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11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16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积累与供应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各级团聚体不同形态氮库分配特征以及团聚体氮库与土壤氮素矿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样地土壤团聚体全氮、轻组氮、碱解氮、矿质氮含量基本上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升高,峰值出现在0.25 mm粒径.除矿质氮外,各种氮形态在不同样地之间,总体上表现为弃耕地草地灌丛地灌乔林地乔木林地、人工金银花地人工林地.2各粒径团聚体有机氮库容量受团聚体粒径质量分数控制,其中5~10mm、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氮库容量较大,土壤氮主要贮存于大团聚体中,大团聚体对土壤碳、氮的贮存有重要意义.3团聚体全氮贮量中,0.25~1 mm、5~10 mm、2~5 mm粒径对土壤净氮矿化量贡献大,其它粒径贡献较小.随植被恢复进程,土壤中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逐渐提高,大团聚体氮贮量相应提高,在增强土壤供氮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有机氮的贮存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2.
溢油污染处置技术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规模的海洋溢油常常导致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灾难,溢油事故应急是世界应急技术领域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文章通过引用典型事故案例和国内事故概况说明了溢油事故的巨大风险及其危害,分析油品入水、扩散、漂移以及着陆四个不同事故演化阶段的污染特征,系统梳理溢油事故应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置方法,并通过对比各类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总结当前溢油应急处置技术、应急能力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溢油应急处置能力应该在提高应急装备能力、开发新技术产品、建立全球联动机制等方面加强努力。  相似文献   
143.
(2011年6月3日)各位领导、同志们:现将全区今年以来安全生产情况和二三季度的打算通报如下:一、关于今年以来全区安全生产的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共同努力下,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良好开局,主要表现在:(一)没有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  相似文献   
144.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SPAMS)于2011年11月11~18日在上海测量了气溶胶高污染过程中200 nm~2.0μm气溶胶的粒径谱及其化学组成.对气溶胶粒子的分类结果发现,灰霾天期间大气中主要存在OCEC、METAL、EC、SECONDARY和K-Na等5种气溶胶粒子,其粒子数分别占总数的27.4%、3.4%、7.3%、45.6%和5.4%,二次污染显著.观测得到的5类气溶胶颗粒中都包含18NH4+、80SO3-、96SO4-、97HSO4-、46NO2-、62NO3-、125H(NO3)2-等二次组分,说明灰霾天期间这些颗粒都经历了不同的二次过程或与二次组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混合,且随着灰霾的生成和发展,气溶胶不断老化,二次气溶胶粒子的信号迅速增强.OCEC粒子中97HSO4-的信号较强,说明SO2可能在气溶胶表面发生多相反应,同时因有机物的存在对气态硫酸参与气溶胶成核和增长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严重污染的条件下,气态硫酸和有机蒸气相互作用可能加速了硫酸-有机颗粒物的形成.从气溶胶类型的谱分布可以发现,新鲜的EC气溶胶粒子排入大气后,其表面会不断附着18NH+4、80SO3-、96SO4-、97HSO4-、46NO2-、62NO3-、125H(NO3)2-等二次组分,EC颗粒在老化的过程中其类型逐步由EC气溶胶演变成二次气溶胶粒子.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除了形成降水对气溶胶形成冲刷作用,使得二次气溶胶粒子和OCEC气溶胶粒子数明显降低以外,也将有机胺带入内陆,在清洁天气溶胶粒子中形成Amine粒子.  相似文献   
145.
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室内甲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并通过干燥器法分析不同条件下制备的TiO2对甲醛的吸附效率.利用日光照射法对TiO2进行光催化实验,比较光照对不同条件下制备出的TiO2吸附效率的影响.对吸附甲醛后的TiO2做脱附实验并分析TiO2吸附甲醛的机理.结果表明,750 ℃制备的TiO2吸附效率最高,TiO2对甲醛的吸附效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脱附实验证明TiO2对甲醛的吸附是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46.
也许你为了追逐太阳采撷星月胸怀才美丽了五彩的道路也许你曾经穿越苦恼走入了欢笑心灵才不断领悟人情的味道也许你本身就是生活感情自理念中走出一次次平凡的挥手便演绎出一回回祝福你是一种音乐的沉醉撤动门铃的声音成温暖的小夜曲融化成其中的音符也许你……——写给我心中的交通警@张夙起!北京  相似文献   
147.
火力发电厂露天贮煤场的煤尘飞扬与氧化自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8.
本研究运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使用元素碳(EC)作为示踪物,得到一次排放的质量吸光效率(MAEp),结合黑碳仪(AE33)和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获得实测的质量吸光效率MAEt,进而通过MAEt/MAEp的比值得出吸光增强系数(Eabs).采样站点位于广州市城区暨南大学大气超级监测站,采样时间涵盖了干季(2019年1月26日~3月31日)和湿季(2018年5月1日~7月31日).对广州市城区的黑碳气溶胶及其光学特征进行分析,EC在干季的平均浓度(1.93±1.38)μgC/m3高于湿季(1.46±0.75)μgC/m3,而Eabs520在干季的均值(1.26±0.34)低于湿季(1.63±0.55).Eabs520在干湿季的日变化差异明显,但有机碳(OC)、EC、OC/EC、波长指数(AAE470-660)均为干季高于湿季.分析发现气溶胶负载补偿参数k值与Eabs520在湿季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而在干季相关性较差,可能与生物质燃烧的影响有关;探讨了O3、NO2和SOC/OC对Eabs520的影响,在干季O3Eabs520的相关性较差(R2=0.21),在湿季较好(R2=0.46),SOC/OC却展现出了相反的关系,而NO2在干季和湿季与Eabs520的相关性都较差(R2=0.01),并发现温度对Eabs520存在一定的影响.通过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发现,长距离传输气团的的黑碳Eabs520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9.
为了解含钾细水雾在综合管廊燃气泄漏场景下的抑爆能力,采用自制的爆炸试验系统,开展含添加剂细水雾位于甲烷-空气爆炸区域外的抑爆试验,分析纯水及草酸钾、碳酸钾、氯化钾3种含钾化合物细水雾对9.5%甲烷-空气爆炸超压与过火范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纯水细水雾的临界抑爆雾化质量浓度区间为320~480 g/m3;含草酸钾条件下超压下降率随质量分数增加呈现正态累积分布函数(NormalCDF)变化,最佳抑爆质量分数为10%;当雾化质量浓度为480 g/m3、雾滴D32为61.7μm、化合物质量分数为10%时,对应抑爆能力均大于纯水细水雾条件,其中,含草酸钾抑爆能力最强,其次为碳酸钾与氯化钾,峰值超压下降率较纯水细水雾条件分别提高2.32、1.88与1.53倍,过火范围分别缩减46.7%、40%与13.3%。相较于碳酸钾与氯化钾条件,爆炸气体预混区域外含草酸钾细水雾能够吸收更多的爆炸热量、消耗更多的活性自由基。  相似文献   
150.
为探究煤矿掘进工作面的温度、湿度、噪声、照度、粉尘等环境因素对人因伤亡事故发生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的人因伤亡事故与各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针对人因伤亡事故的发生与各环境因素之间不具有确定的线性关系,而是具有灰色系统的特点,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不同类型人因伤亡事故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灰色关系模型,分析了掘进工作面不同类型的人因伤亡事故与各环境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在煤矿掘进工作面的温度、湿度、噪声、照度、粉尘5个环境因素中,温度是影响掘进工作面人因伤亡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光照,再次是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