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19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卢荡  魏伟  王继平  闫彭  刘婷  周俊菊  颉斌斌 《环境科学》2024,45(6):3352-3362
基于温度-植被-降水的综合干旱指数(TVPDI)、地表径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粮食产量等数据,利用数据空间化方法、Slope趋势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黄河流域从2001~2020年这20年间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水资源、粮食资源和植被资源的影响,试图探究干旱与关键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干旱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状加重,全流域有60.6 %的区域处于干旱状态;从变化看全流域干旱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有94 %的区域由干旱逐渐向湿润转变,从春季到冬季干旱呈现先减轻后加重的趋势.②从流域重要资源的时空变化看,起关键作用的地表径流量有53 %的区域呈现增加趋势,且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南地区;表征植被资源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及表征粮食资源的粮食产量亦呈增长趋势.③干旱与3类资源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度,干旱程度越高对地表径流量、植被生产力和粮食产量产生的影响越显著,但近年来变湿的地区,其重要资源并未显著增加,这说明干旱对3类重要资源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性,且其滞后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对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和抗旱减灾、生态保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2.
洪瑜  王英  王芳  刘汝亮  刘婷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1):2637-2645
为了探索植物浮床技术应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采用稻田退水沟渠原位实验,研究了美人蕉(Canna indic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水稻(Oryza sativa)5种不同浮床植物对退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稻田退水中生长4个月后,5种浮床植物生物量均大幅度增加。其中,美人蕉生物增长量最大,为97.2 g·株~(-1),其次为千屈菜达到81.3 g·株~(-1);空心菜成活率最高,达到91.67%,美人蕉其次,为87.50%,而水稻成活率最低,仅为60.71%;千屈菜茎叶和根系的氮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85%和0.65%;美人蕉茎叶、根系的磷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15%、0.17%;空心菜氮吸收量最高,达到14 239.46 mg·m~(-2),美人蕉其次,为10 798.00 mg·m~(-2);水稻磷吸收量最高,达到407.11 mg·m~(-2),空心菜其次,为374.41 mg·m~(-2);空心菜对稻田退水中总氮(TN)去除率最高,达到85.88%,其次为美人蕉,为81.67%;空心菜总磷(TP)去除率最高,达到80.32%,其次为水稻,达到72.86%。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荐浮床空心菜和美人蕉作为宁夏引黄灌区农田排水沟水质改善的主要植物。  相似文献   
53.
研究了六氯苯(HCB)对微型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吸附、传递过程.测定了群落的耗氧量和不同粒经颗粒物的生物量及HCB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在6μg/L HCB影响下,群落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生物量减少.试验第1天,30.0%(质量分数,下同)的HCB以溶解态存在,26.3%吸附在0.22~2 μm的颗粒物(以细菌为主)上,22.1%吸附在2~8 μm的颗粒物(以鞭毛虫和藻类为主)上,21.6%吸附在大于8 μm的颗粒物(以藻类和大型原生动物为主)上.48 h后,溶解态的HCB逐渐减少,并由食物链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最后74.9%的HCB都吸附在微型生物群落等颗粒物上,只有25.1%的HCB以溶解态存在.  相似文献   
54.
刘婷  赵钰颖  林建伟  詹艳慧  秦琴 《环境科学》2019,40(12):5411-5420
本研究采用镧和锆作为改性剂制备了3种不同类型的改性沸石,即锆改性沸石(Zr MZ)、镧改性沸石(La MZ)和镧锆改性沸石(La Zr MZ),对比考察了其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作用,并对比研究了其添加对上覆水、间隙水和底泥中磷的影响.结果发现,3种改性沸石均可有效地吸附水中的磷酸盐,且La Zr MZ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La MZ和Zr MZ. 3种改性沸石添加均可有效地降低上覆水和间隙水中SRP的浓度.La MZ对底泥中潜在活性磷的钝化效果优于La Zr MZ,而后者又优于Zr MZ. 3种改性沸石添加均可以降低底泥中水溶性磷(WSP)、藻类可利用磷(AA-P)和铁氧化物-滤纸提取磷(Fe O-P)的含量,WSP和AA-P削减效应的排序为:La MZ La Zr MZ Zr MZ,Fe O-P削减效应的排序为:La Zr MZ Zr MZ La MZ. La Zr MZ和La MZ添加均可以降低底泥中易解吸磷(RDP)的含量,且削减效应的排序为:La MZ La Zr MZ. La Zr MZ和Zr MZ添加均可以降低底泥中Na HCO_3提取磷(Olsen-P)的含量,且削减效应的排序为:La Zr MZ Zr MZ.以上结果显示,镧、锆和镧锆改性沸石均可以有效控制水体内源磷向上覆水的释放;从吸附容量和生物可利性磷钝化效果看,镧锆联合改性沸石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用于控制水体内源磷释放的底泥改良材料.  相似文献   
55.
土壤中十氯酮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氯酮(kepone)是一种毒性较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目前对于土壤中十氯酮的检测较少。采用索氏提取-硅胶氧化铝层析柱净化法,GC-MS对土壤中的十氯酮进行测定,该方法线性良好(r〉0.9996),检测限较低(〈0.14μg.kg-1),回收率稳定(平均值为90.1%~95.8%)。是测定土壤中十氯酮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6.
超稠油污油热化学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新疆油田风城超稠油污油物性的分析及对污油中胶质、沥青质和固体颗粒杂质等物质的含量和乳化形态的分析,找出难破乳的主要原因,在污油传统处理工艺基础上,结合风城污油的特点,进行现场处理工艺技术的实验研究,最终确定"有机弱酸破乳剂体系下的掺柴和热化学沉降"处理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超稠油污油的处理难题,结果表明:在掺柴油比例15%、加药浓度1 500 mg/L、温度95℃的条件下能够将污油合格处理,处理后含水小于1.5%。  相似文献   
57.
以典型工业城市湖泊——青山湖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7月对其进行取样监测,研究叶绿素a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常规理化分析,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化探讨青山湖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全湖区水体叶绿素a含量表现为Ⅳ区(34.00μg·L~(-1))Ⅱ区(32.96μg·L~(-1))Ⅲ区(32.85μg·L~(-1))Ⅰ区(21.46μg·L~(-1)),整体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相关性分析显示,主要相关因子为T、pH、NH_4~+-N和Pb;PCA排序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水质因子主要包括T、pH、DO、Zn和TP;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NH_4~+-N相关关系显著;综合而言,水温、总磷和Zn分别为藻类生长和分布驱动、限制性和毒性因子.因此,应当长期监测水温的时空序列变化,采取外源性营养盐削减措施,高度关注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研究可为湖泊富营养化阻控和生态安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8.
典型城乡交错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城镇化进程中武汉郊区-鄂州城市-鄂州郊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城乡交错区多环芳烃(PAHs)污染水平和来源,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区土壤中PAHs广泛存在,16种PAHs检出率达100%.土壤中∑16PAHs含量为16.60—1854.21 ng·g~(-1),均值为411.67 ng·g~(-1);7种致癌单体多环芳烃Σ7PAHs含量为4.17—1169.98 ng·g~(-1),均值为251.93 ng·g~(-1).不同点位PAHs污染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在居民密集区、城市建设及交通繁忙区域尤为显著,说明城乡交错区人为社会和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中PAHs污染产生较大影响.采用组分特征比值和主成分分析污染来源,结果显示该地区土壤中PAHs主要源于煤燃烧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秸秆等生物质低温燃烧排放,同时存在石油源污染.在城市化建设发展中,城乡交错区工业、农业、交通及生活等各种区域相互交错重叠,人为活动异常活跃,产生大量PAHs输入源,逐渐成为影响生活和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区对于成人和儿童通过呼吸暴露于土壤PAHs几乎不存在风险;而通过皮肤接触及经口摄入途径暴露于土壤PAHs存在一定潜在风险.此外,儿童通过3种途径暴露致癌风险低于成人;成人和儿童通过3种途径暴露的致癌风险大小顺序均为经口摄入皮肤接触呼吸.  相似文献   
59.
为同时去除水溶液中的Cd(Ⅱ)和As(Ⅴ),采用羟基铁柱撑改性获得改性蒙脱石,并深入研究了其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同时,采用BET比表面积、SEM、XRD和XPS等手段分析了改性前后蒙脱石的结构特征;采用批实验分别研究了改性蒙脱石对水体中Cd(Ⅱ)和As(Ⅴ)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并探讨了Cd(Ⅱ)-As(Ⅴ)复合体系中镉、砷相互作用对改性蒙脱石等温吸附镉、砷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蒙脱石的比表面积较改性前增加了28.2%,XPS测试结果表明改性蒙脱石成功引入羟基铁.改性蒙脱石单一吸附Cd(Ⅱ)和As(Ⅴ)的最优初始pH分别为6.5和5.5,且25℃时分别在10 h和5 h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改性蒙脱石对Cd(Ⅱ)的吸附,最大吸附量为21.36 mg·g-1,该吸附过程是离子交换和化学络合共同作用的结果;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改性蒙脱石对As(Ⅴ)的吸附,最大吸附量为11.45 mg·g-1,该吸附过程是化学络合作用的结果(改性剂投加量均为2 g·L-1).在Cd(Ⅱ)-As(Ⅴ)复合体系中,镉、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pH为5.5时,吸附量高于改性蒙脱石对单一Cd(Ⅱ)和As(Ⅴ)的吸附量,分别增加了14.4%和23.7%,表明合成的羟基铁柱撑蒙脱石对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具有同时去除Cd(Ⅱ)和As(Ⅴ)的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60.
本文以油品码头火灾爆炸事故为模型,以人、机、物、环、管理五大因素中潜在的危险因素为切入点,寻找火灾爆炸事故成因,探讨油品码头防火防爆的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