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0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18篇 |
废物处理 | 7篇 |
环保管理 | 34篇 |
综合类 | 163篇 |
基础理论 | 25篇 |
污染及防治 | 15篇 |
评价与监测 | 9篇 |
社会与环境 | 8篇 |
灾害及防治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81.
382.
炉渣与生物炭配施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土壤碳、氮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区,在早稻和晚稻生长季,对对照、炉渣、生物炭和炉渣与生物炭配施处理下耕层和犁底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包括0.25 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土壤碳、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不同土层,对照、炉渣、生物炭和配施4种处理团聚体均以0.25 mm粒级为主;0.25 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数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随土层加深而增强;早稻组中,生物炭施加后MWD、GMD和DR0.25较对照组分别减少了20.08%、15.12%和21.87%,D值增加了3.67%,炉渣和配施后差异不显著(p0.05);晚稻组中,生物炭施加后MWD、GMD和DR0.25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3.00%、13.82%和16.75%,配施后MWD、GMD和DR0.25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6.77%、9.80%和15.37%,D值分别减少了3.75%和2.59%,炉渣施加后差异不显著(p0.05);炉渣、生物炭和配施3种处理都显著增加了早稻耕层和晚稻耕层土壤的碳含量,生物炭和配施处理都显著增加了早稻耕层和晚稻耕层土壤的氮含量(p0.05),3种处理都显著增大了早稻耕层土壤C/N比(p0.05),同时,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碳、氮含量百分比主要集中在0.25 mm粒级大团聚体. 相似文献
383.
384.
当前我国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土壤污染的来源、现状出发,论述了当前我国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必要性;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阐明如何建立监测网络,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85.
386.
387.
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主要林分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以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4种林分(侧柏、油松、辽东栎、刺槐)的绿叶、凋落物(凋落叶、枯枝、果实)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N、P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并计算养分再吸收率,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建设及人工林合理种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植物叶片凋落前N、P均发生营养转移,油松N养分再吸收率最高(44.73%),刺槐P养分再吸收率最高(41.10%);刺槐相比于其他3种林分,绿叶C含量(413.94 g·kg-1)略低,且其4个组分N含量略高于其他林分的相应组分,绿叶、果实P含量相对较高;4种林分的枯枝C∶N、C∶P值最大,碳蓄积功能较强;叶片N∶P值均小于14,表明生长旺盛期林分主要受N限制。油松、刺槐养分再吸收能力强,是黄土高原森林区适宜植被恢复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388.
389.
分别以NaY、NH4Y和HY沸石为载体,以乙酰丙酮铁为铁源,采用固态反应法制备了铁负载量均为10%(w)的FeNaY-10、FeNH4Y-10和FeHY-10催化剂。考察了各催化剂对活性艳蓝(KN-R)的降解效果,其中FeHY-10的催化降解效果最佳。采用XRD和FTIR技术对FeHY-10催化剂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FeHY催化剂晶体结构仍然保持了Y分子筛特有的孔道结构,铁物种在Y 分子筛表面高度分散。催化降解实验表明,催化降解KN-R的最佳工艺条件为KN-R溶液(质量浓度为300 mg/L)加入量为50 mL、溶液pH为2、催化剂FeHY-25(铁负载量为25%(w))加入量为0.281 3 g、H2O2质量浓度为6.356 g/L、降解温度为35 ℃、降解时间为14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FeHY催化剂对KN-R的降解率为97.4%。 相似文献
390.
水毁灾害是长输油气埋地管道灾害中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对环境危害最深远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分析埋地管道在水毁灾害中的稳定性,探讨了埋地管道在水毁灾害中的载荷分布情况;采用特征值屈曲理论,分析了埋地管道在水毁灾害中悬跨和漂浮2种主要形式下,不同管道外径和管道壁厚对埋地管道在水毁灾害中稳定性的影响,计算得到特定条件下埋地管道水毁的极限长度;建立了埋地管道在水毁灾害中的有限元模型。结果表明:管道在水毁灾害悬跨和漂浮情况下极限长度和屈曲位置不同,随着管道壁厚的增加,埋地管道在水毁灾害中的稳定性近似呈缓慢的线性增长;增大管道外径能够有效降低埋地管道在水毁灾害中的位移,并显著提高管道在水毁灾害中的抗屈曲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