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181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通过水旱作物轮换种植,探索与利用作物—昆虫(害虫和益虫)—杂草三大群落的消长与变迁规律,去发展生产,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02.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及设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与产业及成型机发展现状,综述了生物质固体燃料成犁机的几种类型及特点,对各种成型设备的性能和应用进行了比较,并针对目前国内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及没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及设备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3.
结构性环境问题——我国环境评价遭遇的"结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小阁  栾胜基  艾东 《生态环境》2008,17(2):879-884
近年来 "结构性环境问题"在我国频发,尤其是结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制度而突出表现为一种困境--"符合环保先进标准的高环境风险项目".当前学界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从物理层面转向社会层面,然而,对环境评价的研究还停留在基于环境要素功能特征的方法改进和制度完善,当前的结构性环境问题反映出的环境资源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不合理性分配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由此,文章借助析出的环境问题两个主要影响变量: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配置结构的合理性,对"结构性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文章借助系统论的功能-结构理论,结合厦门PX项目事件,认为现有环境评价主要定位于"功能性"特征,还不能针对性地把握结构性环境问题,由此面临结构性困境.为了避免这种困境,有必要进一步展开针对结构性环境问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制度研究,而且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构性"转化也具备着基础理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4.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和废水中杀扑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中杀扑磷农药可用HP-1及HP-20M,530μm大口径毛细管柱分离,氮磷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具有足够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并能同时测定甲胺磷,乐果和甲基对硫磷等农药。  相似文献   
205.
为探究陕北油田开采区贫养分低有机质土壤中石油烃的有效去除方法及修复特性,利用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对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比较了两种修复方式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效果和对土壤菌群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生物强化修复方式,向土壤中施入氮素进行生物刺激修复更有利于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向土壤中加入KNO3调节土壤C/N为100∶20,在含水量为15.1%的条件下修复60 d时,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率达到44.77%;接种降解菌强化修复对石油烃的去除率仅为17.87%.在5.1%和15.1%两种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接种的降解菌群可在土壤中生长并存活.外源菌的生长存活和石油烃降解无明显相关关系,影响石油烃降解的非生物因子为土壤养分和含水量,生物因子为土壤菌群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研究显示,在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水热条件的修复方式以增加土壤菌群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206.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代表性城市东营市夏季环境空气臭氧(O3)污染成因,利用2021年6月东营市大气超级站监测数据与基于观测的化学盒子模型(OBM),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3污染特征与O3生成敏感性机制,并开展了前体物减排效果评估. 结果表明:①2021年6月东营市O3污染较严重,O3污染天〔日最大8 h平均O3浓度值(MDA8-O3)≥160 μg/m3〕占比达50.0%,MDA8-O3、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浓度平均值较非污染天分别升高70.0%、10.4%和7.6%. ②O3污染天呈高温、低湿的特点,O3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在污染天显著增强. ③基于本地化的O3生成潜势计算表明,与非污染天相比,污染天异戊二烯、乙烯和甲苯对O3生成潜势的贡献分别增加了114.3%、68.6%和38.2%. ④污染天O3本地净生成速率明显升高. O3生成处于VOCs-NOx协同控制区,减少VOCs和NOx排放均可有效降低O3生成. 研究显示,现阶段东营市应实施VOCs/NOx协同减排比例大于或等于1∶1的减排策略,污染天(尤其是夜间)应加大NOx及VOCs减排力度,减轻污染天温度升高及植物源排放增加等不可控因素对O3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7.
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制定了38项观测标准技术规范,开展了高效的综合立体观测,解决了原有站点不足、观测零散、标准不一、要素不全、数据可比性差等问题;注重业务和科研相结合,提升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重污染过程中大气污染化学成分的快速监控能力,对区域空气质量宏观和中、微观演变特征进行动态监测与追踪.区域大气环境综合监测数据库和共享应用平台解决了多源大气环境数据缺乏归一质控、管理、分析和图形影像显示技术,缺乏统一、安全、稳定的数据采集、传输、核验、存储和共享业务化平台的问题,为生态环境部、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及研究人员提供全方位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208.
为探索厌氧条件下腐殖酸(HA)对六氯苯(HCB)降解的影响,构建厌氧发酵体系,设置ρ(HA)分别为0 mg/L(HA0)、40 mg/L(HA40)、120 mg/L(HA120)、160 mg/L(HA160)及200 mg/L(HA200)的5个处理,并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TOC)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对体系中ρ(HA)及ρ(HCB)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发酵系统运行96 h后,HA0、HA40、HA120、HA160、HA200处理中HCB降解率分别为10.4%、15.9%、20.7%、23.4%和22.1%,说明厌氧发酵系统中,HA可以促进HCB的降解,但是随着ρ(HA)的增加,消耗单位HA对HCB脱氯的强化效果逐渐降低.分析ρ(HA)变化规律发现,添加HA的四组发酵系统运行96 h后HA降解率分别为29.05%、17.27%、10.98%和8.68%,说明在HCB发生还原脱氯的过程中,HA自身也会发生降解,并且随着ρ(HA)的增加,体系中HA相对消耗量逐渐减少.利用Origin 8.0软件对体系中ρ(HA)与ρ(HCB)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二者具有正相关性,并且整个发酵过程中,0~24 h内HA对HCB降解效率影响作用明显大于24~96 h.研究显示,在厌氧条件下,HA能快速有效促进HCB的还原脱氯.   相似文献   
209.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区域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和成因,本文利用2021年和2022年夏秋季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滨州市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连续观测数据及常规污染物数据,识别对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有显著贡献的VOCs物种并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同时利用基于观测的化学盒子模型探讨O3的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地区PM2.5和O3浓度“双高”的大气复合污染主要出现在秋季,夏季东营市和滨州市首要污染物均为O3,距离入海口越远的站点O3超标天占比越高;秋季东营市和滨州市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且超标情况相近.(2)烯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的贡献大,优势物种为乙醛;芳香烃对SOA生成潜势(SOAFP)的贡献大,优势物种为1,2,3-三甲苯.(3)东营市夏秋季O3生成均处于VOCs...  相似文献   
210.
一、国外环境规划研究现状 各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显著性使人们对清新的空气、清洁的饮用水和舒适的生存环境更加向往。为此,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制定了相应的环境规划,以协调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制订了全系统环境规划方案,提出了希望达到的目标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应协同遵守的广泛战略。苏联从70年代开始进行系统的环境规划研究工作,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