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气候概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17年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扼要地介绍了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日照、气温,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并与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内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及潜在风险,2015年7月在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示范区11个示范村镇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带回实验室分析Pb、Cd、Hg、Cr、Cu、Zn、Ni含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生态危害指数进行风险等级评价。结果显示:部分采样点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青海省背景值;Pb、Cr、Cu、Zn、Ni主要受土壤母质的影响,Cd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Hg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11个点位的指数都小于1,该地未出现污染状况;生态危害指数显示除GMY点位处于轻微风险等级,其余采样点为中等风险等级。总体上示范区内土壤未出现强污染和面源污染状况,但需要加强点源污染的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3.
利用相邻两气象站年均气温的差值序列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消除气候趋势变化的影响,而且可以准确客观地分析出城市化增温效应的变化幅度.灰色系统(Grey system)理论在短时间序列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实效性.通过对1985—1994年10年资料的处理,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气温增加幅度动态模型,对西宁市九十年代后期气温可能增加幅度进行预测,其模拟效果很好,关联度高,相对误差小.  相似文献   
4.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以2003年7、8月份为例,对高寒灌丛暖季CO2通量变化模式及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8月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分别为-7.17,-7.26g/(m2·d);最高日NEE分别为-11.00,-12.09g/(m2·d).暖季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日变化波动极为明显,8:00~19:00为CO2净吸收阶段,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左右,最大值为-1.72g/(m2·h)(7月份)、-1.63g/(m2·h)(8月份).19:00~次日8:00为CO2净释放,最大值为0.69g/(m2·h)(7月份)、0.86g/(m2·h)(8月份).在主要气候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PAR)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但PAR达到1000μmol/(m2·s)以后,随着PAR进一步升高,NEE有下降趋势.就温度而言,白昼(7:00~20:00)NEE变化与温度无显著关联,而夜间(21:00~次日6:00)温度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为期6年的野外人工控制实验,研究了刈割和施肥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特征、生产力水平和多样性水平的影响,以期为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刈割后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相比,中度和重度刈割区矮嵩草的重要值分别增加了13.28%和27.89%,同时一些适口性差的毒杂草的重要值也相对增加。(2)中度和重度刈割后,禾本科重要值由48.65%分别降至36.63%和40.15%,豆科重要值由2.78%分别增至7.49%和7.53%,杂草重要值由38.78%分别增至46.61%和44.34%;而施肥后,禾本科重要值由35.85%增至47.78%,豆科和杂草的重要值分别由8.18%和46.32%降至3.68%和40.17%。(3)中度和重度刈割后群落高度由19.62 cm分别降至7.58 cm和5.88 cm,而盖度由62.78%分别增至77.96%和75.04%,密度由644 ind·0.25 m~(-2)分别增至876 ind·0.25 m~(-2)和924 ind·0.25 m~(-2),生产力由104.63 g·0.25 m~(-2)分别增至117.62 g·0.25 m~(-2)和123.72 g·0.25 m~(-2);施肥使群落的高度、盖度以及生产力分别由8.47 cm、65.56%和88.86 g·0.25 m~(-2)增至13.58 cm、78.29%和141.79 g·0.25 m~(-2)。(4)群落物种多样性在施肥后均显著降低,而在刈割后均显著增加,且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在中度刈割后达最大值。(5)刈割使群落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表现出微弱正相关或不相关,而施肥使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或微弱负相关。刈割导致一些优良牧草的优势地位大大降低,同时也导致适口性差的杂草的优势地位升高;而施肥则有利于优势物种的生长,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杂草的生长。该结果支持中度干扰假说,并暗示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可能是多变的,且这种关系取决于群落所受扰动因素的类型和强度。总之,在高寒草甸的管理过程中,放牧强度和营养添加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以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合理利用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BEPS生态模型对亚洲东部地区蒸散量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亚洲东部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发生显著的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蒸散(ET)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地区ET特征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论文利用遥感、气象和土壤等资料驱动生态过程模型BEPS对亚洲东部地区1982—2006年间的ET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6个站的通量实测数据验证表明,BEPS模型能够解释ET的81.23%的年变化和86.4%的10 d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亚洲东部的ET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最小值位于中国的西北沙漠地区;ET与降水量之比从东南和东北地区向西北内陆和西南沙漠地区逐渐增加,其中在中国长江以南的亚洲东部地区,平均值为0.4,而在沙漠地区接近1.0。在1982至2006年期间,研究区年ET总量的平均值为12 045×109m3/a,其中,中国、泛东南亚和印度的ET总量占整个研究区的62.4%;研究区的单位面积ET均值为401 mm/a,在泛东南亚地区最大(1100 mm/a),在蒙古最小(134 mm/a)。在所有的地表覆盖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大,城镇地区的ET总量和平均值都为最小。研究区的ET总量呈增加趋势,草地、稀树草原、裸地和城镇的ET明显上升,其它地表覆盖类型的ET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北站1980-1996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及门源气象站1957-1996年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回归证正”法对海北站气温资料插补长至近40年,分析了近40年海北站气9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依据海北站8年气象观测资料,续补分析了风向风速、气压、空气湿度、蒸发和冻土深度等要素的气候变化特征。以期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近40年降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门源气象站海北降水材料插补延长至40年,分析了近40年来海北站降水变化特征,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工作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0.
高寒草甸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土壤CO2的释放量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分析高寒草甸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下土壤CO2的释放量大小表明,在植物生长季的5~9月,土壤CO2释放量大小排序为:金露梅灌丛草甸(1871.40g/m2)>矮嵩草草甸(1769.63g/m2)>退化金露梅灌丛草甸(1495.60g/m2)>退化矮嵩草草甸(1191.26g/m2);而在植物非生长季的10月到翌年4月,其土壤CO2释放量大小与植物生长季略有差异,表现出矮嵩草草甸(661.46g/m2)>金露梅灌丛草甸(550.90g/m2)>退化矮嵩草草甸(502.50g/m2)>退化金露梅灌丛草甸(384.50g/m2)的特点;全年内表现为矮嵩草草甸(2431.09g/m2)>金露梅灌丛草甸(2422.30g/m2)>退化金露梅灌丛草甸(1880.10g/m2)>退化矮嵩草草甸(1694.06g/m2).高寒草甸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土壤CO2释放数量的差异及季节变化,不仅与各利用格局的土壤生物活性及土壤物理化学性状有关,而且与气象条件(特别是温度)及其土壤冬季冻结期长短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