中较长的停留时间,也说明了虎门河口存在持续的PAHs输入。利用主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指示出煤和木材燃烧以及机动车排放是该区域表层水体PAHs污染的最主要来源,约贡献了80%的PAHs输入。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析香港维多利亚港(维港)与珠江广州河段水体中9种典型抗生素药物含量.结果表明,在维港海水中,只检出较低含量的氟喹诺酮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无论是在枯季(3月)还是洪季(6月),珠江广州河段河水中各种抗生素(阿莫西林除外)均可检出,而且含量较高(分别在70~489 ng·L-1和13~69 ng·L-1之间),其含量水平明显高于美、欧等国河流中相应污染物的含量,其中红霉素、磺胺嘧啶等与国外污水处理厂所检出的含量水平相当.数据也表明,河水中抗生素含量水平受季节和水量变化的影响很大,枯季河水中抗生素含量明显高于洪季.与枯季相比,洪季河水中药物含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8.
热带森林在全球汞循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45%以上,且能够贡献全球凋落物沉降汞的50%以上。然而,关于热带森林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匮乏导致了估算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全面细致的热带森林汞调查有利于构建更为精准的全球汞循环模型。本研究选取中国云南典型的热带森林——补蚌区域森林开展了5 m分辨率的土壤汞的高空间分辨率的研究,以及开展了相应的凋落物汞沉积通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补蚌区域热带森林有着高达75 μg/(m2·a)凋落物汞沉积通量,但是土壤中汞的浓度仅为71±16 ng/g。方程模型结果指出,表层土壤汞浓度受土壤中碳含量的影响,表现出显著地正效应关系,但凋落物汞沉降输入则对表层土壤汞分布无明确效应。为了克服热带森林的高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建议凋落物采样达到14个/ha,表层土壤的采样应达到20~25个/ha时,能够有效地降低采样过程引起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结论强调了即使热带森林存在高凋落物汞输入,但其较快的物质周转促进了凋落物降解过程中汞的丢失,能够有效地减少热带森林中大气汞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于2016年采集了全国46个城市的市政污泥样品,运用SMT法测定了污泥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结果表明,我国市政污泥中总磷(TP)、无机磷(IP)、非磷灰石态无机磷(NAIP)、磷灰石态无机磷(AP)、有机磷(OP)和生物有效磷(NAIP+O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32±5.13)、(11.71±4.01)、(9.18±3.44)、(3.03±2.74)、(4.54±4.23)和(13.72±4.36)g·kg-1.其中IP是污泥中磷的主要存在形态,占TP含量的60%以上;NAIP是主要的无机磷形态,占IP含量的66%以上.污泥中生物有效磷占TP含量的比例介于66.8%~96.1%之间,二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42,P<0.01).市政污泥磷含量和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规律.2016年随污泥处置排放入环境的磷达到了1.04×105 t,其中1.95×104 t随污泥农用进入土壤,4.69×104 t进入填埋场,1.47×104 t进入建筑材料中,2.34×104 t经垃圾焚烧进入焚烧灰,4.50t被直接倾倒丢弃.与历史数据对比发现,我国市政污泥中总磷的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钚(Pu)是与核工业密切相关的、以痕量或超痕量存在于环境中的重要放射性核素。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239+240Pu的分布特征、迁移行为及其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结果显示:中国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239+240Pu沉降通量分别为7.31~554.00和4.80~240.60 MBq/km2,因研究区域所处环境及纬度的差异而变化;240Pu/239Pu同位素比值分别为0.048~0.307和0.164~0.193,平均值分别为0.181±0.026和0.179±0.021;全球大气核试验沉降是中国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239+240Pu的主要来源。作为重要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Pu同位素与其他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137Cs、210Pb和7Be示踪法等)、遥感技术以及传统研究方法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大尺度环境区域中Pu的分析精度,提高239+240Pu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示踪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