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杭小帅  梁斌  王文林  王霞  李维新 《环境科学》2012,33(9):3261-3265
为研究采矿活动及其污染事故对家禽养殖的影响,分别采集了金铜矿下游两岸不同村庄农户家养番鸭10只,分析了鸭肉、鸭肝和鸭血样品中Cu、Hg和As的含量,并对番鸭体内重金属的健康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组织中,Cu含量较Hg和As高.在不同组织中,鸭肝样品中Cu含量最高,平均值为17.20 mg.kg-1,而Hg和As在3个组织间含量无明显差异.金铜矿下游两岸不同村庄农户番鸭样品体内3个组织中Cu、Hg和As的含量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表明污染事故及正常的采矿活动未对下游两岸村庄农户家养番鸭样品构成明显影响.所研究番鸭体内3个组织中的Cu、Hg和As的含量都处于正常值范围,且番鸭健康状况未表现出异常.但参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评价结果显示,鸭肝样品中Cu超标率达到100%,最高超标1.74倍,部分鸭肉、鸭血与鸭肝样品中Hg含量也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伴随着城镇化持续深入发展、能源大规模开采与工业生产活动的持续加剧,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导致大气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对人类自身及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本文主要叙述大气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建议尽快把大气污染控制目标从减少污染物排放转变为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同时基于共同发展、区域联防联控之原则,建立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根系泌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高精度溶解氧微电极,研究了自然沉积物中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根不同部位的泌氧能力差异以及光照对根系泌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慈姑根系不同部位的泌氧能力存在差异,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根区氧气扩散层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2根长(0.98、0.72 mm)、3/4根长(0.68、0.28 mm)、根尖(0.58、0.44 mm)和1/4根长(0.42、0.32 mm);光照条件下不同根长部位根表面溶解氧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2根长〔64.56%(以%空气饱和度计)〕、3/4根长(52.73%)、根尖(38.55%)和1/4根长(20.55%),这与根部泌氧屏障、通气组织发育程度和根组织呼吸代谢有关。无论有无光照,慈姑根均有泌氧产生,光照条件下根表面溶解氧含量和根区氧气扩散层厚度均高于黑暗条件;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1/2根长处根表面溶解氧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测定点(P<0.05);除1/2根长处以外的其他测定点,在光照条件下的根表面溶解氧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在黑暗条件下趋于相同(P>0.05)。  相似文献   
4.
畜禽养殖氨排放清单研究现状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在雾霾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从源头上控制氨排放,对提升空气环境质量尤为重要,而畜禽养殖作为人为源氨排放的重要来源备受关注。准确的畜禽养殖氨排放清单对于核算氨排放量、识别主要排放源进而制定有效的畜禽氨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畜禽养殖氨排放清单的发展历程,总结欧盟、美国和中国畜禽养殖氨排放清单的运用情况,结合某生猪养殖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中国指南和欧盟方法(EEA方法)。结果表明,畜禽氨排放清单归纳总结为整体系数法、阶段系数法;用EEA方法核算的栏舍、存储环节氨排放系数显著高于中国指南核算结果和实测结果,中国指南核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大致接近,归因于中国指南对于关键参数如总氨态氮(TAN)进行了本土化取值,但氨挥发率等核心参数的本土化研究的缺乏仍然制约清单的准确性;清单参数结构与中国现有的畜禽基量统计数据匹配度不高。亟需进一步深入开展畜禽排泄物中TAN量、氨挥发率和非氨转化率等基础核心参数的实测研究,以便为中国养殖业氨排放清单本土化编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排污系数测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取太湖流域典型地区9户农户(高、中、低收入水平各3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及入户调查的方法对农户生活污水各类污染物产排污系数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水平对农户总生活污水中TN、NH4+-N、TP产污系数无显著影响,但对污水量、COD产污系数及总生活污水中各类污染物排污系数影响显著,均表现为高收入农户中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厕所污水对污水污染总负荷贡献率极高,COD占67%以上,TN、NH4+-N、TP占84%以上,因此,厕所污水的利用与处理率是影响污染物排污系数的主导因素,而农业收入水平及化粪池类型则对这2种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环保专项资金一般根据专家经验对项目核定后进行事前补助,事后开展针对项目财务支出的合规性评价,但忽视了专家核定补助金额是否合理。根据近3年江苏省燃煤发电机组SCR脱硝工艺典型项目审计报告,分析了项目审计核定支出额与专家核定支出额的规模(100 MW级及以下、300 MW级、600 MW级及以上)差异、区域(苏南、苏中、苏北)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发现100 MW级及以下机组环保资金审计核定支出额显著高于专家核定补助额,在剔除100 MW级及以下机组后,苏南地区项目环保资金审计核定支出额显著高于专家核定补助额,基于此提出了项目补助费用校正优化建议,为环保资金科学分配、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管理框架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就间接(宏观)管理而言,美国和加拿大的生态调度从取水的许可证管理、保留水权的建立、水质标准、濒危物种保护和环境流量设置等方面进行管理;而在直接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对联邦水利工程的《濒危物种法》(ESA)符合性审查和非联邦水电站(5MW以上)的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的许可管理.通过分析中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的体制和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从明确生态需求、确定生态调度实施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以及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中国生态调度管理的建议.在逐步建立流域生态调度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指出从生态补偿机制、参与协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测反馈机制等方面建立和创新水利工程生态调度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湖,具有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对于维系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气候暖干化加剧,呼伦湖面临着湖体面积萎缩、芦苇湿地大面积消失、局部草原区退化严重、土地沙化面积扩大、关键种群缺失等生态安全问题.该研究围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生目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观为指导,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呼伦湖流域1990—2018年的生态安全时空分布格局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2018年呼伦湖及其流域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495和0.774,分别处于预警和良好状态.②呼伦湖流域生态安全自1990年以来分别经历了骤降期、稳定期和恢复期等3个时期,呈现“一林一草一湖”的生态安全分布格局.③2010年呼伦湖生态安全水平最低,主要分布在新开河入湖口、湖西岸大部分区域、湖中心以及湖东南方向的湾口区域;流域则在2015年的生态安全状况最差,主要位于新左旗中部、海拉尔河流域以及呼伦沟等地,尤其是沿乌尔逊河上游东侧地带表现最为突出.④影响呼伦湖流域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入湖径流量、蓝藻水华面积占比和水源涵养量,而长期超载过牧、水体污染物浓缩效应以及湿地面积萎缩是限制生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呼伦湖流域生态安全与水资源状况密切相关,湖面面积维持在2 036 km2以上能保障流域较高的生态安全水平.此外,蓝藻水华面积、放牧强度与湿地面积均关系着区域生态安全,建议通过建立蓝藻水华风险防控体系、合理核定载畜量、保护与修复芦苇湿地以改善局部区域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9.
菹草生长对沉积物间隙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构建湖泊生态系统,用湖泊沉积物的上层泥和下层泥分别代表清淤前后的2种基质,研究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生长对沉积物不同层次间隙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垂直方向上,将2种基质中的间隙水分为表层、中层和底层3个层次.结果表明,菹草生长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各层间隙水中磷浓度,上层泥和下层泥2种基质均表现为表层间隙水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活性磷(SRP)含量降低幅度最大,DTP含量分别降低68.97%和83.09%,SRP含量分别降低54.57%和96.02%.菹草的吸收作用使得各层间隙水中磷浓度均低于无沉水植物的对照组.试验结束时,2种沉积物中TP含量降低幅度差异不显著,说明疏浚前后种植菹草均可有效控制湖泊内源磷污染.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与以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的自然藻体共培养系统,分析系统中各藻种藻细胞密度、藻体叶绿素a含量、荇菜生长指标及水下[光]照度的变化;同时以荇菜种植水配置培养基,在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铜绿微囊藻,分析藻类生长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共培养系统中藻类总藻细胞密度显著下降(P<0.05),其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藻细胞密度下降最为明显,40 d时比初始藻细胞密度减少了94.68%,而三角四角藻(Tetraedron minimum)数量逐渐增多,成为优势藻种,表明荇菜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共培养系统中荇菜鲜重、水下20 cm深处光衰减率均与藻类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藻细胞光合能力的大小与荇菜植株的生长及其产生的遮光作用密切相关.随培养时间延长,添加荇菜种植水的培养基中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光密度值(D650)下降明显;叶绿素a、藻胆蛋白(包括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藻红蛋白)相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培养9 d后4者相对含量分别降至5.27%、15.53%、21.11%和48.48%;藻细胞Ca2+Mg2+-ATP酶活性下降明显,表明荇菜种植水中存在着某种对铜绿微囊藻产生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通过对铜绿微囊藻光反应系统(PS Ⅰ和PS Ⅱ)的作用来阻碍藻细胞光合作用进程,抑制藻类生长,说明除了遮光效应外,分泌抑藻活性物质也是荇菜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