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页岩气开发压裂返排液处理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电-Fenton氧化技术对压裂返排液絮凝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主要考察了H2O2投加量、pH值、电压和反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影响实验,确定电-Fenton氧化处理絮凝出水的适宜条件为:H2O2投加量为40 mL·L-1、pH=3、电压6 V和反应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出水COD为71.3 mg·L-1,COD去除率达到62.5%。实验结果表明化学絮凝-电-Fenton氧化是页岩气压裂返排液达标外排的一种适宜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2.
随机选取天津市一、二、三星级(各5个)绿色居住建筑,从建筑设备能耗、住区绿化、水系统3个方面建立了绿色居住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量化计算模型,以建筑分项能耗计算结果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出不同星级绿色居住建筑运营阶段的总碳排放量和各类分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一、二、三星级单位建筑面积年碳排放量均值依次为84.70,80.13,70.81 kg/(m~2·a),随着星级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与建筑设备运行能耗规律相似,而住区绿化系统和建筑水系统的碳排放量与星级分布并无关联。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我国居住建筑室内PM_(2.5)污染水平,总结了现阶段PM_(2.5)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和实验测试法。指出室外源是室内PM_(2.5)的主要污染来源,而室内烟草烟雾、烹饪及人员活动也会严重影响室内PM_(2.5)浓度。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标定典型建筑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I/O比范围、研究家具和家电的颗粒物释放状况、加强农村室内外空气颗粒物污染调查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采用eFootprint软件对天津市中新生态城低碳体验中心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和运营阶段采用的主要绿色技术减碳潜力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为89.74%,其次是物化阶段,为10.08%,废弃阶段仅占比0.18%.同时,太阳能热水技术措施的利用对建筑的减碳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6.
采用自然沉降法和撞击法两种实验测试方法,对比分析在不同季节、自然通风和人员活动多因素作用下的高校阶梯教室室内生物气溶胶分布特性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阶梯教室夏季室内生物气溶胶浓度高于冬季;教室内无通风和人员活动的情况下,室内生物气溶胶浓度大幅度下降,其平均衰减率为68%;教室内有自然通风时,室内生物气溶胶浓度与室外的趋于一致,室外空气源是影响室内生物气溶胶浓度的重要因素;人员活动会显著提高室内的生物气溶胶浓度,同时使得粒径分布状态发生改变,粒径为3.3μm~7.0μm生物气溶胶的比例从27.6%增加到59.8%。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砜、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甲基吡咯烷酮为原料,通过相转化法制得聚砜超滤膜,并用二氧化钛、盐酸多巴胺、硅烷偶联剂KH550和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进行表面改性。实验考察了不同质量分数的聚砜对膜水通量的影响及改性前后膜水通量、透过系数及接触角的变化,同时配制500mg·L~(-1)的含油污水进行抗油污染测试。实验发现:聚砜超滤膜的水通量与压力成正比,且随着聚砜浓度的增加,聚砜超滤膜的纯水透过系数逐渐降低。最终选取质量分数为15%的聚砜超滤膜进行改性,改性后的膜纯水通量较改性前下降了40.66%,接触角从66.5°下降至35.3°,亲水性提高了46.91%,且抗污染性明显提高,在含油污水测试中,水通量增大了2.2倍,表现出较普通聚砜超滤膜更高的水通量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传统锡锑电极电催化氧化效果偏低、涂层易脱落的问题,使用阳极氧化法,在钛基底表面制备垂直生长的二氧化钛纳米管(TiO_2-NTs),然后在此基底上采用电沉积法制备出锡锑电极(TiO2-NTs/SnO_2-Sb)。结果表明,相比没有二氧化钛纳米管的锡锑电极(Ti/SnO_2-Sb),TiO_2-NTs/SnO_2-Sb电极的析氧电位从1.9 V增加到2.03 V,电极具有较高的羟基自由基生成能力和更高的电流效率,促进了苯酚的矿化。TiO_2-NTs/SnO_2-Sb电极对实际钻井废水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COD去除率高达81.4%,且能够有效地改善阳极的"中毒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隐患突出,安全管理缺乏科学性的问题,研究了一套火灾风险分级方法。首先基于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结果筛选出影响学生宿舍火灾风险水平的分级指标并借助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其次编制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分级检查表,并选取目标宿舍开展分级检查;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判定火灾风险等级,判定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方法适用于宿舍硬件设施差异较大的高校,通过对宿舍火灾风险进行排查和横向比较,可以找出高危区域,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基于AQUATOX模型的白洋淀湖区多溴联苯醚(PB-DEs)的生态效应阈值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定量生态系统尺度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通过食物网传递的间接生态效应,建立POPs浓度与生态效应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以强人为干扰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区,建立了湖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运用AQUATOX模型评价典型POPs——多溴联苯醚(PBDEs)的水生态系统风险,判定关键浓度阈值。模型校正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充分模拟白洋淀中18个优势种群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过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温度和呼吸速率参数敏感;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AQUATOX模型能够有效的评估PBDE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间接生态效应,AQUATOX模型得到的最大无影响效应浓度(NOEC)要比实验室中的NOEC低1~2个数量级。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PBDEs的生态风险难以根据单一种群的毒性数据进行外推,而AQUATOX模型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PBDEs风险评价的可靠方法,能够判定在"可接受风险"水平时污染物的浓度阈值。AQUATOX模型为污染物环境基准的制定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方法,进而为化学污染物的早期预警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