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3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49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文章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工业废水的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技术的发展和现状。运用3~5种小型鱼类组合技术方法对数十家企业工业废水进行急性毒性测试,可显著提高该技术方法毒性测试的灵敏性和毒性判断的可靠性,并显著缩短试验时间。根据工业废水组分及生物毒性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鱼类对同一毒性和同一种鱼类对不同毒性的敏感反应具有差异性的特点,着重探讨和论述了支持用多种鱼组合(同时)测试工业废水急性毒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2.
定量解析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并绘制空间分布图可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定海-黄岐湾为研究区,分析其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通过内梅罗指数和地统计法探究其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并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定量描述其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定海-黄岐湾表层沉积物的V、 Cr、 Co、 Ni、 Cu、 Zn、 Cd、 Pb均值分别为86.55、 61.50、 13.50、30.42、30.60、116.58、0.11、39.94 mg·kg-1均超出福建省近岸浅海沉积物的背景值1倍以上;地统计和内梅罗指数表明V、Cr、Co、Ni、Cu、Zn、Cd、Pb含量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具有差异性.其中,V为轻度污染,Cr、Co、Ni、Pb均为中度污染而Cu、Zn、Cd为重污染,但是其高值区和污染严重区域均出现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呈现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共性特征;PMF分析则阐释沉积物中的V来自于区域岩石风化的自然源,Zn和Cd元素来自于生活污水的排放,Ni、Cr、Co和Cu来自于船只表面金属涂层剥落,Pb来自于船只海上交通泄露的油料.自然源、生活排污源、工...  相似文献   
163.
危险废物对生态环境存在重大危害,通过焚烧方式可最大化实现危废减量化、无害化,但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能否有效处理及达标排放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关注重点。文章以某危废焚烧处置工程为例,从工艺流程、污染防治措施、验收方案制定、监测结果等方面分析该类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内容,并提出该行业竣工环保验收过程中应注意的重点、要点。  相似文献   
164.
本文通过高压产品中高压功率管器件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道康宁和国产有机硅橡胶开展真空灌封方式满足了该高压器件的绝缘需求。重点介绍了真空灌封工艺路线的确认以及关键工序控制方式,经过高低温循环试验以及低气压放电试验验证,该灌封技术可以满足该高压器件的绝缘防护要求,为高压产品的研制提供工艺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65.
为了研究生物急性监测方法对监测典型化工污水处理厂废水的适用性,选择2家常州市典型的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常A"和"常B"),进行了发光细菌、藻类、大型溞和斑马鱼卵4种不同层次受试生物的急性毒性检测。研究表明,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藻类叶绿素荧光毒性在2个污水处理厂中均被检测到,发光细菌急性毒性通常进水大于出水,但在投放大量氧化消毒剂时,出水表现出剧毒。藻类叶绿素荧光毒性最高值出现在常B进水中。大型溞和斑马鱼卵急性毒性仅在常B进出水样中有检出,受纳河道下游水样虽未表现出急性毒性,但可观察到斑马鱼卵各类发育畸形。4种生物急性毒性检测方法中,发光细菌适用范围最广,藻类、大型溞和斑马鱼卵急性毒性方法可根据监测目的和工业园区特点相应选择。实验结论可为化工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过程中生物毒性监测的常态化提供方法选择,为管理部门制定排放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6.
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有机碳归一化法和效应区间低、中值法3种评价方法,分析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态风险.效应区间低、中值法评价结果表明:岚山头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可能都存在生态风险;远离岚山头的东部和北部海域以及岚山港南部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芴和菲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和有机碳归一化法评价结果均显示:岚山头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可能存在相对较高的生态风险,其它海域表层沉积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评价结果显示:岚山头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发生毒性的可能性为50%.  相似文献   
167.
通过疏浚土资源调查及疏浚土利用现状和形势分析,评价了长江口航道疏浚土对不同利用方式的适宜性,提出了“十四五”期疏浚土综合利用的方向和建议。结果表明:(1)长江口航道疏浚土丰富,“十四五”年产量在5 800万m3以上,且土质优良、清洁无污染;(2)深水航道南港圆圆沙段和南槽航道九段沙灯船以上段疏浚土适用于筑堤利用和吹填上滩,深水航道北槽中下段及南槽航道九段沙灯船以下段疏浚土可用于滩涂湿地修复和吹填上滩;(3)“十四五”期,建议横沙浅滩利用北槽中下段深水航道疏浚土进行滩涂整治修复,南汇东滩促淤区利用南槽航道疏浚土吹泥上滩储备资源;在破解相关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九段沙湿地可利用深水航道北槽中下段和南槽航道九段沙灯船以下段疏浚土实施保育修复,周边涉水工程可利用深水航道南港圆圆沙段和南槽航道九段沙灯船以上段疏浚土开展充填筑堤。  相似文献   
168.
为探索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基于改进的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中原城市群2001~2016年水量生态足迹和水质生态足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脱钩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环境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中原城市群总体水生态足迹表现出波动增加趋势,农业水足迹在水量生态足迹中比重最大,超过50%;(2)地下水质生态足迹和地表水质生态足迹的比例约为4∶3,2001~2010年导致地表水质生态足迹面积最大的污染物是硝态氮,2011~2016年磷是最主要的污染物,而导致地下水质生态足迹的规律较为复杂,由多种污染物交替决定;(3) 2001~2016年,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由弱脱钩的不协调和初级协调向强脱钩的中级协调转变,表明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在逐步增强;(4)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时间上表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在空间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中原城市群在协调度上的表现优于其在脱钩指数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9.
以超磁分离后初沉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在维持初始pH在7.4~7.8的条件下,分别控制温度在20、25、30和35℃,探究温度对超磁分离初沉污泥厌氧水解酸化产物及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加速了超磁分离初沉污泥的水解酸化。35℃时,SCOD在第3天即达到峰值970.32 mg·L~(-1),VFAs也达到峰值295.9 mg·L~(-1),此时,VFAs中含量最高的为乙酸217.1 mg·L~(-1),乙酸占比为73.3%;而25℃时,其占比为68%。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获取内碳源的同时还伴随着N元素的释放,且温度越高,TN和NH_4~+-N的释放越明显。由于系统中聚合氯化铝((Al_2(OH)_nCl_(6-n))_m,PAC)的存在,所以并没有P元素的释放。在30℃的反应温度下,超磁分离初沉污泥水解酸化即可以获取更多的碳源,又可以避免产生过高的N、P负荷。  相似文献   
170.
为模拟井下应力条件,设计固定轴压卸围压试验,得到煤样破裂过程的声发射结果,并计算不同初始围压及不同卸载速率条件下声发射时间序列的长程相关性特征,以期对煤岩体的破裂做出预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初始围压及不同卸载速率下声发射实验结果类似,根据声发射累计计数可将声发射变化过程分为线性增长期、平静期以及指数增长期,可以很好地反应煤样的破裂过程;随初始围压和卸载速率的增大,声发射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随之增大,正相关性增强;Hurst指数与分形维数的动态变化与煤样的失稳破裂过程良好对应,且不同初始围压及卸载速率下,Hurst指数与分形维数的动态变化规律类似,说明其声发射时间序列的宏观产生机制具有内在统一性,可将接近破裂荷载时Hurst指数的增大与分形维数的减小作为煤样失稳破裂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