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评价太湖流域居民暴露于DDTs的健康风险,分析风险来源、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居民中男性和女性对环境中DDTs的终身日平均暴露量分别为4.00×10-4~8.28×10-3和3.73×10-4~7.28×10-3 mg/(kg·d). 暴露途径中食物摄取是最主要途径,其次是吸入,皮肤暴露作用很小. 食物中贡献较大的为谷物、鱼类和肉类. 相应的男性和女性的健康风险度分别为0.114×10-6~2.366×10-6 和0.107×10-6~2.081×10-6 a-1,低于可接受健康风险度标准的累积概率分别为80.85%和86.05%. 相似文献
2.
3.
四氨基钴酞菁作为一种有前途的可见光催化剂,可光敏化为三线态,与溶液中的O2反应产生活性氧.实验考察了反应过程中的光照时间、光敏剂质量、光照强度和pH等4个因素对活性氧产生的影响,同时确定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检测方法:活性氧与卡巴肼(DPCI)反应,生成卡巴腙(DPCO),以苯-四氯化碳萃取,在563 nm处测其吸光度,从而表示出活性氧的相对产量.实验优化了四氨基钴酞菁催化产生活性氧的条件:于50 mL的溶液中,光照时间为25 min,光敏剂质量为5 mg,光照强度为60 W,pH值为4.同时证明了在反应体系中生成了自由基和单线态氧等活性氧,并且对光催化产生活性氧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5.
用氯和氢氧同位素揭示洋戴河平原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氯离子浓度和δD、δ18O值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秦皇岛洋戴河平原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规律.结果发现,洋戴河平原地表河水来源于中上游水库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且河水沿程受到δD、δ18O值、氯离子浓度更低的支流或灌渠水补给,从而使δD、δ18O值、氯离子浓度呈现沿程逐渐降低的现象.山前丘陵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洪积扇及山麓地带地下水受到了一定的蒸发作用影响,除了接受丘陵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外,洋河附近地下水还受到洋河水库水的混合.研究区西部咸水带的地下水由上游地下水和大泥河地热咸水混合而成,地热咸水的混合比率约为13%,而东部咸水带的地下水由上游地下水、本地污水和地热咸水混合而成,地热咸水的混合比率不超过9%.在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主要由本区地下淡水和海水(海水混合比率不超过10%)混合而成,并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水或农田灌溉水的补给,其中,浦河一带是地表水或灌溉水补给较为明显的地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环境隐患与安全隐患的异同,定义了冶金矿业行业环境隐患的含义,分析了环境隐患与环境事故的关系,提出环境隐患因子识别的原则、范围和方法。根据冶金矿业行业实际生产情况,用LEC法和危险物质辨识方法对冶金矿业环境隐患进行识别,最终指出常见的冶金矿业环境隐患因子。 相似文献
7.
基于环境后果评价的环境风险源分级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目前环境风险源分级存在的指标单一和不确定性较大的问题,综合考虑危险物质特性、环境迁移规律及环境危害特性,建立较全面的环境后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构建以环境后果综合评价为基础的环境风险源分级模型.根据2009年4月对上海市闵行区重点工业企业危险源的调研结果,将模型用于上海某油墨有限公司甲苯储罐的风险源分级评价.结果表明,该风险源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007 9~0.259 4,根据90%的累积概率对应的评价指数值(0.104 0)确定该风险源为重大环境风险源.本文建立的模型可有效评价环境影响后果,为环境风险源的分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晰我国各海域的海滩垃圾污染状况及垃圾主要来源,在我国各海区选择24个代表性采样点,共86个调查样方,对我国各海域的海滩垃圾的种类、来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重点区域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海滩垃圾平均个数为1.03 m-2,其中塑料类最多(占37.37%),其次为泡沫类(占35.67%);总密度为15.91 g/m2,塑料类密度(3.62 g/m2)最大,其次为织物(布)类(2.87 g/m2)和木制品类(1.97 g/m2);主要来源是生活垃圾和旅游垃圾,分别占垃圾总量的39.26%和25.23%;对照国际国内相关调查资料,我国海洋垃圾的污染呈逐渐恶化的趋势,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针对我国海洋垃圾的污染控制,提出应通过进一步海洋垃圾污染调查工作,从制订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编制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等方面入手理清各部门管理权责;同时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公众、企业、NGO(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力量,建立海洋垃圾回收资源化示范点,开展海洋垃圾宣传、清理和海滩清扫活动等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对无瓣海桑幼苗根茎叶膜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无瓣海桑用不同盐度的水3个月的处理,发现无瓣海桑根、茎、叶中蛋白质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随盐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盐度高于10时,无瓣海桑茎、叶的膜脂质过氧化破坏显著加强.植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明显增加,两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914).随着盐度的升高,无瓣海桑各器官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增强.根据试验结果,无瓣海桑能够在高盐度(50)下存活3个月.在盐度为0-10时,Sa在生理生态上表现对盐环境的适应性.当盐度高于20时,无瓣海桑的生理表现较为敏感,膜脂质氧化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