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建立了氢氧化钠吸收液-离子色谱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氯气的方法。研究采样和分析条件,采用50 mL冲击式吸收瓶,以氢氧化钠为吸收液,利用硫代硫酸钠将样品中的次氯酸完全转化为氯离子,过滤后用离子色谱进行分析。可在采样时选择0.3 μm石英滤膜消除颗粒物干扰,在氢氧化钠吸收液前串联硫酸吸收液消除氯化氢干扰。测试结果显示:氯离子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0;方法检出限为0.02 mg/m3,测定下限为0.08 mg/m3;空白加标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82%~1.4%,加标回收率为98.0%~107%;实际样品基体加标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8%~2.7%,加标回收率为98.0%~104%。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正确度。 相似文献
2.
非分散红外线气体法测定生活垃圾填埋气中二氧化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非分散红外线气体法测定生活垃圾填埋气中的二氧化碳,介绍了填埋气监测井的设置及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讨论了稀释倍数、配气方法和填埋气成分对测定的影响,经验证,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3.
4.
5.
简述了我国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的污染排放现状与特征,对《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4—2019)进行了解读。该标准在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发布实施,从全过程控制的角度构建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体系,明确了以非甲烷总烃(NMHC)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为综合表征,与有毒有害特征污染物协调控制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指标体系;提出了涂料、油墨、胶粘剂工业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和监测监控要求。指出,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的VOCs控制以无组织排放为主,因此必须从源头减排入手,强化全过程控制和全生命周期控制,环境与安全协同,逐步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现有技术要求的分析,指出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主要技术依据中气象条件判定和监控布点存在监测时段选择不合理、条件设置不具代表性和不具可操作性等问题和难点。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指出可通过滑动计算相关数值的方式将气象和监控布点设置条件扩展至监测全过程,使用气象条件和点位判定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和难点。对技术依据中未规定的多点和区域无组织排放源的有效监控区域确定提出了解决思路,探讨了监测全过程监控点位有效性的评价方式。通过实施示例对提出的对策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构建科学、准确、有效的量值溯源体系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发布的《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中,涉及环境监测用途的类别大幅度减少。在此背景下,研究介绍了量值溯源中检定和校准的差异及适用范围,强调不应将检测作为量值溯源的方式。分类比较了国内现有具备量传能力的计量技术机构,对目前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量值溯源技术方法与实际使用需求脱节、计量服务供给侧响应不及时的短板进行了总结。建议各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加快制修订相关计量技术法规,各计量技术机构及时更新和建立相关计量标准,从而更好地满足环境检测机构对计量器具量值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生活垃圾填埋场空气中VOCs组成及年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UMMA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采集并分析了2006—2010年4、10月上海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及周边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种类和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4种VOCs化合物,以单环芳烃、甲基乙基酮、卤代脂肪烃为主,其中19种化合物属于美国环保局重点控制的空气中有害污染物;填埋区作业面是填埋堆体内部VOCs释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甲基乙基酮、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对TVOCs质量浓度贡献率超过60%;生活垃圾填埋场及周边环境空气中TVOCs质量浓度年季变化较稳定,但同年度内秋季浓度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9.
根据异氰酸酯的结构特性,采用涂覆有1-(2-吡啶)哌嗪衍生物的浸渍滤膜,采集环境空气样品。优化了采集方法和色谱条件,建立了基于液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2,4-甲苯二异氰酸酯(2,4-TDI)、2,6-甲苯二异氰酸酯(2,6-T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 4种异氰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0.01~5.00 mg/L的范围内,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达到0.999 9。按采集空气样品15.0 L计算,最低检出限为0.8~1.0μg/m~3,测定下限为3.2~4.0μg/m~3,相对标准偏差为0.7%~6.8%,加标回收率为85.3%~101%。该方法可同时测定空气中的多种异氰酸酯类化合物,线性范围广,检出限较低,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能满足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VOCs加密监测的上海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2017年8月4—7日在上海市及周边城市发生的臭氧污染过程,结合30个采样点连续4 d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苏玛罐样品分析数据及O_3和NO_2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O_3和NO_2的时间变化特征、VOCs组分及臭氧生成潜势(OF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VOCs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样期间,上海市的O_3和NO_2平均浓度水平总体均高于周边的5个城市.VOCs均值浓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为西北部高于东南部,上海市VOCs均值浓度为48×10~(-9),相较周边城市处于中间水平.上海市各类VOCs浓度为OVOCs烷烃卤代烃芳香烃烯炔烃,OFP贡献为芳香烃烯炔烃烷烃OVOCs和卤代烃.VOCs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溶剂使用、化工和石化工艺过程是上海市VOCs的3个主要来源.结合VOCs来源解析与OFP的贡献分析,控制上海市臭氧污染需重点削减溶剂使用和化工工艺过程中的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苯等芳香烃的排放,同时加强机动车和石化工艺过程中丙烯、乙烯和乙炔的排放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