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9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以心率测定分析为主要指标测定井下工人作业时的心血管等机体反应用来评价中国煤矿工人的体力劳动负荷,疲劳程度等。通过这一调查实验探讨适合煤矿井下工人的工作方式和负荷标准,并提出有关的改进建议。这对改进工作条件、减少工人疲劳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伤事故等方面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相似文献   
52.
浅谈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刚刚起步,其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还处于探讨阶段,这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带来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障碍。而国外,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成为法律要求之前,往往需要开展大量的、自愿的实际试点工作。因此,分析现有的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和区域环境评价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它们与土地利  相似文献   
53.
分析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新的应用需求,介绍了一种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建立城市联网系统的方法.该系统能够实现联网报警和远程监测.  相似文献   
54.
分析了监控系统的应用现状,提出了集成化监控要求.介绍了基于IP网络建立远程监控系统的方法,描述了该系统的层次模型.  相似文献   
55.
高温环境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高温高湿环境对煤矿工人的生理心理危害程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非高温矿井中,粉尘和噪声的影响居于首位,而在高温矿井中,高温成为影响煤矿井下工人生理和心理的首要因素。疲劳主观症状问询结果显示,高温矿井工人在身体症状、精神症状和感觉症状方面的反应都明显高于非高温矿井工人,尤以采煤工种更为突出。调查结果提示,煤矿井下高温高湿对工人的生理心理影响是相当严重的,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高温危害,保护广大煤矿工人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6.
高温井下热害之一──高温痱发病调查研究吕安太,毕玉国,孙文献(山东省新汉矿务局孙村煤矿,271219)刘卫东,张建伟(煤炭工业部职业医学研究所,北京102300)0前言随着我国煤炭生产的发展,一些大型矿井的开采深度日益加深,井下热害问题愈加突出,井下...  相似文献   
57.
本文研究利用适当混凝剂对废乳化液破乳絮凝,其出水通过生物接触氧化装置,然后辅以煤渣灰吸附,可使CODcr=15660mg/L,油含量13600mg/L,pH为11左右的呈乳白色的废乳化液处理为CODcr为88mg/L,含油3.lmg/L,pH为7.1,清澈透明,无色无嗅的出水,并可回收乳化油,减轻了由于混凝絮渣引起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58.
通过参与性访谈对苍南县214名调查对象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研究了公众对耕地保护及其多功能价值的认知与参与意愿,并根据受访者所从事行业将其分为非农和农业两组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以及农业收益高低是影响农户耕地保护和投资的主要因素.公众耕地保护意识较强,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保护耕地很重要.但公众对于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不高,这点在农业受访者中表现尤为突出.公众对于耕地多功能性的认知存在较大的不足和误区,尤其是对耕地的生态功能方面的认识.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公众的文化程度、年龄和所从事的行业是影响他们对耕地保护及其多功能性认知与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9.
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规模最大的经济区、上海市、江苏沿江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八市、浙江省的嘉兴、湖州、杭州、宁波、绍兴、舟山等六市都属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土地总面积99687.5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1998年全区人口7445.69万人,GDP总量12701.39亿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分布最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对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基本特征的研究表明,指出长江三角洲在我国对外开放最早,开发区建设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现代化园区、旅游度假区和保税区等多种类型。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长江三角洲开发区投资的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软环境都很好,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发区已经成为了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新的制造业基地、高科技发展基地、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的集聚地。通过对上海、江苏、浙江各种类型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的区域差异。明确了上海开发区建设在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地位,分析了浙江省开发区建设落后于江苏省的主要原因,总结出了愈造近上海,开发区建设成就越大,开发区的建设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经济实力紧密相关的规律。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经验与存在问题的思考,明确了其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途径。  相似文献   
60.
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分析土地市场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运用我国31省(市、区)2001 - 2008年的面板数据,估算土地市场发育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全国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2001-2008年间,我国土地市场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就能提升1.276 5亿元/Km2.进一步地将我国31省(市、区)划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成熟期和后期4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省(市、区)土地市场化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向有着较大差别.工业化初期阶段省(市、区)的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弹性系数最高;工业化中期、成熟期阶段的省(市、区),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促进作用显著,应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工业化后期的北京、上海、天津土地市场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弹性系数小于零,说明体现土地资源、资产属性的土地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更加重视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