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33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1.
为加速好氧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提出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加速好氧填埋垃圾的生物降解,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填埋垃圾稳定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降低了好氧填埋场的有机污染负荷,使渗滤液COD下降更加明显,整个填埋周期所产渗滤液的COD总量较对照组少20.20%;加速了含氮物质的生物转化,氨氮峰值出现较对照组提前6 d,经历峰值以后,氨氮快速下降,较对照组提前22 d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所规定的渗滤液氨氮排放标准25 mg/L,并使整个填埋周期氨氮总量减少9.15%;微生物菌剂降低了渗滤液的产量,使整个填埋周期渗滤液累计产量减少8.29%;使垃圾中有机质降解加快并使其降解更加彻底,至实验结束时总有机质含量较对照组低8.82%,干重较对照组减少35.95%;沉降性能优于对照组,至填埋结束时较对照组沉降量提高6.35%。  相似文献   
22.
线路板废水中的铜主要以络合态存在,破络除铜是其处理稳定达标的关键环节。为了降低运行费用和产泥量,同时为后期的工程升级改造提供依据和参考,实验研究了碱法破络除铜最佳pH值、Na2S/Cu摩尔比、反应时间和絮凝剂种类的选择等,并从处理效率、投药成本、污泥产量多方面考核,确定最佳运行条件:以NaOH调节pH到10.5左右,Na2S与进水总铜摩尔比为1.5∶1~2∶1,反应30 min,再加100 mg/L的PAC和3 mg/L的PAM混凝反应,沉淀0.5 h,出水铜浓度低于0.3 mg/L,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中的总铜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3.
对北京降雨过程中雨水、树冠水、地表径流等介质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污染物包括六氯苯(HCB)、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结果显示,在雨水、树冠水和地表径流中,HCH含量最高(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11.1、21.6和25.1 ng/L),其次是HCB(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3.71、3.54和5.91 ng/L)和DDT(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2.64、4.66和10.6 ng/L)。对地表径流样品中所测的OCPs组分浓度与径流水质参数和气象参数的相关分析显示,所测各OCPs组分浓度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径流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降雨量和雨前晴天数对不同组分OCPs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平均贡献率的计算表明,雨水是城市地表径流中OCPs的一个重要来源,树冠水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4.
MAP结晶法回收和去除尿液中的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庆良  刘志刚  李巍  邱微  王建芳 《环境科学》2007,28(10):2223-2229
以分解后的尿液为研究对象,采用MgCl2·6H2O 溶液作为MAP结晶剂,对MAP结晶同步回收尿液中的磷和部分氮的影响因素Mg/PO3-4-P摩尔比、反应pH、反应时间、沉淀时间和搅拌速度等进行小试试验.结果表明,Mg/PO3-4-P摩尔比是重要的运行参数,当其摩尔比超过1.3∶1时,磷的回收率超过95%,上清液剩余PO3-4-P浓度小于10 mg/L,而提高反应pH不能明显增加磷的回收率.该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为反应时间20 min,沉淀时间2.0 h,搅拌速度120 r/min,不需要pH调节控制.选择Mg/PO3-4-P摩尔比分别为1∶1、1.3∶1和1.5∶1,对在最佳条件下反应获得的3种产物采用SEM、XRD和ICP分析表明,3种产物都为比较纯净的MAP产品,其主要元素P、N、Mg的含量接近于MAP的理论含量(P=12.62%, N = 5.71%, Mg= 9.91%),分别为13.54%, 5.34%,9.01% (Mg/PO3-4-P =1∶1)、13.78%,5.23%,9.36% (Mg/PO3-4-P =1.3∶1)和13.34%,5.12%,9.15% (Mg/PO3-4-P=1.5∶1),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再生回用水灌溉对作物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考查了不同水质(三级处理水、二级处理水、污水、清水作对照)灌溉对农作物(黄瓜、白菜和玉米)品质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灌溉后农作物的可食用部分中的氯离子、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残留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三级水和二级水浇灌对作物品质无显著影响,污水浇灌可使部分营养成分含量升高,如以蛋白质为例,4种水浇灌时3种作物中蛋白质含量范围分别为:黄瓜0.736?2~0.812?5 mg/kg;白菜0.134?8~0.164?5 mg/kg;玉米10.28~10.84 mg/kg.污水浇灌会产生较高的硝酸盐积累,其中污水浇灌的白菜中硝酸盐含量高达554.4 mg/kg,已达到污染水平.三级水和二级水灌溉对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影响不大,而污水浇灌会使作物中重金属发生明显的积累,因此污水不适于作灌溉水源.短期灌溉内土壤的钠吸附比(SAR)在3.5~4.5之间,表明土壤未发生明显碱化,重金属也未发生显著积累.  相似文献   
26.
六六六在饲养鸡体内的残留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法测定了北京郊区某养鸡场不同生长期的饲养鸡的肌肉、表皮、肝脏、胃、心脏以及鸡蛋、饲料和粪便中HCH的残留浓度.分析结果表明,饲养鸡体内肌肉、表皮、肝脏、胃和心脏的∑HCH湿重浓度分别为(0.35±0.37)、(3.91±2.52)、(1.78±1.26)、(1.00±0.85)和(1.35±0.75)ng/g,脂标化浓度分别为(64.3±171)、(19.6±7.33)、(64.9±27.2)、(74.5±74.1)和(17.8±4.42)ng/g,远低于国家<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肝脏∑HCH脂标化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器官,而未观察到HCH各异构体残留水平在肌肉、表皮、心脏与胃之间具有显著差别.除饲料、胃和粪便内各HCH异构体成分中以δ-HCH为主外,β-HCH是鸡体内与鸡蛋中残留最高的异构体.β-HCH在鸡体内各器官都体现出富集的特性,肝脏对除δ-HCH以外的3种异构体也都体现出显著的富集特性.对成年绿柴鸡(雄)和绿壳蛋鸡(雌)样品中HCHs残留水平的对比分析显示,雄性较雌性具有更强的HCHs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27.
文章以上流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为基础,通过接种亚硝化污泥并提高溶解氧(DO)来启动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考察了一体化反应器启动稳定过程中脱氮效能的变化,同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体化反应器在总氮负荷0.75 kg/(m~3·d),DO含量2 mg/L的条件下,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稳定在85%和80%以上。反应器中参与亚硝化反应的是亚硝化单细胞菌属,厌氧氨氧化反应是Candidatus kuenenia和Candidatus brocadia 2个属参与,反应器内还检测到少量Denitratisoma属的反硝化细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细菌存在。  相似文献   
28.
为解析代谢解偶联剂的污泥减量性能及机理,选用毒副作用较低的代谢解偶联剂四氯水杨酰苯胺(TCS),考察其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长期运行过程中污泥产量及运行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一定量的TCS具有较好的污泥减量化作用,添加TCS前和停用后,SBR内各指标变化均不明显,说明TCS对SBR运行没有明显影响。当SBR中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为2 200mg/L,TCS添加量为1.6mg/L时,平均污泥产率系数由0.521mg/mg降至0.314mg/mg,污泥产量减少39.73%。TCS对有机物的去除基本没有影响,COD去除率仅下降3.03百分点,但比耗氧速率(SOUR)增加73.73%,比三磷酸腺苷(SATP)合成量减少23.90%,胞内贮存物(PHAs)含量平均增加42.28%,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无明显变化。因此,适量添加TCS不会造成细胞溶胞,但能使胞内代谢增加,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使生物合成量减少,从而实现污泥减量化。  相似文献   
29.
为了防范自然灾害对云南电网所产生的危害,笔者在收集处理相关数据后建立了防范自然灾害的模型,并根据受灾模型、风险评估模型等建立了数据库,通过GIS软件设计出风险预警系统。本文重点从重大地质灾害风险点的监测预警解决方案、基于气象降雨量的地质灾害预警解决方案、软件系统功能模块、软件系统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设计该系统。  相似文献   
30.
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进入污水/污泥中,对污水/污泥的厌氧消化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综述了纳米材料特性利用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吸附还原重金属,作为电子供体提高厌氧消化效能,降解难降解有机物,减少硫化氢等),以及纳米材料可能对厌氧消化系统微生物的影响(释放金属离子毒性,通过吸附作用包被微生物细胞,破坏细胞膜,引起遗传物质损伤等)。提出最大限度降低纳米材料对厌氧消化系统微生物危害以及利用纳米材料特性促进污水/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