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20篇
安全科学   379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138篇
综合类   943篇
基础理论   173篇
污染及防治   130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60篇
灾害及防治   6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浅谈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型水利工程一般指为当地提供防洪除涝、供排水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涉及地域范围较广,对生态影响往往具有宏观影响、区域性影响等特性,其生态环境影响与民生息息相关。本文以黑龙江省最大的湿地——扎龙湿地附近的“三江平原近期防洪治涝工程”和“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两个国家“十一五”重点大型水利工程为例,简要论述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常见的难点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82.
运用HAZOP对改性铵油炸药生产线的工艺过程和环节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将改性铵油炸药生产线划分为破碎干燥改性、油相熔化、木粉干燥、混凉药、悬挂输送和筛凉药、包装6个工艺单元并对工艺单元内涉及的工艺参数进行偏差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辨识分析结果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提出安全管理对策。结果表明,改性铵油炸药生产线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为火灾爆炸,事故致因为工艺过程温度压力失控和设备的清洁保养不够。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改性铵油炸药生产线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883.
为提高煤层小断层附近瓦斯突出防治的针对性,以古汉山矿地质条件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与工作面开采方向0°夹角、45°夹角、90°夹角小断层附近采动应力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当工作面沿地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开采时,小断层附近构造应力逐渐得到释放,与工作面0°夹角断层和与工作面45°夹角断层附近的采动应力场分布均匀,工作面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小,而与工作面90°夹角断层因断层应力阻隔效应,工作面的采动应力分布呈现差异,瓦斯突出危险部位沿断层走向分布;当沿工作面垂直最大主应力方向开采时,断层附近的构造应力叠加与断层应力阻隔效应一起导致采动应力逐渐增大,工作面采动应力分布呈现显著差异,在小断层附近存在瓦斯突出危险部位。煤矿现场瓦斯突出防治应在加强小断层探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应力场方向、开采条件、断层走向,对断层附近瓦斯突出危险部位做出预测,从而提高小断层附近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884.
氮沉降与生物炭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实验,探讨氮沉降与生物炭(BC)施用对杉木幼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可溶性有机质(DOM)光谱学特征的短期影响.氮沉降处理为0(对照)、40(低氮)和80kgN/(hm2·a)(高氮),在不同氮沉降下BC施用水平分别为0(对照)、12(低量BC)和36t/hm2(高量BC).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处理,单独低氮与单独高氮处理3个月后土壤pH值分别下降了0.06和0.09(P<0.05),但单独施用BC和氮沉降背景下施用BC处理的土壤pH值均呈上升趋势,增加了0.32~0.94(P<0.05).与对照处理相比,单独低氮处理的土壤DOC含量显著降低,单独高氮处理的则显著升高且DOM结构趋于简单;单独施用BC和氮沉降背景下施用BC处理中,低量BC处理的土壤DOC含量无明显变化,但高量BC处理的显著提高了30.1%~95.6%,并且DOM结构趋于复杂.冗余分析发现,土壤pH值是导致不同处理DOM存在差异的关键因素.因此,氮沉降背景下施用高量BC短期内可以减缓土壤酸化,提高土壤DOC含量并使DOM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885.
在实验室模拟培养条件下,研究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在厌氧体系中对V(V)的耐性试验,探讨在不同的V(V)浓度、接菌量、pH值和不同蒽醌-2,6-二磺酸(AQDS)浓度下对V(V)还原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V(V)浓度低于10mg/L时对S.oneidensis MR-1和S.putrefaciens的生长影响较小,V(V)浓度超过20mg/L则会抑制其生长和V(V)的还原;随着接菌量的增加,2种微生物对V(V)的还原能力逐渐增强;2种微生物最适生长pH值均为7.0左右,弱碱性环境下2种微生物对V(V)的还原率高于弱酸性环境;添加1mmol/L AQDS会加快2种微生物对V(V)的还原.菌株培养3d后通过SEM分析,S.oneidensis MR-1和S.putrefaciens进行V(V)还原的同时也伴有少量的吸附作用.利用XPS能谱分析表明S.oneidensis MR-1和S.putrefaciens将V(V)还原为V(IV).  相似文献   
886.
为了掌握关中地区的污染过程特征,并为关中地区预警预报提供理论支撑,利用2014—2017年关中地区五市(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铜川市)ρ(PM2.5)数据,对该地区PM2.5污染过程的峰值质量浓度、持续时间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用EMD(经验模态分解法)分解海平面气压观测数据,对PM2.5污染过程的统计结果进行解释.结果表明:①关中地区ρ(PM2.5)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有显著的区域相关和时间同步特征.各城市的ρ(PM2.5)日均值较接近,相差范围为2~15 μg/m3.②污染过程持续时间的统计表明,冬季污染过程持续时间(11~15 d)相对较长,夏季污染过程持续时间(7~9 d)相对较短;PM2.5污染过程的峰值质量浓度分析表明,各城市中度及以上等级的污染频次差异较大,最大值出现在咸阳市,为16次,最小值出现在铜川市,为9次.③利用EMD算法对气压数据进行分解后发现,第4模态(IMF4)的震荡频率变化是关中地区各城市不同季节污染过程持续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单站气压的EMD模态分解可以较好地解释关中地区的污染物浓度特征.   相似文献   
887.
888.
889.
在实验室纯培养条件下,探讨厌氧体系中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Cr(Ⅵ)的还原能力,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oneidensis MR-1介导下不同浓度Cr(Ⅵ)的生物转化与微生物对铬的耐受特性密切相关,低浓度Cr(Ⅵ)对其生长影响不大,高浓度时细菌生长则受到抑制,进而抑制Cr(Ⅵ)的还原率;菌株对Cr(Ⅵ)的还原作用随着接种菌悬液量的增加而增强;菌株最适生长p H值为中性,弱碱性环境比酸性环境更有利于菌株对Cr(Ⅵ)的还原;增加Fe(III)的量会加快Cr(Ⅵ)完全还原的速率.通过SEM-EDS和XPS分析,在对Cr(Ⅵ)进行处理5d后,菌体表面有Cr(Ⅵ)和Cr(III)两种形态存在,证实S.oneidensis MR-1在对Cr(Ⅵ)进行还原的同时也伴有少量的吸附作用.微生物还原为环境中Cr(Ⅵ)的去除以及解毒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0.
在实验室纯培养条件下,探讨厌氧体系中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Cr(VI)的还原能力,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oneidensis MR-1介导下不同浓度Cr(VI)的生物转化与微生物对铬的耐受特性密切相关,低浓度Cr(VI)对其生长影响不大,高浓度时细菌生长则受到抑制,进而抑制Cr(VI)的还原率;菌株对Cr(VI)的还原作用随着接种菌悬液量的增加而增强;菌株最适生长pH值为中性,弱碱性环境比酸性环境更有利于菌株对Cr(VI)的还原;增加Fe(Ⅲ)的量会加快Cr(VI)完全还原的速率.通过SEM-EDS和XPS分析,在对Cr(VI)进行处理5d后,菌体表面有Cr(VI)和Cr(Ⅲ)两种形态存在,证实S.oneidensis MR-1在对Cr(VI)进行还原的同时也伴有少量的吸附作用.微生物还原为环境中Cr(VI)的去除以及解毒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