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6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8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6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40篇 |
综合类 | 198篇 |
基础理论 | 44篇 |
污染及防治 | 47篇 |
评价与监测 | 12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溶解性有机物(DOM)结构、组分复杂,传统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深度处理工艺等对DOM去除有限,在消毒过程中可能生成消毒副产物.DOM的结构、组分影响其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为了深入了解DOM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形态变化,需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对其变化进行表征.本文围绕DOM在不同饮用水处理工艺中的分子量、馏分、芳香性及荧光组分等性质的变化,综述了当前饮用水研究较为广泛的预处理分级(物理分级-超滤膜过滤、化学分级-树脂吸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等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对不同表征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为准确评估水处理过程中DOM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
春季枯水期黑河水体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7年4月黑河干流17个采样点的11个水物理化学指标数据,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探讨春季枯水期黑河水体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水体理化性质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较好,但中游ρ(TN)介于2. 25~2. 65 mg·L~(-1)之间,超出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由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得出水质采样点可以被划分为3组:组1为黑河的上游上段,组2为上游下段,组3为中游段,影响分类结果的指标为水温、TN浓度、TP浓度和COD。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空间上引起水质变化的主导因子不同:组1主要体现为pH值、TP浓度、NH_4~+-N浓度和COD;其余指标如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浓度、盐度、TN浓度、DO浓度和NO_2~--N浓度则体现在组3中。综合主成分得分情况表明空间上河流水质在组2最优,组1次之,组3最差,说明春季枯水期黑河梯级水电开发对污染物的截留效应和阻隔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库区下游水质;而中游水质变差则与农业径流、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产维生素C废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生产维生素C低浓度有机废水。采用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比单纯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本文探讨了酸化反应的废水停留时间、温度及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和酸化手段,对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贡献。当酸化柱的平均COD_(Cr)容积负荷为7.16kg/m~3d,好氧柱的平均COD_(Cr)容积负荷为1.78kg/m~3d时,COD_(Cr)平均总去除率达88.64%,BOD_5平均总去除率达92.65%;在进水的COD_(Cr)浓度达1000mg/l时,出水的COD_(Cr)、BOD_5及SS的含量仍可达标。 相似文献
24.
25.
建立了基于技术方案设计和运行管理状况综合分析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对其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评价体系分为4层,包括1个目标、2个1级指标、9个2级指标和45个3级指标。与现有评价体系相比,在下述两方面有所创新:综合考虑了技术方案设计和运行管理状况两方面对建筑物绿色性能的体现;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完成指标评分的合成,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6.
以苯胺为目标污染物,通过苯胺的降解实验从3类6种过氧化氢催化剂中筛选出催化效果较好的杂多酸催化剂磷钼酸(PMA)。利用氧化还原电位测定法、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化学发光法以及拉曼光谱法分析了H2O2/PMA催化体系的催化机制,初步推测PMA催化H2O2生成高活性的[Mo(OO)2]*和[Mo(OOH)2]*中间体。同时,考察了PMA用量、pH以及苯胺与活性氧的摩尔比对苯胺降解效果的影响,获得了H2O2/PMA体系最佳反应条件。当H2O2和PMA质量分数分别为1%和0.365‰、溶液pH为4,在1 min内对4 mg·mL−1苯胺的降解率可达98%以上。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和离子色谱(IC)等仪器分析方法检测确定苯胺的降解产物,推测其在H2O2/PMA催化体系的降解途径主要以N、C原子的氧化和聚合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27.
28.
本文介绍了石油化工装置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对系统规模确定、水泵设置、联锁要求、消防管网及辅助设施的设置、消防系统的管理进行了阐述,强调了设计中易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