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8篇
安全科学   98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223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为了制备价廉高效的吸附材料,采用污水厂污泥为原料,以水热碳化法(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HTC)在不同温度(160、 190、 220和250℃)和不同反应时间(1、 4、 8和16 h)的条件下,制备出污泥水热炭(hydrochar)并应用于水中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的吸附.通过BET、FT-IR和零电荷点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水热炭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并结合批次实验、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研究了水热炭对MB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190℃和4 h条件下制备的污泥吸附剂(SS190-4),其比表面积最大(11.916 m2·g-1),对亚甲基蓝(MB)的去除率高达96.44%.当溶液pH趋于碱性时更有利于污泥水热炭对MB的吸附,水热炭投加浓度为0.5 g·L-1时较为经济合理,当溶液中有共存离子时会抑制水热炭对MB的吸附能力.水热炭对MB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R2在0.966~0.988之间,在50℃下,水热炭对MB的最大模型吸附量为40...  相似文献   
402.
长江源区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基于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流域2014年5~10月连续采集的73个降水同位素数据,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降水中δD、δ~(18)O及氘盈余(d-excess)变化特征,讨论了δ~(18)O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利用HYSPLIT模型追踪流域降水的水汽来源并估算不同水汽来源对降水量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中δ~(18)O和δD变化范围分别为-26.5‰~1.9‰和-195.2‰~34.0‰,且δ~(18)O和δD值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与不同来源水汽输送有直接的关系;区域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与青藏高原北侧地区的降水线相近;不同降水类型中的δ~(18)O和δD的关系差异显著,主要与水汽来源和形成降水时的气象条件有关;由于受局地蒸发水汽及水汽输送过程影响,流域大气降水d-excess值整体上相对偏大;研究区的降水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但不存在温度效应,表明降水量对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含量的控制作用更强;水汽来源轨迹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水汽来源主要有西南季风携带的海洋性水汽、局地蒸发水汽及西风输送水汽,对降水量的贡献比例分别为43%、36%和21%.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长江源头区冬克玛底流域的大气环流特征及水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403.
以镇江市金山湖为研究区域,于2019年1月(冬季)和2019年7月(夏季)采集了10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参照欧洲标准测试测量组织建立的沉积物磷形态分析方法(SMT)测定沉积物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铁/铝-磷(Fe/Al-P)和钙-磷(Ca-P)质量分数,研究金山湖表层沉积物磷元素及其赋存形态的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金山湖表层沉积物中TP质量分数在冬、夏季分别为727.39~1 073.70 mg/kg和700.90~1 002.17 mg/kg,处于中等污染水平;金山湖表层沉积物磷以IP为主,IP在TP中的占比在冬、夏季分别为68.58%~88.86%,73.09%~87.21%;除了Fe/Al-P以外,OP作为生物有效磷源,其冬、夏季质量分数分别为69.37~190.93 mg/kg和108.45~210.42 mg/kg;其平均值分别为129.01,160.15 mg/kg。金山湖冬、夏季沉积物各形态磷质量分数所占比例均表现为Ca-P>Fe/Al-P>OP,表明该研究区域沉积物以Ca-P占优势。金山湖表层沉积物pH值呈现弱碱性,通过Ca-P直接释放到上覆水中的磷较少,故金山湖沉积物磷元素的潜在风险较小。各形态磷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冬季沉积物TP与Fe/Al-P、I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夏季沉积物TP与IP、Fe/Al-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a-P呈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金山湖沉积物OP、Fe/Al-P以及Ca-P的来源不一致。pH值对沉积物IP会产生一定影响,而其余磷形态则受pH值的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404.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安监总局将在非煤矿山行业重点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推进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加强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以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强化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05.
洞穴滴水作为喀斯特地区地表-地下二元结构之间的物质传输者,外界气候环境变化对滴水中各种指标将产生重要影响。作者于2018年7月-2019年10月对麻黄洞洞穴水进行了连续16个月的监测,结合当地气温和降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及离子比值关系等方法,对麻黄洞地下水水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麻黄洞为典型白云岩洞穴,受岩性控制其滴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2)在顶板厚度、渗流通道、水-土-岩反应等因素影响下,麻黄洞洞穴水中Ca2+、Mg2+、Sr2+、Ba2+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常年慢速滴水点大于季节性滴水点、常年快速滴水点和地下河流水。(3)麻黄洞洞穴水的阳离子中Ca2+、Mg2+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Sr2+、Ba2+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Ba2+浓度受强降雨天气影响较大。(4)洞穴水中Mg...  相似文献   
406.
啤酒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啤酒生产中糖化、发酵、灌装3个工序,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淀粉、低聚葡萄糖和单糖、蛋白质及啤酒酵母,属于可生化性较好的废水一类。啤酒废水不同时段的污染物指标有较大的差异,一般  相似文献   
407.
对核电一级承压设备用钢SA508 Gr.3按ASME和ASTM的相关标准进行落锤和夏比冲击试验,并详细阐述了试验要求和试验过程,确定了试验用材料表层和心部部位的RT_(NDT)值。通过系列温度夏比冲击试验得出KV2-T曲线图,探讨了KV_2-T曲线与T_(NDT)的关系,指出KV_2-T曲线对指导落锤试验的意义。最后利用试验数据对有关断裂韧性预测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核电用钢种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08.
水分条件对紫色土中铅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顺安  郑向群  张铁亮  刘书田 《环境化学》2011,30(12):2080-2085
以培养试验模拟3种水分条件(80%田间持水量、于湿交替及淹水)下,重金属铅(Pb)在紫色土中形态转化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外源Pb进入紫色土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由交换态向碳酸盐态、铁锰氧化物态、有机结合态转变,残渣态所占比例基本稳定.Elovieh方程可以拟合交换态Pb在紫色土中转化的动力学过程.交换态Pb在土壤中的...  相似文献   
409.
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对全过程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雨水收集处理方法进行评估分析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要求,对3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展开了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绿色屋顶原材料最为环保,污染物排放最小;雨水花园产生的综合环境影响最小,水体污染物减排效应最为显著,环保优势较为明显;透水路面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负荷,应考虑环保材料、改进工艺等手段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雨水收集系统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10.
在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从污染控制管理发展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的情况下,厘清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并加以完善十分必要。通过对中国环境监测和管理发展的梳理得出,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在生态环境、污染和损害等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国内外环境监测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发现,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在河口区域、生态恢复力、风险源、灾害、海域使用影响、湿地损害、生物入侵、环境风险源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面也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