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为了考察炼铁烧结除尘灰作为脱硫剂的效果,研究了湿法脱硫过程中固液比、氧气含量、吸收剂温度、气体流速、进口SO2质量浓度、搅拌强度等影响因素对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温度为25 ℃;随着温度升高,SO2溶解度降低,吸收液对SO2吸收能力降低;气体流量增加,SO2在吸收剂中停留时间变短,导致脱除率降低;固液比增加,气固接触概率也随之增大,SO2脱除率也增大;进口SO2质量浓度的提高导致液相中氢氧根消耗加剧,使反应速率减慢,不利于对SO2的去除。同时发现,SO2浓度增加则溶解分数减小,吸收率也会随之降低;搅拌速率的增加使得气泡破碎加剧,增大气液接触面积,使除尘灰充分悬浮在液相中,与溶液中的SO2迅速反应,有利于SO2的吸收。O2含量增加,有利于O2的溶解,增加了化学反应的推动力,有利于SO2吸收反应的进行。除尘灰对含二氧化硫气体具有较好的脱硫效果,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4.
5.
为了对磷矿浆湿法脱硫技术进行强化,研究了添加剂种类、添加剂的比例、SO2进口浓度对磷矿浆脱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矿浆固液比为5%、反应温度为25 ℃、气体流量为0.3 L·min-1、添加剂比例为2%、O2含量为5%的实验条件下,处理SO2浓度为3 000 mg·m-3,反应120 min时,可得出最佳硝酸盐添加剂为硝酸铁、最佳金属氧化物添加剂为二氧化锰,最佳有机添加剂为己二酸,硝酸铁、二氧化锰、己二酸的最佳添加比例分别为4%、6%、2%。在以上3种添加剂的最佳添加比例条件下,选取不同浓度的SO2进行实验,反应120 min时,二氧化锰对磷矿浆的强化脱硫效果最好,硝酸铁对磷矿浆的强化脱硫效果次之,而己二酸对磷矿浆的强化脱硫效果最差,它的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6.
7.
采用正压、负压、大气平衡3种进样方式,研究了VOCs在线监测系统对非甲烷总烃测定的影响。探讨在大气平衡进样方式下定量环内压力、平衡时间、进样流量对非甲烷总烃测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正压进样方式,定量环内正压增大,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偏高;采用负压进样方式,定量环内负压增大,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降低;采用大气平衡进样方式,定量环内压力、平衡时间、进样流量的增大或减小对非甲烷总烃测定没有明显影响。比较3种进样方式,大气平衡进样方式的VOCs在线监测系统能够提高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适用于污染源废气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8.
从处理采油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4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正十六烷高效降解菌。菌株A14和B45为非脱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菌株C28和A27为肠杆菌(Enterobacter sp.)。在NaCl质量浓度15~25 g/L、pH 6.0~7.0、接种量10%(φ),培养温度37 ℃,摇床转速160 r/min、正十六烷体积分数0.30%的条件下降解16 d后,菌株A14、B45、C28和A27的正十六烷降解率分别为93.7%,87.8%,73.3%,65.7%。4株菌所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均为磷脂类表面活性剂。菌体生长满足逻辑斯蒂模型,正十六烷的降解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菌株C28、A27的生长速率快于菌株A14、B45,菌株A14、B45的正十六烷降解速率快于菌株C28、A27。 相似文献
9.
在2011~2012年对青堆子湾的近岸海域与养殖池塘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调查。青堆子湾的近岸海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1种,分属于2门16科21属,养殖池塘共采集到浮游植物53种,分属于3门16科20属,硅藻是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imus)和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在夏、秋、冬3个季节均作为优势种出现,近岸海域的优势度均高于养殖池塘,夏、秋两季近岸海域的优势度达到90%以上。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高于养殖池塘,秋季相差近683倍。通过对群落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析,近岸海域比养殖池塘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高,春季浮游植物的群落多样性相对比其他季节稍高,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10.
以无烟煤、烟煤、褐煤以及工业半焦、烟煤半焦为载体,采用超声辅助加压浸渍法制备了Mn-Ce双金属吸附剂。利用固定床装置对吸附剂的烟气脱硫活性进行了评价,并运用BET、XRD和FTIR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吸附剂的脱硫活性主要由焙烧后的金属氧化物提供,金属离子本身无脱硫活性;炭基载体中的酯基是影响金属组分脱硫活性的主要因素,酯基在焙烧过程中分解使得金属组分暴露出来,提高了吸附剂的脱硫活性;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是制备吸附剂的良好载体,含有适量酯基,使得吸附剂表面金属组分分散均匀。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