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7篇 |
综合类 | 27篇 |
基础理论 | 4篇 |
污染及防治 | 6篇 |
评价与监测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铜冶炼渣中砷、铅的经济有效去除是其无害化的关键,而去除效果受限于铁橄榄石结构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NaOH/Na2CO3碱共解聚耦合酸浸去除铜冶炼渣中砷、铅的环境友好策略,系统优化了影响碱共解聚过程及酸浸过程金属浸出效果的工艺参数,评估了处理后残渣的环境风险,同时通过多项表征手段研究了NaOH/Na2CO3对铜冶炼渣的共解聚机制.结果表明,在碱共解聚最佳条件下,砷浸出率为62.66%,铅几乎没有浸出;在酸浸过程中33.57%的砷和96.55%的铅被进一步浸出;最终,砷、铅的总浸出率分别达到96.23%和96.55%.处理后铜冶炼渣中砷和铅的含量分别从1002.5 mg·kg-1和5343.1 mg·kg-1大幅降低到112.1 mg·kg-1和170.2 mg·kg-1,同时,处理后残渣的浸出毒性低于标准限值.XRD、SEM-EDS mapping、FTIR表征结果表明,铜冶炼渣的铁橄榄石相被分解,并暴露出... 相似文献
22.
大气压力对放电起始电压的影响,可用校正系数Kp表示。根据U_0=U_1/Kp,可以把非标准气压下测定的放电起始电压U_1值校正到标准气压下的数值U_0,或者把所要求的放电起始电压u_0值换算为非标准气压下所应获得的值U_1。本文根据试验提出的气压校正系数Kp可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电机。 相似文献
23.
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厌氧工艺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介绍了厌氧反应器的第1代、第2代和第3代反应器的发展内容和过程. 相似文献
24.
25.
26.
从天然矿山酸性废水中富集制备了3种嗜酸性细菌混培物,开展了污泥生物沥浸实验,研究了沥浸去除污泥重金属(Cu、Zn、Cd)同时改善脱水性能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嗜酸性细菌混培物均可有效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P<0.01).沥浸12d后,改进型Starkey培养基富集的嗜酸性细菌混培物对Cu和C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2.0%和82.9%,9K培养基富集的嗜酸性细菌混培物进行生物沥浸处理对Zn的去除率可达到87.5%.同时,生物沥浸还可以显著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P<0.01).经过12d沥浸,污泥的离心脱水率可由73.1%上升到90.0%.显微观察和能谱分析结果显示,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是因为生物沥浸能使污泥结构由絮体状变成明显的颗粒状,并可形成以铁、氧和硫为主要元素组成的次生矿物规则晶体. 相似文献
27.
以高岭土为负载材料分别用吸附和包埋2种方法固定GY2B优化其降解苯酚的性能。结果显示,采用吸附固定法,高岭土投加浓度为20 g/L时效果最佳,苯酚降解效率相比游离GY2B提升约10%,降解时间由12 h缩短至6 h。包埋法当固定化小球组分投加为高岭土1%(m/v)、聚乙烯醇10%(m/v)、海藻酸钠0.3%(m/v)、GY2B菌悬液10%(v/v)时降解效果最佳,相比游离菌降解效率提升约14%,降解时间缩短至6 h。2种固定方式与游离菌相比均可提升苯酚的降解效果,其中包埋法效果更优,具有更大的适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8.
原油油罐挥发气(天然气)挥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本文提出将可编程控制器、变频调速器及二次仪表用天然气压缩机控制、构成全自动化成套装置,为油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挥发气回收工艺手段。 相似文献
29.
分析了CYJ5-1.8-18HPF五型抽油机曲柄防护栏存在的安全隐患:抽油机的曲柄防护栏防护长度短缺;抽油机的人梯离曲柄太近;抽油机的防护栏与操作台合二为一,不符合结构设计原理;抽油机的防护栏防护面太窄,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对策. 相似文献
30.
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提出,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把"美丽中国"从单纯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历史背景与时代背景的双重召唤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在中央及各地方迅速启动,随着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由上而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幕拉开,各地方改革试点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现在进行时,其困难重重,亦任重道远,是一场需要大力投入的攻坚战,更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打好生态文明之战,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关键在于建立好制度框架、落实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生态补偿、空间管控、监测预警、绩效考核等一系列转化路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探索,亦是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之后更为宽广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诉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