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322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81.
pH在藻类“水华”现象中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探讨了在水库水藻类“水华”现象中 p H的变化 ,指出 p H随藻类数量的增长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而昼夜 p H差值 (Δ p H)与藻类的生长态势和生命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在实验数据基础上 ,尝试性地建立了藻类数量与p H之间的初步的数学模型。同时指出在氮限制和磷限制条件下 ,藻类增长的机理有所不同 ,处理和控制方法也应具有相应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582.
根据乌鲁木齐市2000年11月-2001年3月和2001年11月-2002年3月两个冬季大气中SO_2浓度的月平均值,对乌鲁木齐市冬季SO_2与空气湿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  相似文献   
583.
乌鲁木齐市典型城区大气PAHs气-粒分配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中PAHs的气-粒分配是影响其在大气中分布、迁移和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采集大气气相和颗粒相样品,对聚氨酯泡沫样品的气相和石英纤维膜的颗粒相(TSP)中的16种PAH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颗粒相和气相中ρ(∑16PAHs)总和的年均值为(116.71±92.74) ng/m3,采暖期〔(173.16±84.26) ng/m3〕是非采暖期〔(39.46±16.19) ng/m3〕的4.4倍;采暖期颗粒相中ρ(∑16PAHs)平均值为(40.60±3.03) ng/m3,气相为(134.46±13.05) ng/m3,2~3环PAHs主要存在于在气相中,4~6环PAHs主要存在于颗粒相中.在非采暖期,颗粒相ρ(∑16PAHs)平均值为(25.37±3.21) ng/m3,气相为(14.95±1.06) ng/m3.采用吸附和吸收模型对PAHs的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表明PAHs的lg Kp(Kp为分配系数)与lg PL0(PL0为过冷蒸汽压)线性关系显著,在采暖期斜率绝对值为0.34,说明PAHs的气-粒分配以吸收为主;在非采暖期的斜率绝对值为0.78,表明PAHs的气-粒分配受吸收和吸附共同作用.PAHs的lg Kp与lg Koa(Koa为正辛醇-大气分配系数)线性关系显著,在采暖期斜率为0.38,表明PAHs气-粒分配并未达到平衡;在非采暖期,斜率为1.22,表明PAHs气-粒分配接近平衡.研究显示,乌鲁木齐市城区大气PAHs气-粒分配在采暖期及非采暖期特征不同,应区别制订政策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84.
动态局部双强度折减法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双强度非等比例相关联折减法和最小强度折减路径理论对以往的强度折减法进行改进,避免了以往双强度折减时比例系数选择的盲目性,所得的边坡稳定性系数更符合最小值理论,并结合动态局部折减法实现了边坡中滑动带形成的动态演化过程。综合以上方法提出动态局部双强度折减法,通过对某一边坡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动态局部双强度折减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边坡破坏过程中岩土体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发挥程度,可模拟边坡失稳的动态演变过程,所得边坡稳定性系数与通用条分法所得结果更为接近,并且所得边坡稳定性系数、塑性区面积及边坡位移量均小于传统强度折减法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585.
为明确自行筛选开发的高效降解菌对鸡粪发酵的影响,分析研究了其堆肥的主要腐熟指标。结果表明,加入高效降解菌剂的堆肥处理方法温度相对较高,脱水快,pH值适宜,C/N调整较好,种子发芽指数高,堆肥后营养养分含量高,且大肠菌群数量少,堆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86.
敌草隆在市售草木灰及生物质电厂灰上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种市售草木灰及3种生物质电厂灰的表面性质及化学组成进行表征,研究了它们对农药敌草隆的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无论市售生物质灰还是生物质燃料燃烧后的废灰,对敌草隆的吸附均为复杂的多反应过程,这与它们复杂的空洞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关.BET表面积标化吸附量显示,微孔和中孔较多的电厂灰1和电厂灰3,单位表面积的体积饱和吸附量较高,表明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是影响吸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机碳含量标化吸附系数显示,饱和烷烃及芳香烃类非极性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电厂灰的标化吸附系数均大于羧基等极性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市售生物质灰,表明有机质含量及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尤其是非极性有机物的含量是影响疏水性有机化学品吸附容量的重要因素.以上结论暗示着生物质电厂灰在污染底质原位治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87.
壬基酚对胶州湾典型微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胶州湾常见优势藻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受试生物,考察了壬基酚(NP)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同时以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了两种海洋微藻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对NP氧化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NP对中肋骨条藻和旋链角毛藻生长抑制的96 h-EC50分别为0.13 mg/L和0.22 mg/L,中肋骨条藻对NP的毒性更为敏感。当中肋骨条藻培养体系中NP浓度在0.04~0.16 mg/L和旋链角毛藻培养体系中NP浓度在0.05~0.20 mg/L时,两种海洋微藻体内SOD活性均呈现出先诱导上升后抑制降低的变化趋势,MDA含量则随NP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低浓度NP(<0.05 mg/L)胁迫下,96 h实验周期内,两种微藻细胞内SOD活性和MDA含量与不添加NP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低浓度的NP胁迫下微藻体内诱导产生的抗氧化酶能够及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防止细胞受到损伤。暴露实验72 h后,两种微藻细胞内的SOD活性和MDA含量与NP作用浓度呈现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这表明微藻细胞内SOD活性和MDA含量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近海水体中NP生态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588.
钛白废酸回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臭氧氧化技术将钛白废酸中的Fe^2+氧化成F^3+,再用萃取法除去Fe^3+。考察了络合剂(盐酸)浓度、萃取剂、萃取相比和多级错流萃取级数等对Fe^3+萃取率的影响,初步探索了反萃法回收萃取剂及萃取剂的循环利用。结果表明,当盐酸浓度为3.4-4.0mol/L时,几乎可完全络合溶液中的Fe^3+,Fe^3+的萃取率随相比(O/W)的增加而增大,萃取级数愈多萃取效果愈好。O/W=1:1的单级萃取与总相比O/W=0.5:1的四级错流萃取率接近。当反萃相比(V/O)=1.5:1时,Fe^3+的反革率达97%,萃取剂经过6次萃取一反萃循环后.Fe^3+的萃取率没有明显下降。去除Fe增的钛白废酸,经蒸馏浓缩到70%左右,再与浓硫酸混合后可用于钛白粉的生产,蒸馏过程中得到的盐酸循环使用,反萃出来的Fe^3+可作为生产铁红的原料。  相似文献   
589.
详细介绍了我国推广的生态厕所主要类型及其建设成本、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疾病预防控制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优缺点等,并提出生态厕所的建造技术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590.
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开发中,出现了井口盘根盒漏油现象,影响了油井正常生产,对环境保护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普通盘根盒基础上研制出胶皮式防漏盘根盒和节能型光杆密封器皮带盘根盒,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现场应用情况,结果表明,2种盘根盒节能、环保,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