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8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3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
毛竹混交林主要种群多维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生态位空间分割法,分别考虑资源利用率与否测定毛竹混交林多维资源空间中主要种群多维生态位宽度及多维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考虑资源利用率与否对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定有较大的影响,毛竹混交林中主要种群的多维生态位宽度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竞争力密切相关,同一生境中物种的多维生态位重叠可通过生态位分化而减少竞争,研究毛竹混交林主要种群多维生态位特征对毛竹混交林营造具有指导作用.表8参24.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不同经营模式树冠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杉木纯林、杉木拟赤杨混交林、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的不同树种冠幅的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和比较 .结果表明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中杉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中杉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纯林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中观光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中拟赤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说明杉木混交林种间竞争小 ,而杉木种内竞争激烈 ,同时杉木同观光木之间的种间竞争小于杉木同拟赤杨之间的种间竞争 .图 4表 2参 16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碳收获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从收获预估的角度确定森林碳收获大小与林分之间的关系,定义了碳收获和碳收获表的概念.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设计设置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典型标准地,调查测定获取典型样地杉木人工林样木各器官碳含量及碳贮量基本数据,基于相对生长方程以单株胸径、树高、材积为自变量建立杉木人工林单木碳收获量模型,以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密度指数和蓄积量为自变量建立杉木人工林林分碳收获量模型并编制其可变密度碳收获量表.经检验,所建立杉木人工林单木各器官碳收获量模型和林分碳收获量模型预估精度均达95%以上,且模型充分考虑了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对碳收获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在森林碳汇估测中具有应用价值.将所建立杉木人工林碳收获量模型应用于杉木人工林单木碳收获量及林分碳收获量预估,实例计算表明其预估精度较高,单木碳收获模型的相对误差仅为4.70 %,说明所建立杉木人工林碳收获量模型可应用于福建省杉木人工林单木和林分碳储量估计,从而丰富了森林资源动态预测内容,并可为森林资源监测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依据改进Hegyi单木竞争模型计算林窗和林下不同龄级格氏栲幼苗的竞争强度,采用指数平滑模型对幼苗竞争强度数据进行优化,对优化后数据应用单一斜率变点法确定格氏栲幼苗最佳竞争范围.结果表明:1)在格氏栲天然林中,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幼苗平均竞争强度随着竞争距离增大而逐步降低,初期下降较快,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明显变缓,存在变化幅度的转折点,即为幼苗的竞争范围.2)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幼苗竞争强度的三次指数平滑值在最佳平滑系数α为0.8和0.7时其均方误差值分别为0.401 5和0.385 1,单一斜率变点分析得出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幼苗最佳竞争范围分别是距对象木1.70 m和1.90 m.研究结果可为格氏栲幼苗竞争格局研究中确定幼苗竞争范围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Shannon等人提出的Shannon熵理论,研究武夷山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较全国水平低,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在研究年限内呈单调递增趋势,土地利用系统向无序方向发展; 林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高低是影响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整体上看,武夷山市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重呈递减趋势,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面积的比例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6.
"t"检验法则在闽北抗寒速生邓恩桉优株筛选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材林优株筛选通常应用"11株标准木与5株优势木法",但在选择上,优良单株的选择标准确定存在主观性,所筛选的优良单株需反复试验,才能得到目的优良遗传性状,所需时间长.本文利用大样本调查方法,通过对引种地1~4 a生实生苗造林的邓恩桉不同林分优良单株进行预选.在不同年龄林分中,以预选的优势木为中心,依据早期林分各生长性状呈正态分布规律,利用正态分布的"t"检验法确定优株筛选的选择标准,应用所确定的选择标准筛选抗寒速生优株.从1-4 a生林分中分别筛选得优株6、5、2、2株.与优株所在林分平均值比较,1~4 a生树高分别增长90.5%、39.0%、45.2%、61.5%以上.2~4 a生胸径分别增长37.9%、81.2%、73.3%以上,2~4a生材积分别增长134%、378%、339%以上.该方法是基因重组的突变理论与数理统计的异常数据剔除法的综合,能一次性检验获得突变优良遗传性状,克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主观性,大大缩短了选择时间,提高了优良性状的利用率.该方法系本文首次提出并称作"t"检验选择法,在用材林优株筛选应用上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表4参14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培方式研究不同浓度化感物质槲皮黄素-3-α-阿拉伯糖苷(Q3A)胁迫对感染(EI)和未感染(EF)内生真菌的木麻黄幼苗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Q3A胁迫下,感染内生真菌能够有限缓解化感物质的胁迫,在中轻度胁迫(50、25、12.5 mg/L)下有明显的效果,表现在与木麻黄EF相比,木麻黄EI根系生物量、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显著增加;根系活力显著提升,根系渗透调节物质除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外,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根系抗氧化系统除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还原型抗坏血酸(As 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能显著增强;过氧化氢(H_2O_2)、羟自由基(OH·)含量、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也显著降低;内生真菌缓解化感物质胁迫的有效浓度与木麻黄根系能够耐受的化感物质胁迫浓度存在一定相似性.上述研究表明内生真菌能在一定条件下缓解不同浓度化感物质槲皮黄素-3-α-阿拉伯糖苷胁迫对木麻黄幼苗根系生长的抑制和氧化损伤,提升木麻黄根系的抗逆性,在木麻黄根系适应化感胁迫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模拟氮、硫复合沉降对杉木幼龄林土壤交换性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研究了杉木人工幼龄林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与氮、硫沉降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模型.根据福建氮、硫沉降量及临界水平和森林容纳量确定模拟沉降量,氮沉降量分别为0 kg/(hm2·a)、20 kg/(hm2·a)、70 kg/(hm2·a)、120 kg/(hm2·a)、140 k/(hm2·a),硫沉降量分别0 kg/(hm2·a)、6 kg/(hm2·a)、22 kg/(hm2·a)、38 kg/(hm2·a)、44 kg/(hm2·a).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没有显著差异.在试验初期,氮、硫沉降对土壤交换性铝的影响不显著,处理6个月后,氮、硫沉降显著活化土壤交换性铝(p<0.05).对杉木林土壤交换性铝的增效作用中,氮沉降占有较大的贡献率;氮、硫沉降无明显交互作用.0~20 cm土层受氮、硫沉降影响最明显,中硫沉降处理和高硫沉降处理的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分别比无硫处理高2.68%和3.53%,中氮沉降处理和高氮沉降处理分别比无氮处理高6.56%和8.22%.氮、硫沉降量大于120 kg/(hm2·a)和38 kg/(hm2·a)后,氮、硫沉降对铝含量作用由促进转为抑制.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森林土壤呼吸异质性的影响因素,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甜槠(Castanopsis eyrei)、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tenuifoli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00碳通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子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值,...  相似文献   
20.
杉木种子涩籽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运用“Krige”空间内插技术,对福建省杉木种子涩籽率地理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rige”内插技术拟合优度达99.9%.能真实反映杉木种子涩籽率的地理流行趋势,清晰地区划出以建瓯、建阳为中心的低涩籽率区域和永太泰、闽侯为中心的高涩籽率区域,为福建省杉木种子园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