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锂资源高需求低产量的供需矛盾使得开发新的锂资源刻不容缓,而油气田采出水中锂资源丰富,是潜在的液体锂资源,因此分析油气田采出水提锂可行性并提出可行技术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油气田采出水的组成进行分析,明确了油气田采出水的水质特性;然后对国内主要盆地锂资源禀赋进行分析,强调其复杂的有机-无机高度混杂体系中有机物浓度高且离子组成丰富对提锂的挑战;最后从水质特性、水处理技术和油气田采出水锂资源高效回收技术出发,阐述盐湖提锂技术如沉淀法、膜分离、吸附法、溶剂萃取法和耦合技术对于油气田采出水提锂的适用性。结合提锂实践和产业现状,认为“预处理+富集浓缩(吸附/萃取-膜分离)+沉淀”是可行的提锂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2.
土葬、火葬等传统殡葬方式对城市土地构成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体现节地、绿色等现代环保理念的新型冻干生态殡葬应运而生。冻干法殡葬(又称为Promession)最初是由瑞典人Wiigh-Msak开发出的一种遗体处理方法:遗体经液氮冷冻、粉化、干燥后,浅埋于地下,进入生态循环。本文比较了土葬、火葬、生态葬的优劣,综述了国内外冻干法生态殡葬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冻干葬法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本文为改革和创新遗体处理方式,推行生态葬法,倡导绿色、人文、科技殡葬,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4.
采用振荡活化方法,探究44种有机酸对碳酸镉的活化差异及其机理,评价活化能力较强的5种有机酸对低浓度Cd污灌菜园土的活化效应。结果表明:低分子有机酸、酚酸及氨基酸对碳酸镉的活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低分子有机酸活化能力总体较强,其中草酸、柠檬酸活化率达7.48%、7.06%。等摩尔浓度有机酸活化效果计算表明:柠檬酸的活化效果最大,活化量为22.73 mg·L-1,其次是苹果酸和顺乌头酸,分别为14.55和12.75 mg·L-1,酚酸的活化效果不明显,氨基酸中除天冬氨酸、组氨酸和谷氨酸活化效果较强,其余无明显效果。研究表明在等摩尔浓度时,柠檬酸活化碳酸镉主要机制为官能团的螯合作用,而草酸主要为酸溶作用;活化碳酸镉能力较强的柠檬酸对污灌菜园土低浓度Cd的活化最强,对镉的活化量达到食品安全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5.
6.
在研究某园区螯合电镀污泥基本理化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其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及高金属含量的特点,利用红外-热联用技术(TGFTIR)对污泥在空气气氛下的燃烧特性和燃烧过程释放的气体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中的有机物在空气中的燃烧经过4个阶段,其中,有机物的热解、燃烧发生在230~431.01℃范围的第2和第3阶段;燃烧过程会释放CO2、水蒸气和微量NH3、SO2,燃烧温度和控氧量决定释放气体的组成;另外,燃烧过程存在重金属的挥发,可采用有机高分子重金属捕集剂的碱性水溶液喷淋烟气,捕集挥发出的金属,净化焚烧过程释放的酸性气体.考虑到污泥中有机质的充分燃烧、金属铬、铁和铝等金属氢氧化物的分解及部分金属的挥发,污泥焚烧温度应控制在450~500℃左右.研究结果可为此类污泥焚烧热处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并探究漂流性鱼卵空间分布特征,于2018~2019年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同时对采集到的漂流性鱼卵进行空间分布差异性分析.结果 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5 963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漂流性鱼卵24种,隶属于1目3科,鱼卵优势种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占总量的32.94%,其次是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分别占30.80%、12.65%.2018年和2019年平均鱼卵密度分别为5.61±9.72ind./100 m3,9.80±16.09 ind./100 m3,不同种类鱼卵主要出现的时间也具有明显差异.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宜昌江段鱼卵密度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5),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江心(2018年为7.54±20.04ind./100m3, 2019年为13.15±25.49 ind./100 m3)>南岸(2018年为6.20±7.92 ind./100 m3,2019年为9.25±14.12 ind./100 m3)>北岸(2018年为3.07±4.71 ind./100 m3,2019年为7.00±11.65 ind./100 m3),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中下层高于表层.该研究中获取的鱼卵在河流中的分布特征可为宜昌产卵场定位和产卵规模估算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9.
通过CAS筛选培养基从龙葵根系土中筛选出2株产铁载体菌T1、Y2,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T1、Y2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将2株细菌接种至溶镉溶磷培养基中进行实验室培养,并对溶镉、溶磷结果和2株菌的胞外分泌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T1、Y2菌培养基中的有效镉、有效磷与不接菌对照相比显著增加(P0.05),2株菌分泌的草酸、丁二酸、甘油酸等有机酸使培养基pH显著降低(P0.05),促进了碳酸镉和磷酸钙的活化。在受Cd污染的灌溉土中进行龙葵盆栽实验,以灌根的方式分别接种T1、Y2菌,并对龙葵的生物量、龙葵根系土水溶态Cd浓度、龙葵吸收Cd总量及其根系土壤Cd形态的转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T1、Y2菌处理的龙葵根系土溶液Cd浓度比不接菌对照增加4.5、3.6倍,接种T1菌处理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干重比不接菌对照增加1.55、2.45倍,接种Y2菌处理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干重比不接菌对照增加1.47、2.28倍,接种T1、Y2菌处理的龙葵地上部分Cd总吸收量比不接菌对照增加1.56、1.69倍;接种T1、Y2菌处理的龙葵富集系数与未接菌对照相比增加,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T1、Y2菌处理的转运系数与未接菌对照相比未显著性变化(P0.05)。接种菌处理有效促进了龙葵根系土壤难溶性形态Cd向可交换态Cd的转化。同时,研究发现接种T1、Y2菌可显著促进(P0.05)龙葵对土壤Cd的吸收,强化了龙葵修复土壤镉污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太白贝母种植年限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与采集重庆市巫溪县8份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区土壤,研究太白贝母根际区土壤酶活性、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规律,揭示生长年限对其根际土壤中酶活性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土壤酶活性、重金属元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整体上,太白贝母栽培品根际土壤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磷酸酶、蔗糖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野生品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其变化趋势不一致.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太白贝母栽培品根际土壤Cd、Hg、Pb、Zn和Ni含量先升高后下降,As和Cu含量变化不大.野生品根际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其变化规律一致.Cd、Hg、As、Cu、Ni含量均远低于国家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Pb含量除S7(中贝)外均低于国家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Zn含量均远高于国家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土壤污染属轻度污染,应采取安全措施,以保证太白贝母的入药安全性.相关分析得知,根际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含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既存在协同作用,又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