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8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78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41.
依据对IC反应器有机物降解特性的分析,以及对其精细处理区和污泥床区水力流态分别作推流和全混流处理,基质降解速率与微生物浓度之间按一级反应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了IC反应器基质降解动力学理论模型.并根据IC反应器处理养猪场污水的试验结果,确定出了反应器在平均温度为(33±0.5)℃条件下污泥床区和精细处理区内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2.
对储存及转运粮食系统除尘粉尘回流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述 ,对天津港散粮站日常处理主要粮食品种伴生粉尘进行了物性分析和粉尘爆炸性测试 ,并结合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设备内部实际粉尘浓度的测试 ,在此基础上得出 :除尘粉尘具有爆炸的危险性 ;爆炸下限较高 ,有利于控制粉尘浓度在爆炸下限以下来预防粉尘爆炸 ;除尘粉尘回流工艺在无粉尘沉积的情况下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3.
牛粪对互花米草混合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陈广银  郑正  邹星星  杨世关 《环境科学》2009,30(7):2130-2135
以互花米草和牛粪为原料,采用中温(35℃)批式发酵的方式,考察了添加牛粪对互花米草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单独发酵时,单位VS产气量为222.61 mL/g,发酵过程出现酸化现象,pH最低为5.60;添加牛粪改善了厌氧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了系统的缓冲能力,发酵过程未出现酸化现象,pH经短暂下降后很快恢复到7.2~7.5,累积产气量提高了38.83%,互花米草单位VS产气量为309.05 mL/g.混合发酵对消化液中有机酸产量影响不大,但有机酸高峰提前5d出现.FTIR表明,混合发酵促进了微生物对互花米草中易分解有机物的利用.发酵前、后和混合发酵互花米草的结晶度指数cri分别为0.617 6、 0.620 0和0.615 4.  相似文献   
144.
互花米草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厌氧生物处理的可行性,研究了互花米草中温批式厌氧发酵的产气特性和物质转化过程.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的产气率随VS负荷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VS浓度为6.0%时,产气效果最好,产气量为294.84mL/g VS.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先增加后降低,pH值与有机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7508),该发酵过程为丁酸型发酵.互花米草中的维管束、薄壁细胞以及纹孔,有利于其进行厌氧生物处理, 发酵后的互花米草外观变得毛糙,出现了很多丝状物,维管束结构破坏严重,皮层和薄壁细胞不易被厌氧微生物破坏.FTIR和XRD结果显示,厌氧微生物不但利用互花米草中的易分解有机物,对纤维素的结晶区也有一定的破坏,发酵后的互花米草木质素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5.
将气体-气溶胶收集装置与离子色谱联用技术(GAC)应用于冬季重污染地区乌鲁木齐,对当地大气中痕量气体与气溶胶中的水溶性组分进行了为期2周的在线测量,并结合膜采样结果、PM10质量浓度及气溶胶消光系数等数据初步分析了污染物的变化规律与重污染成因.结果表明,GAC测得的氯盐、硝酸盐、硫酸盐与膜采样方法测得的相应组分数值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p<0.0001)、0.89(p<0.0001)、090 (p<0.0001).乌鲁木齐大气污染极其严重,氯盐、硫酸盐和二氧化硫浓度都非常高,这在其他地区较为罕见;二氧化硫、氯盐、硝酸盐与硫酸盐分别呈现不同的日变化规律;整个采样期间出现了1次极端污染天气,API值达到500,该日硫转化率(SOR)和氮转化率(NOR)的小时平均值最高达到0.69与0.36,说明二次转化也可能是形成重污染天气的主要原因.高浓度的PM10对能见度影响极大,PM2.5中的氯盐与气溶胶消光系数的相关系数最大,硫酸盐与硝酸盐次之,而硫酸盐、硝酸盐、氯盐这3种盐类对PM10的贡献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46.
王栋成  林国栋 《环境工程》2010,28(4):105-110
基于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有关规定,结合大气环评实践案例,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技术方法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与探讨,提出等级划分原则性技术要点,进一步探讨了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在环评中的理解和执行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案,对做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7.
北京官厅水库周边土壤DDTs和HCHs暴露特征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围绕北京水源地官厅水库周边2~10km范围于2009年系统布点,利用超声-振荡提取技术,使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分析方法测定了样品中的DDTs和HCHs含量.并利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官厅水库周边土壤中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n.d.~14.97ng·g-1(平均值0.73ng·g-1)、n.d.~64.91ng·g-1(平均值6.46ng·g-1).HCHs的残留以β-HCH为主,占总量的94.5%,DDTs的残留以p,p′-DDE为主,占总量的78.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机氯农药残留也不同,表现为果园农田荒地的趋势.Levene'sTest齐性检验结果显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HCHs和DDTs的残留差异并不显著.空间分析表明,其暴露格局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基本呈库北高于库南的趋势,高风险区集中在东部延庆县、中部的北辛堡镇以及西部的怀来县城附近.通过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荷兰土壤修复标准对比,并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本地区土壤中农药类POPs暴露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48.
北京西山大气降水中D和18O组成变化及水汽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文利用北京西山鹫峰地区2011年7月—2012年7月观测站点内大气降水δD和δ18O数据,研究了北京西山山前丘陵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大气降雨δD和δ18O的平均值要低于中国和全球降水同位素的平均值,并与北京地区的降水同位素组成平均值之间显示出较大的差异,且同一个月份内降水的同位素特征也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由于季风气候以及局地水汽循环的共同影响,使得夏季降水中的δD和δ18O值较小,并且在4—7月随着月降水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在温度效应和降雨量效应的交互作用中,降雨量效应此时起主导作用,月均δD和δ18O值呈现减小的趋势,而在7—9月,温度效应呈现出主导作用,δD和 δ18O值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冬季来自偏北风的大陆性气团形成的降水δD和δ18O值较大。同时局地水汽循环过程中降水的二次蒸发,也导致在典型长历时场降水过程中δD和δ18O值呈现出分段波动式下降的特征。研究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 δD = 7.17 δ18O + 1.46,斜率和截距小于全球和中国大气降水线方程,而与北京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的对比发现,斜率差异较小而截距差异明显,说明海洋水汽不是研究区唯一的水汽来源,同时受到大陆性气团以及局地较强的水汽循环和北京地区近年的干旱化过程的影响。而氘盈余的年内变化的无规律则间接反映了研究区水汽来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9.
南四湖是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水质安全的重要输水通道,对其水质保障综合控制方案阶段实施的输水干线水质改善进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SMS软件建立了南四湖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进行了计算边界简化、网格划分、参数选取与设置、模型调试与检验等研究工作,确定了各计算方案的水力学和水质边界条件,模拟计算了南四湖上、下级湖调水期的二维流场和浓度场。结果表明:南四湖流域全面实施"治、用、保"流域综合治污体系,并发挥综合效益的控制方案4的水质最好,同一控制方案输水主航道的水质最好;上级湖控制方案4的调水出湖口CODCr为19.81mg/L,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TP为0.053 4mg/L,达到地表水Ⅲ类(河流)标准,但未达到地表水Ⅲ类(湖泊)标准;下级湖各控制方案的调水出湖口CODCr和TP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湖泊)标准,且在相同工况下,下级湖水质优于上级湖;南四湖上、下级湖输水水质模拟计算结果与各水质保障综合控制方案的总排放量相一致,即总排放量大的控制方案其调水出湖口的污染物浓度也高。  相似文献   
150.
卟啉作为人体早期砷暴露生物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析了贵州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区和非砷中毒区(对照)居民尿样中砷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卟啉浓度,考察了燃煤污染造成的人体砷暴露与尿液中卟啉排泄改变的关系,寻求慢性砷中毒早期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砷暴露组尿卟啉Ⅲ(uroporphyrin-Ⅲ)和粪卟啉Ⅲ(coproporphyrin-Ⅲ)显著增高(P<0.01,P<0.01),粪卟啉Ⅰ(coproporphyrin-Ⅰ)比对照组增高,但不显著;不同性别组间比较,对照组和暴露组的中龄(20~40岁)群体尿液中,尿卟啉Ⅲ的浓度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之间呈显著性的差异(P<0.01),其它年龄组中,这一指标在不同性别群体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分层比较,低龄组(<20岁)尿卟啉Ⅲ和粪卟啉Ⅲ比对照显著增高(P<0.01,P<0.01),中龄组(20~40岁)和高龄组(>40岁)粪卟啉Ⅲ比对照显著增高(P<0.05,P<0.05);此外,砷暴露组尿液中砷与总粪卟啉和总卟啉呈正相关(r=0.623,r=0.549).结果表明,人体砷暴露会导致尿液中卟啉排泄的改变,提示卟啉有可能作为慢性砷中毒早期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