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9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创新基地是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长期持续投入和积累形成的优势创新组织。创新基地的发展成效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的成效,其发展历程与科研组织体系演变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密不可分。调研表明,各部门分别建设的各类创新基地受本系统的影响,治理模式、功能定位和管理制度尚待完善,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健全治理模式,突出创新能力,促成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2.
对直流电晕自由基簇射处理PCB热解废气进行详细的模拟研究。在推导计算直流电晕簇射一次自由基产率和构建完整化学动力学机理体系的基础上,采用Chemkin软件栓塞流反应模型对不同条件下的热解废气降解过程进行详细的动力学模拟,并获得重要的数据参考。结果表明,输入气体温度为298~323K和电极气湿度接近0.06mg/mL是相对较好的降解条件。在此条件下,处理FR4型PCB热解气(降解率达85%以上)所需消耗的能量仅为1.044(kW·h)/kg。  相似文献   
33.
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与重点领域,案例剖析是解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有效途径。论文以1991、1999、200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为:耕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林地主要转为园地;建设用地表现为“突变式”增长与分散布局,园地由沿海平原台地向北部丘陵山地扩展,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趋势显著;②三亚市外部环境诱导驱动和内部矛盾冲击,推动旅游休闲产业以成片建设开发模式发展和农业结构大幅度调整,驱动着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向园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快速转换。旅游休闲用地成片开发模式导致了建设用地的突变式增长和分散布局,农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导致了园地由沿海带平原台地向北部丘陵山区快速扩张;③三亚市应面向建设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转变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自然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旅游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4.
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云南财贸学院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承办的“2004’全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1~23日在云南昆明召开。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正式代表120人,提交学术论文135篇。联合国大学梁洛辉博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JayGao博士也应邀参会。会议由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刘彦随研究员主持,专业委员会主任倪绍祥教授致开幕词,云南财贸学院院长姚大金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王万茂教授致贺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刘纪远先生对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并作了重要讲话。22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了大会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35.
中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利用农村人口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我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总体态势、区域格局及其耦合状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和农业户籍人口数量变化分别于1996和2001年进入快速减少的新阶段,年均分别减少1 121×104和579×104人,而1996年以来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仍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0.12%;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协同演进的良性格局尚未出现,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依然粗放,且在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我国农村人口减少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反增逆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相对共性的人口流动和土地管理制度背景下,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差异造成了二者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控体系,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农户参与式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整治,以科学调控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是保障耕地红线、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途径,而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36.
典型细菌、真菌、放线菌对石灰岩动态溶蚀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从西南岩溶地区土壤中筛选出来的典型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为材料,进行了微生物对石灰岩的溶蚀动态模拟实验,比较了3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溶蚀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各实验体系的pH值、钙离子浓度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3种典型微生物试验组对石灰岩试片的溶蚀效果均较对照组好,其中,真菌的溶蚀效果最显著,石灰岩试片失重最大,达到5.15%,实验体系中钙离子浓度最高达233mg/L.扫描电镜结果亦显示,经3种典型微生物作用后试片表面的微观形貌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真菌试验组的试片形貌变化最大,溶蚀效果最好.图4参21  相似文献   
37.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问题。采用文献荟萃分析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分析了中国空心村整治潜力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解析了空心村整治模式及其机制的地域差异特征。结果显示:1996—2019年CNKI数据库空心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态势,空心村研究文献增加与全国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呈显著正相关;空心村整治潜力等级呈现“北方高南方低”“平原地区高、丘陵山地区低”“传统农区高、城市群地区低”的总体分布特征;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常住人口减少幅度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是影响空心村整治潜力大小的关键因素;89.80%的县域采用村内集约型整治模式,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东部,迁村并点型和城乡融合型整治模式的占比均超过50%,易地搬迁型整治模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附近生态脆弱和贫困叠加区域。因地制宜、分类分步推进空心化村庄整治,有助于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显化农村土地价值。  相似文献   
38.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安康地区生成农业资源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山高坡陡,气候条件优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本区农业资源划分为五大结构类型,据此并遵循功能效益原则,设计出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优化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39.
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入手,介绍了其基本内涵和研究进展,阐述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目标以及评价方法,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持续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40.
陕北风沙滩地区土地退化机理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分析研究区环境背景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退化的发生机制、时空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对退化性土地进行有效整治和生态重建的技术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