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86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采用有限元方法针对基于超声导波的风电螺栓在役检测技术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螺栓检测的技术研究难点、热点、超声导波检测以及相控阵延时聚焦的理论基础,然后使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以及MATLAB仿真程序对超声导波螺栓检测技术进行建模,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超声导波检测风电螺栓技术的实现过程与方法。在仿真过程中,笔者通过改变缺陷深度,研究其对于超声导波检测信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缺陷在较浅深度时,检测结果误差较小,缺陷信号之后会形成明显的二次波、三次波信号。(2)缺陷位于中部位置时,缺陷测量结果误差增大,位于缺陷之前的台阶反射信号波幅降低,二次、三次波不明显。且缺陷波附近可看到有较明显的多个小波峰信号。(3)由于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干涉叠加次数增加,波的模式越来越复杂。所以随着缺陷距离探头越远,检测结果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122.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空间—要素"的理论框架,综合运用ESDA空间统计、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1994~2017年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经济发展阶段判读,运用全局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和驱动机理。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差异从强集聚向弱集聚转变,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转型"4个经济发展阶段,并呈现自我建设发展、区域大开发、趋同竞争、产业转型的阶段特征,区域经济呈现"均衡—不均衡—逐步均衡"态势。(2)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热点区,成渝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为核心和次核心冷点区。经济发展经历集聚效应和涓滴效应交替,区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后减小而趋于均衡,符合"不平衡增长理论"规律。(3)地理加权结果表明,人口集聚、产业结构、外商投资、政府调控、交通发展、科技教育、金融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时空演化的正向内在动力,发展成本和地形条件是制约因素。产业结构是核心驱动力,科技教育是重要推动力,地形条件是发展基础。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要考虑不同行政区和不同驱动要素的异质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3.
为了研究纳米铁炭(NZVI/AC)体系去除硝酸盐的反应途径及其动力学,通过NZVI/AC、纳米铁(NZVI)、活性炭(AC)对硝酸盐的还原或吸附过程探讨微电解作用,反应前后NZVI/AC变化、氮种类变化、pH变化,以及NO_3~-和Fe~(2+)的相互作用探讨其还原途径,对比不同条件(NZVI/AC投加量、硝酸盐浓度、溶液初始pH、离子强度)的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NZVI/AC在去除硝酸盐的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且最终产物主要是NH_4~+,无论是在NZVI/AC不足或过量的情况下,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对于NO_3~-的去除和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对于NH_4~+的生成都能提供很好的拟合结果。  相似文献   
124.
以二氰二胺和柠檬酸铋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原位N掺杂(BiO)2CO3纳米片自组装分等级微球结构。采用XRD、SEM、XPS、FT-IR、UV-Vis DRS和PL等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二氰二胺加入量会对(BiO)2CO3的形貌结构、禁带宽度以及电子-空穴复合率产生显著影响。二氰二胺在水热过程水解柠檬酸铋,同时N原子原位掺杂进入(BiO)2CO3晶格。N掺杂使(BiO)2CO3的光响应范围大幅拓展至可见光,通过价带XPS获得了掺杂N元素减小(BiO)2CO3禁带宽度的证据。在可见光照射下,原位N掺杂(BiO)2CO3分等级微球结构表现出对液相罗丹明B和气相NO优异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活性,高于N掺杂TiO2和C掺杂TiO2。研究结果对拓展N掺杂作用向非TiO2体系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5.
运用AHP 熵权法、马尔科夫链和ESDA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31个空间单元2000、2005和2010年3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中各省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差距在2000~2005与2005~2010年两时期中均不断扩大,尤以前一时期更甚,数据说明高水平的省份发展速度快于低水平省份,高水平省份才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动力。省区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虽然整体上均在不断发展,但是区域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2)发展水平指数处于高水平、较高水平省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水平省区向中西部除陕西以外的省区集聚的趋势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大,空间相关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3)基础、经济、政策等传统因子在初期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随着产业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及政策环境的完善,传统因素的影响逐渐扁平化,而集聚、人力资本等新兴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不断加强,区位因素的作用一直很明显,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6.
李尧  张莉  单欣 《安防科技》2008,(2):50-53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一套完整的火灾自动报警及其联动系统的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设计要求,并且把这些要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作为智能建筑中的一个子系统,本文介绍了该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对未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7.
磁铁矿纳米颗粒(magnetite nanoparticles, MNPs)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吸附剂,广泛应用于废水中Pb~(2+)的处理。目前,有不少关于MNPs毒性的研究,但对MNPs处理Pb~(2+)形成的复合物的毒性却鲜有报道,其复合毒性亟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大鼠肾细胞(NRK)作为细胞模型,系统研究不同Pb含量的MNPs-Pb复合物,以及相应浓度的MNPs和Pb~(2+),对大鼠肾细胞活性、细胞形态和密度的影响,考察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以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评估MNPs-Pb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浓度和暴露时间(12 h)条件下,Pb~(2+)能够显著抑制细胞活性,改变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凋亡,对细胞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并且呈现剂量相关性;利用MNPs吸附水环境中Pb~(2+)形成的复合物MNPs-Pb对大鼠肾细胞没有显著的毒性作用(P<0.05),MNPs对Pb~(2+)的吸附可能是Pb~(2+)的细胞毒性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8.
129.
论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城镇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研究我国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认识,帮助政府部门从更高的层次制定小城镇经济发展战略.本文界定了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探讨了培育和提升小城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软件环境、创新能力及产业集群等方面对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进行分析;针对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提出了优化小城镇发展环境,完善小城镇创新体系,增强小城镇产业集群的发展等建议;得出了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关键是要增强其竞争力,而要保持小城镇经济持续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小城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的结论,为促进我国小城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0.
江西省寻乌县位于赣南赣州市东南部,闽、赣、粤三省交界处,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达的水系河网,被全国两栖动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列为观测样区.根据地形、地貌和生境,选择河流、池塘、人工水渠设置12条调查样线,于2018年4月底、6月中旬和7月底进行观测.此次调查发现两栖动物755只,隶属于1目5科10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