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1.
研究粉尘作业工人粉尘接触剂量与反应关系,预测电厂尘肺发展趋势,评价防尘措施,必然会遇到如何准确地监测和估算接尘剂量的问题。目前测定的粉尘浓度只是瞬间环境浓度,不易反映工人实际接触剂量,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试用一些监测方法,估算工人肺内石英负荷量。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石墨电极的安全性能,采用浸渍法讨论不同活性组分负载的石墨样品在750 ℃环境下的抗氧化性能及影响机制。通过一系列单一活性组分筛选实验和复合活性组分筛选实验讨论活性组分对单位面积质量损失的影响,验证组分优选的可靠性;通过浓度变量实验,得到复合组分浸渍液的优化配比。根据石墨的微观结构和元素组分变化,提出活性组分抗氧化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组分与石墨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的络合物层能够有效延长石墨电极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一溴三氟丙烯(简称BTP)与氮气(N2)所形成的复合灭火介质的复合比以及不同复合比下的临界灭火条件,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基于多组分分压原理,探讨了BTP-N2预混技术的可行性;其次,基于燃烧学和气体运动学理论,提出了BTP与N2复合灭火介质的灭火临界条件预测理论模型;再次,依据卤代烷灭火介质的特点和灭火机理,构建了临界灭火试验平台,对不同BTP和N2复合比下的复合气体灭火介质进行灭火临界条件研究;最后,通过实验结果修正和完善预测理论模型。结论:BTP-N2复合灭火介质的灭火临界条件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性较好,因此该预测模型能很好地对复合卤烃灭火介质的临界灭火条件进行估算,为研究卤烃气体与惰性气体复合灭火介质的灭火机理及研发高效清洁灭火介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一溴三氟丙烯(简称BTP)与氮气(N2)复合灭火介质的灭火性能,首先,基于多组分分压原理论述了预混技术的可行性和喷头初始压力对同复合灭火介质灭火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协同作用理论模型研究了一溴三氟丙烯与氮气复合灭火介质的协同作用.其次,通过临界灭火试验平台研究了不同比例BTP-N2复合灭火介质的灭火临界条件;通过喷头释放压力对复合灭火介质影响试验平台分析喷头压力对同比例复合灭火介质灭火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BTP-N2复合灭火介质的灭火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同比例下的BTP-N2复合灭火介质,喷头压力与释放量及灭火时间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工业电缆隧道的高效灭火,设计一套合理的水雾喷头布置方案,并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DS对隧道从发生火灾到水喷头动作达到灭火效果的全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验证.  相似文献   
16.
海水中COD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碱性高锰酸钾法和微波密封消解法对不同C l-浓度的海水样品进行测定,反映不同C l-浓度对海水COD测定有显著影响。结果显示,海水COD测定用微波密封消解法优于高锰酸钾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对于乡镇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镇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在现场调研和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频率统计法初步遴选关键指标,确定43项针对镇域生态环境的预选指标;然后采用理论与实际分析法、特尔菲专家咨询法、粗糙集的属性约简方法对预选指标进行层层筛选,最后提出一套系统的镇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以及风险影响因子,共27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钻井现场的员工心理健康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石油拥有众多的海外钻井项目,广大中国石油工人长时间背井离乡的在野外工作,心理压力比较大。虽然各大项目基本上能正常倒班休假,但是即使正常很多人也得在荒凉的野外连续工作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休假。如何有效的开展员工心理健康指导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新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以帮助员工解决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心理健康意识,减少或消除企业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