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101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探讨煤矿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基于行为安全模型,从管理者、班组长和一线员工3个角度进行分析,确定了对行为安全有关键影响的因子群。在此基础上,采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研究构建行为影响因子之间的依赖关系矩阵,揭示安全投入程度、安全监管机构能力、安全处罚适当性等因子对员工行为方式的影响程度,并形成煤矿员工行为方式影响因子的四分图。结果表明:安全投入程度是煤矿员工行为方式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原因因子,管理者行为影响因子均是其原因因子,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对企业安全状况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2.
在煤自燃过程中,随氧化进程的不同会依次释放出不同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出现及释放量能反映煤氧化自燃的程度。为了准确预报纳林河二号井的自燃发火,利用程序升温试验装置和气相色谱仪研究了3-1煤的自燃氧化特性,以及自燃升温过程中产生氧化气体和碳氢类气体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φ(C2H4)/φ(C2H6)、φ(C3H8)/φ(C2H6)等烯烷比和链烷比曲线。结果表明:纳林河二号井3-1煤的自燃临界温度约为60℃,干裂临界温度约为105℃;3-1煤在常温下就能产生CO,且产生量与温度呈指数关系;C2H4出现的温度为65℃,在温度高于120℃后气体产生量呈现单调递增趋势。结合指标气体优选一般原则,确定纳林河二号井3-1煤层自燃指标气体应以C2H4与CO为主,以C3H8、φ(C2H4)/φ(C3H8)为辅。  相似文献   
53.
为研究我国煤矿顶板事故一般性规律,从事故等级、事故地点、事故原因3方面统计分析近几年顶板事故的基本特征,并从地域、时间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顶板事故起数和总死亡人数最高;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发生顶板事故的概率较大;工程质量差是顶板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四川、重庆、贵州、湖南、云南5省市顶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的62.3%和60.0%;春节前后及8月份顶板事故多发,且事故频数白天大于夜晚,交接班与交接班后2小时易发生事故。  相似文献   
54.
为了明确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分类及各类原因的发生频次概况,采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了2000—2016年间的56起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并对各类原因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分析。分析得出安全管理体系缺欠7类共62项,其中,无安全技术交底或技术交底不合格、安全组织机构不合格、无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或方案不合格出现频次位于前三位;得出安全知识不足62项,安全意识不高58项,较管理者而言,一线操作者的安全知识不足和安全意识不高问题均占多数;得出不安全动作19类共296个,其中,安全培训缺失或不到位和劳动防护用品的缺乏和不正确使用2类不安全动作发生频率较高;得出不安全物态6类共54项,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安全防护栏杆缺失或存在缺陷、脚手架或作业平台搭设不规范、安全网缺失或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55.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指出工作界面管理缺陷是导致事故发生得共性原因,阐述了工作界面管理缺陷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如何对工作界面进行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56.
基于SEM的企业安全氛围诊断与测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回顾和总结国外安全氛围诊断与测评的典型结构方程模型(SEM)。提出安全氛围需求-认知-参与模型及5因子结构,采用LISREL8.53软件对模型中的安全需求、安全认识、安全参与、安全地位、安全实施各因子及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安全需求、安全认识、安全参与因子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生产经营中的安全态度具有正效应;安全地位和安全实施因子,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7.
安全氛围要素构成与重要性排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键要素构成及关联排序是安全氛围研究的基础性内容.通过文献回顾和事故案例分析,提取出由安全思想与理念、领导重视、危险源识别与风险分析控制、管理方式、员工参与、安全机构及方法、安全培训、标准化和其他共9维度构成的安全氛围架构,建立了72个指标要素和要素层级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要素的权重,实现了要素的重要性排序,指标要素总的排序结果基本反映出企业现状.研究表明, 企业领导层应保持重视安全的持续性和一致性,工作中宜改变以管理和处罚等负面刺激为主的传统模式,设法激励员工主动参与.在具体实践中,宜重点加强关于个体行为改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科学、交流与沟通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58.
为更好地开展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采用安全文化在线分析系统对我国60家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进行分析;利用SPSS 22.0软件分析不同人员类别、性别、工龄、文化程度对安全文化得分的影响;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部分得分较低的安全文化元素给出整改建议。结果表明:得分低于60分的元素是安全业绩对待方式、总体安全期望;安全文化得分与人员类别、工龄、文化程度显著相关,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煤矿企业应进行针对性培训,并设计和建设合理的安全理念条目、良好的安全理念载体及完善的安全文化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59.
为了给事故致因模型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日常管理中事故致因模型的选用提供参考依据,从事故的影响对象、模型的组成和事故发生的路径3个维度对10种事故致因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事故致因模型对事故影响对象的涵盖越来越全面;事故致因模型的组成日趋全面,且趋于对模型中各模块给出清晰定义以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故发生的路径描述由链式向系统网状发展;根据充分性和效率的需求对模块化模型和非模块化的模型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0.
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及其定量测量探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实证方法,限定性地给出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认为它是企业安全管理所需要的若干核心理念。该核心理念在企业得到接受的状况就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它可以用测量设备进行测量,并可用于定量跟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安全文化测量值的提高标志着企业安全业绩的进步;安全文化的观测值可以作为企业重大事故预警的指标值。实际测量得知,在所研究的案例企业,安全文化水平大约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的85%,是我国的一个较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