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97篇
安全科学   180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459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以管龄为11年的城市主供水管道上的DN300球墨铸铁管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晶体衍射结构分析(XRD)等手段对其径向不同位置的管垢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其各类金属与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管道下部的管垢总量高,平均粒径大.重金属在空间上的分布明显不同,铁、锰、锌、铅、铜和铬在上部的管垢中含量最高,而下部管垢中,铝的含量最高,该分布与管垢中其来源密切相关.管垢中累积了多种的有机污染物,除了微生物代谢形成的烃类物质之外,还累积了藻类的代谢产物及外源有机污染物,不同位置上出现的有机污染物类型也有所差异.该研究结果对将来饮用水管网生物化学安全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为管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2.
以富勒烯(C60)和多壁碳纳米管(MWNTs)纳米颗粒悬浮液为对象,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对比研究了电解质、有机物等环境因素对其在水中凝聚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存在下,可通过压缩双电层作用使水中碳纳米材料发生凝聚反应,凝聚过程均符合经典的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MWNTs较C60稳定性弱、更易凝聚;两种纳米颗粒悬浮液对应的Na+、Mg2+ 和Ca2+的临界凝聚浓度均远高于其在天然水体中的含量.Na+和Mg2+凝聚体系中,腐殖酸(HA)可通过空间位阻作用抑制凝聚发生,且对C60的抑制作用更强.HA可与Ca2+发生络合,强化纳米颗粒凝聚反应,并对MWNTs具有更强的强化凝聚作用.不同碳纳米材料和环境因子存在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影响其在水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43.
于英民  孙翔  李春虎 《环境化学》2012,31(12):1985-1989
利用废弃褐煤半焦原料作为炭基材料前驱体,经表面改性处理后制备高效脱硫剂,用于脱除原料气中的少量H2S杂质.经改性处理后,改性半焦的比表面积显著提高,形成丰富的织网结构,灰分和挥发分减少,固定碳含量增加,表面酸/碱性官能团含量也随着改性处理过程发生明显变化.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和模拟气体考察脱硫剂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原料褐煤半焦基本没有脱除H2S的能力.改性处理后,随着改性半焦物化性质的改善,脱硫能力迅速提高穿透时间达95 min.负载铁氧化物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其脱硫性能,穿透时间提高到1095 min;温度、氧含量和水含量等因素对脱硫性能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844.
通过试验研究系统考察了动电修复铅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过程中 pH值、电流强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中铅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阴极附近外,动电修复可以使80%的土壤酸化,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土壤的含水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在部分区域实现了铅的迁移,但在靠近阴极的区域内出现了高浓度铅的富集。  相似文献   
845.
温度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性能及颗粒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乙酸钠与葡萄糖混合基质为碳源,采用间歇式气升内循环反应器(SBAR),以颗粒解体后含有大量丝状菌的污泥为接种污泥,考察了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及温度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性能与颗粒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时,成功实现了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形成的颗粒结构致密,表面光滑;污泥容积指数(SVI)为70mL/g,平均粒径为3.2mm,平均湿密度为1.029g/mL.当温度直接升高到26℃时,出水NH4+-N由10.6mg/L降为0.2mg/L,同时出现了出水亚硝酸盐的积累,积累率达到93.9%.但是,在温度升高后的47d中,由于胞外多聚物(EPS)中蛋白质与多糖比值的降低,导致颗粒表面的电负性的增加,最终使得颗粒逐渐解体.  相似文献   
846.
安全生产呼唤强化安全监察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个时期以来 ,我国的伤亡事故严重 ,尤其是重大、特大伤亡事故连续发生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并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 ,如何搞好安全管理 ,最大限度地遏制各类事故 ,特别是重大、特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已是摆在国家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我们安全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观察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虽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但与当前安全机构的削弱和管理分散等 ,不能不说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职业安全卫生方面 ,由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均从各自的角度履行政府职能 ,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作怪 ,往往出现行政要求…  相似文献   
847.
基于自动监测技术,分析了环境自动监测体系的基本理论,通过将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与污染源自动监测的有机结合,对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48.
好氧颗粒污泥因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较高的生物量、对污染物较高的去除能力,以及在工程应用中占地面积较少和运行成本较低,近年来被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絮状污泥的颗粒化过程,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好氧颗粒污泥在生活污水、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处理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毒性物质和重金属等.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存在4种假说,基于絮状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形成的胞外聚合物及其助凝作用被普遍认为是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最后进行了问题分析和前景展望,认为突破培养过程相对漫长、培养条件相对严苛技术瓶颈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对废水处理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图3参110  相似文献   
849.
上海PM2.5工业源谱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统计了我国目前的PM2.5源成分谱,指出我国本土源谱缺乏的现状.我国主要的污染源类如燃煤源、机动车源、道路尘、生物质燃烧源等,在源解析工作中均有借鉴外来源谱的情况.对上海典型工业污染源进行PM2.5源谱测定.研究发现,混合燃料电厂和燃煤电厂主要化学组分相似,但是Ca、Al、Fe在混合燃料电厂排放中贡献更大,Ca占(8.0±4.7)%,而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中SO42-的贡献可达(23.3%±3.7%).烧结厂和电炉厂的源谱差距较大,烧结厂中SO42- (22.8%±10.0%)、Cl- (20.0%±4.5%)、K (17.2%±8.5%)、OC(13.0%±11.5%)、Ca(12.7%±4.2%)等物种贡献较大,而电炉厂中Fe(38.2% ±0.6%)、Zn(10.4% ±1.2%)等物种含量丰富.不同源类化学组分的显著差异与其工艺过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50.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作物生长期不同气象干旱指标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一直是制约青海东部农业区农牧业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利用青海东部12个气象站点近46年(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降水Z指数和相对湿润度指数(M),并对各干旱指标表征的年、春季和夏季的干旱强度和干旱频率与实际干旱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其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而分析研究区的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干旱指标相比,相对湿润度指数(M)对实际干旱事件的反映更准确,且能反映出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的差异。选取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区域干旱监测指标,得出时间上区域的春季干旱强度年干旱强度夏季干旱强度,夏季的干旱强度有不显著的增大趋势,而年尺度和春季的干旱强度有不显著的减小趋势;空间上,区域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均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