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95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377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资源理论的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资源理论(RBT)。探讨了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文章依据资源状况特征。将贫困县域分为资源丰富型和瓷源缺乏型两类.分别提出和分析了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贫困县域的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不同路径。资源丰富型县域的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开发和保护现有的资源。如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传统工艺产品等。来发展贫困县域的经济。同时,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发展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相结合的发展路径。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的经济竞争优势应根据县域的实际情况.构建贫困县域的无形资产,以建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和企业家为主,创建地区的产业结构.制定发展战略从而带动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貌因子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是决定环境的主要因子,是生态地质环境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导支力条件;是生态平衡的重中之重;是生态地质环境的基础,并影响其它因子或成份.如地貌因子或成份发生了变化,其它因子或成份就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地貌因子发生变化或失去平衡,其它因子也会发生变化或失去平衡.文本论述了三江平原地貌特征,详细地分析了地貌的作用,阐明了有关地貌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陆浑水库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洛阳市饮用水水源地陆浑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采集32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6种重金属(Cd、Cr、Cu、Ni、Pb和Zn)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生态风险评价及源解析.结果表明:Cd、Cu、Pb和Zn含量超过黄河流域河南段重金属土壤背景值,分别是其8.8、2.0、6.5、2.3倍,重金属存在明显富集,且主要污染集中于坝前区域.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d为强污染,Pb为中-强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陆浑水库沉积物重金属风险呈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强的趋势,总体处于高度生态危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值达到312.94,其中Cd为主要贡献因子.富集系数法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d、Cu、Pb和Zn主要为人为源,Cr和Pb以自然源为主.总体而言,陆浑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Cd和Pb污染相对较重,可能会对水库水环境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采用三维电极电Fenton法对制陶工艺含酚废水进行处理,选择pH、时间、电压、FeSO4·7H2O投放量、通气量、电解质投放量以及电极间距为单因素,设置不同水平,研究苯酚和COD的去除效果,同时探讨了该方法的电化学能耗。结果表明:在pH为3,电压为15 V,FeSO4·7H2O投放量为1.8 g/L,通气量为9 L/min,Na2SO4粉末投加量为1.0 g/L,电极间距取10 cm,反应120 min的条件下,废水中苯酚及COD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4.13%和86.67%,处理效果明显,且能耗较二维电极大大减少,可为该方法在含酚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地块汇水区颗粒污染物的传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海绵工程建设多集中在地块汇水区单元内开展,通过多个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协同完成地表径流水质水量的调控,但基于地块汇水区尺度下城市面源污染的产生和控制效果鲜有报道.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硬化率地块汇水单元内的面源颗粒污染物晴天累积、降雨冲刷、地表径流及径流输出负荷状况.结果表明,地块汇水单元内硬质路面是面源颗粒污染物贡献的最主要的下垫面类型,中硬化率(61.1%)地块和高硬化率(73.6%)地块路面街尘累积量分别约占汇水区单元的88.4%(2.22~12.51 g·m~(-2))和90.1%(4.99~33.43 g·m~(-2)),对径流SS的输出贡献比率分别约为91.7%(0.97~7.34 g·m~(-2))和90.5%(0.92~18.77 g·m~(-2)),降雨径流SS污染负荷占比分别约为95.2%和83.1%,经LID设施处理后输出径流污染负荷约为地表径流的24.0%和40.2%.硬质路面的街尘晴天累积及降雨冲刷以150μm为主,地表径流及输出径流则以50μm粒径段为主,同时地块不透水比例的增加,细粒径(105μm)颗粒物的累积及冲刷分布增大(24.4%和106.4%),而粒径50μm的颗粒物在路面径流中的分布减小(12.4%).屋面的街尘累积、冲刷及降雨径流的粒径分布状况与硬质路面大致相似,但中硬化率地块(1 000μm)和高硬化率地块(250~450μm、45μm)在3个粒径段范围的颗粒物累积和冲刷相较于路面街尘粒径分布明显增加(1 000μm:58.1%和108.5%; 250~450μm:72.9%和41.8%;45μm:59.2%和64.8%).以上结果揭示了颗粒污染物在地块汇水区尺度下的污染全过程(累积-冲刷-输出)分布及LID设施对地块整体SS污染负荷的控制效果,可为地块汇水单元内LID设施工程绩效的科学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土生态修复是我国土地整治战略发展的需求,其空间分区与管控是实施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差别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以广西各县市为研究单元,在测算和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基础上,利用象限匹配法、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和供需协调度来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空间聚集程度和协调关联性,进而探讨和划分广西国土生态修复的空间分区及其管控措施与建议。研究表明:(1)广西各县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差异明显。环绕广西的四周山林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较高,大中城市区则较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2)广西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呈现高供高需型、低供高需型、低供低需型、高供低需型四种类型,供需局部空间自相关以高-低或低-高的空间聚集为主,且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调度平均值为0.531,处于一般均衡。(3)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四类特征和广西地理环境条件,将广西各县域划分为10个分区,并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整治措施和建议。总体上,生态系统服务高供高需型的区域应以保育为主、培育为辅,防止过度开发;高供低需型的区域以保护为主,提高管理水平;低供高需型的区域应以综合改良为主,提高土地效益;低供低需型的区域应以国土生态重构或重建为主,侧重恢复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抗生素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生态风险的关注.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为供试植物,以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塑料对水培黑麦草吸收和富集抗生素的影响及MPs-CIP复合污染对植物生长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黑麦草对单一CIP和MPs-CIP复合污染中的CIP均有吸收去除能力,底物中微塑料的存在会促进黑麦草对低浓度CIP的吸收去除,去除率最高可达100%,但对高浓度(1.0、2.0 mg/L)CIP吸收的影响不显著(P>0.05).同时,微塑料可促进黑麦草根部积累的CIP向地上部转运,当CIP浓度分别为0.1、2.0 mg/L时,投加微塑料后根部积累的CIP含量与单一CIP处理组相比分别降低了44.0%、21.2%,叶片中CIP的积累量分别增加了2.9、3.0倍.微塑料的加入显著加重了CIP对黑麦草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抑制作用.与2.0 mg/L CIP处理组相比,50.0 mg/L MPs-2.0 mg/L CIP复合污染处理组对黑麦草根长和鲜质量的抑制率分别增加了53.7%和79.6%,而叶绿素a、b含量则分别降低了38.5%和44.4%.研究显示,水体中微塑料与CIP的共存会影响黑麦草吸收和体内积累CIP,并加重CIP对植物生长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下车库汽车尾气污染源强计算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地下车库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因为所采用的源强计算公式不同而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所以就三种源强计算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公式二更适合地下车库污染源强的计算。  相似文献   
9.
土壤改良材料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从源头上控制径流污染物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土壤改良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质地和入渗性能,而且可以减少径流中污染物的输出.文章从经济、环保和生态角度,分类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几种常用的土壤改良材料,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剖析,试图对土壤改良材料作为非点源污染源区促渗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探索,并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矿区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演替和植被演替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讨论矿区复合生态系统涵义的基础上,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探讨了大型露天矿区复合生态系统演替与原生态系统演替的不同,即露天矿区复合生态系统演替极大地受着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的控制,在演替过程中土壤演替与植被演替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了矿区复合生态系统。同时,还阐述了进行矿区生态重建的两大关键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群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