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0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张琪琪  曾劼  尹卓  冯杰  刘静  修宇鑫  刘国  许春阳 《环境科学》2023,44(9):4965-4976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多样性和功能群分析可以反映水体环境质量状态.为探究城市河道黑臭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以四川盆地内16条城市河道,38个采样点水环境质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法和k-均值主颜色提取法评价城市河道黑臭程度,将河道划分为不黑不臭型、只黑不臭型、只臭不黑型和又黑又臭型这4种河道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黑臭类型河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河道从不黑不臭型至又黑又臭型,浮游植物丰度从1.329×105 cells ·L-1升至6.627×105 cells ·L-1,组成由蓝藻-绿藻-硅藻型变化为蓝藻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从64.056 μg ·L-1升至120.465 μg ·L-1,组成由适应营养盐环境的绿藻-硅藻型转变为适宜有机物环境的甲藻-硅藻-裸藻型;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从2.45下降到1.98,Simpson指数从0.84下降到0.73.研究区域浮游植物共29个功能群,随着水质黑臭化,生长策略由S、R、C、CR和CS型组成,减少为以R型为主.综上,浮游植物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河道黑臭状态,在城市河道黑臭管理中,浮游植物监测是具有前景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32.
采用铋酸钠为催化剂,在可见光条件下光催化氧化处理苯胺,分别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因子试验研究了苯胺初始浓度、苯胺废水初始pH值、催化剂投加量对氧化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光催化动力学模型和动力学速率方程。结果表明,铋酸钠光催化氧化能够快速降解水中的苯胺,试验中各条件下苯胺的降解率2h后最低也可达到60%以上,一些条件下甚至可达95%以上;正交试验表明最佳运行条件为pH=5,催化剂投加量为1 g/L,苯胺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铋酸钠光催化氧化苯胺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一级动力学模型及其动力学速率方程;苯胺初始质量浓度从20 mg/L增加到60 mg/L时,反应速率从0.040 2min-1降至0.022 2 min-1。  相似文献   
33.
羟基磷灰石/凹凸棒土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对水中镉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羟基磷灰石/凹凸棒土复合材料(HA/A)的制备及其对Cd~(2+)的吸附性能.用BET、XRD、SEM、FTIR、XPS对凹凸棒土(A)、羟基磷灰石(HA)和HA/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凹凸棒土的投加量、PO■和Ca~(2+)的初始浓度,高温焙烧对材料制备的影响.研究了材料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以及热力学;探究了pH、阴离子和材料投加量对吸附Cd~(2+)的影响;研究了竞争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制备最佳条件为:凹凸棒土投加量为4g·L~(-1),硝酸钙初始浓度为8.23 g·L~(-1),不经高温焙烧;机理分析表明,Cd~(2+)吸附过程是一个单分子层的吸热的化学吸附过程;因素实验表明,高pH值利于Cd~(2+)去除,F~-促进吸附, Cl~-抑制吸附.材料对Pb~(2+)、Cu~(2+)、Cd~(2+)、Zn~(2+)吸附量分别为3.70、1.99、1.17、0.99 mmol·g~(-1).  相似文献   
34.
陕北生态脆弱区小尺度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小虎  刘国彬  杨帆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12):2658-2665
为了研究生态恢复过程中复合承载力变化,以陕北县南沟小流域的生态恢复试验为例,应用能值方法揭示了该流域的动态可持续性.同时,应用情景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不同能值生活标准下的承载力变化,探讨了生态恢复对承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002~2005年流域环境负载率(ELR)总体上有所下降,持续性指数(ESI)有所增加.流域可更新资源承载力、中国1996年生活标准下以及全球1999年生活标准下的人口承载力分别为938人(下限)、10853人和3020人(上限).根据基于面积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流域可更新资源承载力和中国1996年生活标准下承载力分别为17844hm2和6572hm2,分别为流域面积的3倍和1.1倍.上述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提高了流域资源利用和转换效率,环境负载率下降,流域现有人口及其生产规模基本在其承载力范围内,但已经接近上限.鉴于当前较低的生活标准,流域的承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5.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因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能力强、固液分离效果好、污泥产生量少等优点而广泛用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文章简要介绍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起源,发展过程,制备材料和方法,特点和优点;对其高效降解油田废水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高盐采油废水、稠油废水、舍聚废水、石油污染地表水等油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油田废水降解效率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6.
为实现水体黑度和臭度的独立评价,以四川省11个市17条黑臭或曾黑臭的河道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影响河道水体黑度和臭度的特征因子,采用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基于K-均值聚类的主颜色提取法搭建出黑臭程度独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河道水体发黑的特征因子是总铁、COD和DO;影响河道水体发臭的特征因子是COD、NH3-N、TP和DO;改进模糊综合评价和主颜色提取模型对河道黑度和臭度的独立评价与实测值误差基本在一个等级以内的准确率为85.7%。河道的黑臭程度独立评价模型的确定能够实现对城市河道水质更为客观与快速的评价,为黑臭水体针对性治理与水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使用红壤(RS)原位覆盖黑臭河底泥来抑制底泥中氮污染物的释放。结果表明,RS覆盖可有效控制氮污染物释放,经RS覆盖60d后,上覆水中TN、氨氮的释放抑制率分别为77%、63%;同时,RS覆盖可有效减少底泥中TN浓度,60d后RS覆盖组底泥TN从1 409mg/kg下降至786mg/kg,下降了44%,明显高于无RS覆盖的对照组(22%)。随着水流速度增加,水体复氧量增大,使红壤与底泥中部分金属元素(如铁和锰)被氧化,使水中溶解性氮更容易被吸附到底泥中,从而有助于降低TN的释放。  相似文献   
38.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使用水泥为固化剂,石灰、粉煤灰为稳定剂,FeSO_4·7H_2O,Na_2S·9H_2O,Na_2SO_4为还原剂时,不同养护时间(5,7,14,21,28 d)、固化剂/稳定剂/还原剂不同添加量对铬污染土壤中六价铬浸出浓度的影响,来模拟对某铬污染产地的修复情况;并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佳修复工艺。结果表明,随养护时间增加,添加固化剂、稳定剂可以固化/稳定化土壤,降低铬污染土壤的Cr(Ⅵ)浸出浓度,养护28 d期间,添加固化剂、稳定剂的土壤的Cr(Ⅵ)浸出浓度分别降低了99.4%~99.9%,64.3%~99.2%,3%~76.2%。在养护28 d时,随固化剂、稳定剂、还原剂的添加量增加,固化、稳定、还原效果相应增强,土壤Cr(Ⅵ)浸出浓度达到场地表层土壤的修复目标值45.37 mg/kg。正交实验表明最佳修复工艺为每修复200 g污染土壤,添加200 g水泥,100 g石灰,1.75倍的理论反应量硫酸亚铁。相关分析表明,固化剂水泥、稳定剂石灰的使用能够固化稳定铬污染土壤的Cr(Ⅵ),还原剂硫酸亚铁能将Cr(Ⅵ)还原为毒性较低的Cr(Ⅲ),从而达到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39.
饱和褐煤活性焦与油泥制备油泥混焦燃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饱和褐煤活性焦(SLAC)的处理问题,开展了SLAC与稠油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浮渣底泥(油泥)制备油泥混焦代煤燃料的研究。研究表明,SLAC与油泥(含水50%)的最佳比例为3∶1(质量比)时,符合GB/T 18342—2009《链条炉排锅炉用煤技术条件》三级混煤标准;按照该比例加工的油泥混焦燃料燃烧后排放烟气检测结果符合GB 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燃烧后灰渣中重金属含量低于GB8173—87《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灰渣浸出液重金属含量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0.
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是VOCs中重要的一类芳香烃化合物,其在大气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具有强致癌性,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文献调研显示,城市大气中BTEX平均质量浓度基本在100μg/ m3以下,其中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的含量相对较高.大部分研究发现BTEX浓度呈现工业区和交通区高于商业区、居民区和乡村的一般分布规律,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趋势.苯/甲苯(B/T)浓度比和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机动车排放、涂料和溶剂使用是城市大气BTEX的主要来源.此外,研究指出城市大气中芳香烃类物质光化学反应活性较高,尤以二甲苯和甲苯的臭氧生成潜势最大.因此,应加大VOCs特别是苯系物的排放控制力度,减缓城市大气臭氧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