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29篇 |
综合类 | 103篇 |
基础理论 | 30篇 |
污染及防治 | 15篇 |
评价与监测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11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1.
为明晰不同粒径纳米银(AgNPs)对欧洲亚硝化毛杆菌(Nitrosomonas europaea)的毒性效应,采用室内培养方式,探究10nm和50nm的AgNPs对N.europaea生长、氮转化能力、细胞结构、活性氧生成和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AgNPs暴露抑制N.europaea生长,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细菌生长抑制率增加,在4h达到最大值;培养基中NH4+向NO2-转化速率减缓,N.europaea的铵态氮转化能力降低;扫描电镜(SEM)图像显示AgNPs造成部分细菌表面塌陷且有孔洞,细胞膜受损严重;透射电镜(TEM)图像显示AgNPs造成细菌内部核物质消融,细胞质膜界限模糊;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发现AgNPs增加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qRT-PCR技术对AgNPs暴露后N.europaea功能基因amoA、hao、merA表达进行测定,发现AgNPs抑制N.europaea功能基因的转录表达.综上所述,AgNPs通过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和产生氧化应激损伤N.europaea,抑制amoA和merA的表达,进而影响铵态氮转化过程,且小粒径AgNPs的毒性强于大粒径. 相似文献
112.
113.
基于3S技术的乌梁素海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乌梁素海生态治理中,以3S一体化技术为基础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对乌梁素海生态治理工程进行实时监测,对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并且建立工程技术档案库。在生态恢复与经济效益之间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深层次的定位,考查各种营养盐输入与输出的关系,综合评价保护与开发的效应,从全面发挥乌梁素海多功能生态系统的作用上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完善和修正生态治理规划中的各项技术指标,使这一生态系统长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14.
115.
116.
117.
介绍了HSE管理体系在设计过程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原则,危害识别与评价,风险控制,从而提高化工装置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8.
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红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固碳效应均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生态站的试验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当地广泛分布的农田(水稻田)、果园(柑橘园)和马尾松林样地,通过添加葡萄糖和3个温度(5、15和25℃)的培养处理,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葡萄糖添加、培养温度对土壤碳矿化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因素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土壤碳矿化量表现为红壤性水稻土果园红壤马尾松林红壤(P0.001).添加葡萄糖后土壤碳矿化表现出显著的激发效应,红壤性水稻土和果园红壤的激发效应显著大于马尾松林红壤;此外,培养温度对激发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培养前7天,果园红壤和马尾松林红壤的激发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5℃时最大),而红壤性水稻土的激发效应在15℃时最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培养后期,果园红壤的激发效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红壤性水稻土和马尾松林红壤的激发效应在15℃时最大.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可能是解释中亚热带地区土壤碳收支及其碳贮量变化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9.
在实验室纯培养条件下,探讨厌氧体系中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Cr(Ⅵ)的还原能力,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oneidensis MR-1介导下不同浓度Cr(Ⅵ)的生物转化与微生物对铬的耐受特性密切相关,低浓度Cr(Ⅵ)对其生长影响不大,高浓度时细菌生长则受到抑制,进而抑制Cr(Ⅵ)的还原率;菌株对Cr(Ⅵ)的还原作用随着接种菌悬液量的增加而增强;菌株最适生长p H值为中性,弱碱性环境比酸性环境更有利于菌株对Cr(Ⅵ)的还原;增加Fe(III)的量会加快Cr(Ⅵ)完全还原的速率.通过SEM-EDS和XPS分析,在对Cr(Ⅵ)进行处理5d后,菌体表面有Cr(Ⅵ)和Cr(III)两种形态存在,证实S.oneidensis MR-1在对Cr(Ⅵ)进行还原的同时也伴有少量的吸附作用.微生物还原为环境中Cr(Ⅵ)的去除以及解毒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