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本文对不同林分的土壤最大持水力、土壤毛管持水力、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枯落物最大持水率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林分枯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62.
茶刺蛾危害后茶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引诱天敌昆虫的化学信息素,以应用其防控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研究了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被茶刺蛾危害后释放出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应用同时萃取蒸馏法收集被茶刺蛾危害和未危害的茶叶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发现,未受害枝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共有63种组分,主要由酯类、醇类、烃类、酮类、杂环化合物、醛类、有机酸和醚类组成,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占19.05%,而受害枝叶释放出的挥发物中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到26.79%,反式-橙花叔醇、雪松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甲酸二异丁酯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此外,产生了32种新的组分,包括10种酯类、5种醇类、5种烯烃类、4种杂环类、3种芳香烃类、3种烷烃类、1种醛和1种酮.  相似文献   
63.
通过多年来对蚌埠市生活垃圾调查,摸清了生活垃圾成分,并与世界一些国家主要城市进行比较,从而提出研究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4.
罗颖  李敬伟  袁浩  包智华 《环境科学》2023,44(9):5145-5153
稀土元素已被列为新兴污染物,稀土元素经常与重金属在土壤中富集,造成生态危机.稀土污染的生态效应已逐渐受到关注,但忽视了稀土与重金属共存的协同效应.了解稀土和重金属共污染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及主导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土壤修复策略,以减少或补救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目前,长期稀土和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尚不清楚.以包头稀土尾矿坝为研究区域,利用ITS1基因扩增子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稀土和重金属共污染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共污染环境中,土壤环境变量的异质性决定了真菌群落在小范围内的分布,构成独特的生态位.污染土壤的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低于未污染土壤,且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明显.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TN是影响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稀土元素、重金属Zn和AK.CCA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Zn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最关键因素.VPA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环境变量能够解释土壤真菌群落变化93.3%的差异,土壤理化性质与污染因子(稀土和重金属)的综合效应解释了总差异的58.5%,二者单独解释的贡献度分别为13.5%和21%,污染因子的贡献度稍高于土壤理化性质;稀土和重金属的协同效应对总差异的贡献度为40.1%,各自的单独作用分别为21.8%和17.9%.因此,共污染环境中真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受土壤理化性质、稀土和重金属的共同调控,稀土和重金属的协同效应大于各自的单独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壤环境中稀土元素和重金属共污染的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65.
基于CMIP5模式输出的1850—2005年渭河流域17个站点的径流模数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变差系数、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径流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径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径流的空间分布为西南高东北低,最大值位于渭源、武山区域,最小值位于下游支流的洛河区域。年径流表现出波动变化,1850—1896年、1929—1939年、1968—1984年径流呈上升趋势,1896—1929年、1939—1968年、1984—2005年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径流趋势率为?0.004 L?(km2?s) ?1?(10a) ?1。春、夏、秋、冬径流趋势率分别为?0.002 L?(km2·s) ?1?(10a) ?1、0.022 L?(km2?s) ?1?(10a) ?1、?0.033 L?(km2?s) ?1?(10a) ?1、?0.004 L?(km2?s) ?1?(10a) ?1。渭河流域支流径流变率较大,干流变率较小,支流径流变率依次为北洛河>石川河>泾河>漆水河>千河>葫芦河>散渡河。年平均径流在1871年、1908年、1984年、1990年发生突变,而且具有4—6 a,8—10 a,15—20 a,25—35 a,85—95 a,110—120 a的显著周期。相关分析表明:气温、蒸发量与径流为反相关,降水与径流为正相关,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对径流也有一定影响。这些研究为认识过去长时期径流变化规律,以及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对比较不同资料径流研究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6.
为了探明近年来中国典型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臭氧(O3)污染的发生规律,利用2005—2020年OMI-MLS (臭氧监测仪-微波临边探测器)对流层O3柱总量探测数据以及2015—2020年地面O3浓度监测数据分析我国三大城市群O3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对流层O3柱总量月峰值和年均值均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特征,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3柱总量均在夏季〔分别为50.0和44.4 DU (dobson unit)〕最高,而珠三角城市群在春季(42.2 DU)最高. ②三大城市群对流层O3柱总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京津冀城市群对流层O3柱总量呈东南高于西北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3柱总量随纬度升高而增大,珠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3柱总量南北局地差异较小;海拔对对流层O3柱总量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海拔越高,对流层O3柱总量越低. ③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3柱总量均呈逐年显著升高的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0.25、0.28和0.27 DU,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在对流层O3柱总量较低的秋冬季年均增长(0.29 DU)最快,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在对流层O3柱总量最高的夏季和春季增长最快,均为0.39 DU. ④卫星探测的对流层O3柱总量与地面监测的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简称“O3-8 h浓度”)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性明显,而在珠三角城市群相关性较差. ⑤O3-8 h浓度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特征,其中,京津冀城市群O3-8 h浓度在2018年(110.9 μg/m3)最高,空间上由2016年之前的北高南低转变为南高北低,多数城市O3污染较重且达标率较低;长三角城市群2017年O3-8 h浓度(106.7 μg/m3)最高,2016年起O3-8 h高浓度中心由东北逐渐向西部内陆迁移,沿海城市达标率增加;珠三角城市群O3污染程度最轻,达标城市较多,但O3-8 h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19年达最高值(100.4 μg/m3),且中心城市上升速率远大于外围城市. 研究显示,中国三大城市群对流层O3柱总量和O3-8 h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造成差异的因素也不同.   相似文献   
67.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秸秆带膜还田腐解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秸秆带膜还田时的腐解规律,采用尼龙网袋法,对不同带膜还田模式下玉米秸秆的腐解特征进行研究,旨为当地玉米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是影响当地玉米秸秆腐解的主要因素,经过180 d腐解后,各还田处理秸秆的腐解率均在50%以上,其中翻压处理的腐解率(67.5%~76.0%)高于覆盖处理(50.5%~59.0%),而且腐解主要发生在还田后的30~120 d。秸秆在还田前期(前60 d)会与作物争夺土壤氮素,但是在还田后期会释放一定氮素,而且翻压和粉碎还田释放的氮素要高于覆盖和整株还田。从秸秆完全腐解的预测时间看,整株半量翻压、整株半量覆盖、粉碎半量翻压、粉碎全量翻压、粉碎半量覆盖和粉碎全量覆盖处理分别需要247、326、212、227、277和299 d才能完全腐解,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实行带膜还田前景广阔,而且翻压优于覆盖,粉碎优于整株,半量优于全量。  相似文献   
68.
为了探讨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后续环境安全问题,对污泥堆置场进行了原位固化处理试验。经过试验和监测分析表明:使用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进行原位处理,处理后经过一个星期污泥强度达到100 kPa以上,含水率小于50%,重金属的浸出量达到GB 897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如将原位处理后的场地作为一个污泥单独填埋场封场或污染场地修复的角度进行评估,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能够满足相关技术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69.
70.
多氯联苯中氯代二苯并二e yin和氯代二苯并呋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