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9篇 |
免费 | 407篇 |
国内免费 | 14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9篇 |
废物处理 | 109篇 |
环保管理 | 139篇 |
综合类 | 811篇 |
基础理论 | 335篇 |
污染及防治 | 578篇 |
评价与监测 | 83篇 |
社会与环境 | 68篇 |
灾害及防治 | 5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35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36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89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90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静态实验研究溴代十六烷基吡啶(CPB)改性沸石和天然沸石对废水中Hg^2+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吸附动力学、吸附平衡和吸附热力学机制。研究表明:Langmuir方程能较好地描述2种沸石对Hg^2+的吸附,CPB改性沸石对Hg^2+的吸附率得到显著提高。实验条件下,改性沸石对Hg^2+的吸附率从67.5%提高到98.9%,吸附容量从0.521mg/g提高到3.07mg/g。利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假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和Elovich方程分别对动力学过程进行拟合,发现2种沸石对Hg^2+的吸附均满足假二级动力学方程,且离子的颗粒内扩散对整个吸附过程有影响。动力学拟合、D-R方程拟合和热力学研究综合表明:2种沸石对Hg^2+的吸附既存在化学吸附又存在物理吸附,吸附吉布斯自由能变(△G^0)、焓变(△H^0)、熵变(△S^0)均小于0,反应为自发的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吸附的进行。 相似文献
2.
Electrocoagulation is an electrochemical method of treating polluted water whereby sacrificial anodes corrode to release active coagulant precursors (usually aluminium or iron cations) into solution. Accompanying electrolytic reactions evolve gas (usually as hydrogen bubbles) at the cathode. Electrocoagul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s a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having been employed to remove a wide range of pollutants. However electrocoagulation has never become accepted as a 'mainstream'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The lack of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electrocoagulation reactor design/operation and the issue of electrode reliability (particularly passivation of the electrodes over time) have limited its implementation. However recent technical improvements combined with a growing need for small-scale decentralised 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 have led to a re-evaluation of electrocoagulation. Starting with a review of electrocoagulation reactor design/opera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and identifi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lectrocoagulation that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lectrochemistry, coagulation and flotation. In addition detailed experimental data are provided from a batch reactor system removing suspended solids together with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white water' model for the dissolved air flotation process. Current density is identified as the key operational parameter influencing which pollutant removal mechanism dominates.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electrocoagulation has a future as a decentralised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presented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ed towards a more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3.
海河干流、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了海河干流和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氯杀虫剂(OCPs)的残留状况.在所选取的16个断面沉积物样品中均有大量HCHs、DDTs检出,表明海河和大沽排污河的DDT和HCH污染相当严重.海河沉积物中HCHs和DDTs总质量浓度分别为3.30~75.96、1.57~221.57 ng/g.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分别为2.30~124.61、11.28~237.30ng/g.与国内外部分河流表层沉积物中HCHs、DDTs的含量相比,海河和大沽排污河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较高.最后根据两条河流沉积物中的OCPs的残留量,分析了其可能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了DL1210型纳滤膜去除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影响因素,考察了温度、pH值、初始浓度、跨膜压力(TMP)和运行时间对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工艺是去除水中微量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有效方法,初始pH值和温度的升高会导致纳滤膜对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截留率的降低,膜对DBP和DEHP的截留率随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TMP和运行时间不会对膜通量和目标污染物的截留率造成显著影响。当初始pH为5、初始浓度为5μg/L、温度为5℃、TMP为0.4 MPa时,纳滤工艺对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截留率达到最佳,分别为91.8%、89.8%、98.02%和77.6%,出水中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浓度分别为0.41、0.49、0.099和1.12μg/L。 相似文献
5.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nitrogen in an agricultural watershed in eastern China: catchment export, stream attenuation and discharg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D Lu J Shen Y Gong D Deng 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rking, Essex : 1987)》2011,159(10):2989-2995
Using the monthly hydrogeochemical data of ChangLe River system from 2004 to 2008, total nitrogen (TN) export load (S(n)) from nonpoint sources (NPS) to stream and in-stream attenuation load (A(L)) was estimated by the inverse and forward format of an existing in-stream nutrient transport equation, respectively. Estimated S(n) contributed 96 ± 2% of TN entering the river system, while A(L) reduced the input TN by 23 ± 14% in average. In-stream TN attenuation efficiency in high flow periods (10 ± 5% in average for the entire river system)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low flow periods (39 ± 17%). TN attenuation efficiency in tributaries (28 ± 16% in average)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mainstream (11 ± 8%).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re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NPS TN export, stream attenuation and discharge. Increasing the water residence time might be a practical method for mitigating stream TN.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易利用基质对PCP厌氧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了微生物易利用基质对厌氧反应器内PCP厌氧降解性及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CP对厌氧污泥代谢葡萄糖有抑制作用,则适量的微重复铁利用基质有利于促进PCP的脱氯和降解代谢,且随着反应器进水中水中PCP的提高,达到相近降解效率所需的微生物易利用基质的需要量也相应增加;废水中PCP剩余量和废水中糖的初始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同时面临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电力部门在转型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面向不同的电力需求情景,构建低成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多目标模型,求解得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最优路径方案.结果表明,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前提下,减污和降碳协同性较好,两者协同控制可高效助力低碳转型的实现;优化电力部门发电结构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措施,研究期火电占比不断下降,清洁电力占比超过92.5%;不同电力需求下二氧化碳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有明显差异,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受电力需求影响最大,低电力需求、中等电力需求和高电力需求情景下峰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94.16亿、 104.09亿和107.46亿t,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同样表现出在低电力需求、中等电力需求和高电力需求情景下依次递增的趋势.电力需求的提高仅增加了电力部门内部发电结构调整的压力,未影响到其他部门的产量和活动水平,即电力需求导致的电力部门减排压力未表现出部门间传递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厌氧反应器具有UASB工艺与两相消化装置的特点,将发酸酵、甲烷发酵、沉淀分离3个工艺过程有效地组合成一体,并利用所产生的沼气及水位变化控制进行无需外加动力与设备的自动回流搅拌,以适应于处理高悬浮物的废水,并避免堵塞、短流与浮渣板结等问题。120L反应器在35℃下处理好氧剩余污泥的试验表明,在HRT3.53—8.57d条件下,其有机物去除率达51.4%—58.6%,在HRT为7.5d时,其有机负荷为2.97kgSS/(m~3·d),COD负荷为3.89kgCOD/(m~3·d),平均有机物去除率为55.3%,所产沼气含甲烷60%以上。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2):238-243
人口的膨胀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人类向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源源不断的输入废弃物,已经严重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消亡、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等情况已经严重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大小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的大小是各省(区市)的大中型企业个数、全社会固定生产投资等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总人口和GDP是生态足迹大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因子载荷量分别达到了0.940和0.913。值得一提的是非农业人口与生态足迹的相关系数超过了农业人口,这说明由于消费模式和生活水平等的差异,非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大于农业人口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期为生态足迹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粪肠球菌是一种在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信息素调控质粒介导的接合转移是造成粪肠球菌耐药基因快速扩散的重要方式。双酚A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因其在工业中大量应用造成其在水环境中的广泛分布。本文以信息素调控质粒中比较有代表性的pCF10质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双酚A对粪肠球菌中耐药基因接合转移的影响,证实了双酚A可以促进pCF10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接合转移,且这一结果同双酚A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双酚A影响耐药基因的扩散,是通过促进编码正调控信息素的ccfA基因表达实现的。本文旨在深入理解双酚A影响抗生素抗性基因扩散的环境行为,为耐药基因控制及双酚A环境效应的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