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9篇
安全科学   137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391篇
基础理论   72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改良剂对根际土壤-水稻系统中镉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稻田镉(Cd)污染治理是我国目前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铁的氧化还原过程对Cd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运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铁循环调控入手,研发阻控稻米Cd累积的钝化技术及产品,势必能为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新的解决途径.本研究以自主研发的改良剂为对象,通过野外田间试验,研究改良剂对Cd从根际土壤向根表铁膜迁移及在水稻不同组织器官间转运的影响,探索铁循环影响Cd在根际土壤-水稻系统中运移的机制.结果表明,改良剂施用促进了根际土壤中铁硫化物的形成,其与Cd共沉淀显著减少了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根际土壤中乙酸铵浸提态Cd(NH4AcCd)的含量;成熟期排水烤田致使铁硫化物被氧化,其对Cd的释放显著增大了根际土壤中NH4Ac-Cd的含量;铁硫化物形成减弱了Fe(Ⅱ)从根际土壤向根表的迁移能力,铁膜中铁(DCB-Fe)的含量随之减小,铁膜对Cd的吸附能力减弱导致分蘖期和灌浆期铁膜中Cd(DCB-Cd)的含量显著减小;改良剂施用有效减弱了根系对Cd的转运能力,增大了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Cd在根系的分布比例,而减少了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Cd在茎叶、以及成熟期Cd在糙米中的分布比例.本研究成果将为后期改良剂的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解决稻田Cd污染治理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2.
肖致美  徐虹  李鹏  唐邈  陈魁  杨宁  郑乃源  杨文  邓小文 《环境科学》2019,40(10):4303-4309
2016年12月17~19日重污染期间,在天津市武清区高村开展车载系留气球颗粒物浓度垂直观测,并以观测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区域内PM_(2.5)传输通量.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期间,大气混合层较低,约200 m左右,PM_(2.5)浓度垂直分布特征与混合层高度密切相关,混合层以下,PM_(2.5)浓度较高,垂直变化特征不显著,形成明显的污染层,混合层以上,PM_(2.5)浓度迅速降低并维持在降低水平.观测期间,粒径小于1. 0μm颗粒物浓度较高,粒径大于2. 2μm颗粒物浓度较低,近地层粒径为0. 777μm颗粒物浓度最高.颗粒物浓度粒径谱分布与相对湿度和混合层高度相关,高湿度和低混合层下颗粒物浓度粒径谱分布较宽泛.观测期间,PM_(2.5)在西南方向上的传输通量最高,占总传输通量的63. 3%,其中46~156 m和156~296 m高度之间PM_(2.5)传输通量最高.近地面300 m内PM_(2.5)传输主要以西南方向传输为主,300 m以上传输方向较分散.  相似文献   
133.
为解决煤矿瓦斯有效抽采半径难以快速准确确定的问题,采用基于Adam算法优化DNN(深度神经网络)方法来预测瓦斯抽采半径。查阅文献共收集已得到验证的970组数据集,每组数据选取煤层瓦斯初始渗透率、钻孔直径、抽采时间、地应力、煤层初始瓦斯压力作为预测模型的5个特征量,有效抽采半径作为目标输出值。接着预测模型进行不断学习和训练,最终训练得到1个最优的瓦斯有效抽采半径预测模型。利用训练好的最优预测模型结合Python语言开发出计算有效抽采半径的软件,并使用该软件在四季春煤矿和鹤煤六矿进行有效抽采半径预测的工程实例研究,验证该软件预测抽采半径的实用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使用开发的软件,可快速且较准确地计算出矿井瓦斯有效抽采半径,可为暂不具备现场测试条件的矿井抽采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4.
Fenton法处理类长填龄渗滤液的氧化和絮凝作用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采用Fenton法对难降解的类长填龄渗滤液进行处理,考察其氧化和絮凝作用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 结果表明:以CODCr去除率最大为目标,试验在最优条件下,c(H2O2)/c(Fe2+)为7.0,Fe2+投加量(c(Fe2+))为60 mmol/L,pH为3.0,此时CODCr总去除率为60%;其中氧化作用去除率为44%,氧化和絮凝作用的效率比为2.7. c(H2O2)/c(Fe2+),c(Fe2+)和pH的变化对氧化和絮凝作用有明显影响,氧化作用对CODCr去除率随H2O2投加量增大而增大.絮凝作用对CODCr的去除率不仅受Fe2+投加量直接影响,随其增加而增大;还间接受氧化作用去除率影响,氧化作用去除率越大,剩余有机物大分子所占比例降低,絮凝作用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越低.   相似文献   
135.
为探究活性污泥法处理含铜废水的可行性,以活性污泥和模拟含铜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静态吸附和SBR系统动态去除试验,分别研究了Cu2+静态吸附效果、影响因素、吸附模型和吸附机理,以及Cu2+动态处理效果和系统变化。结果显示,活性污泥静态吸附Cu2+的适宜pH值为4~7,25℃下最大吸附量为41.13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对吸附过程拟合较好,吸附机理主要包括表面有机络合、离子交换和静电吸附;SBR活性污泥系统对不同质量浓度(3 mg/L、5 mg/L、10 mg/L)Cu2+的去除率分别为95%~98.7%、67.8%~76.2%、72.9%~82.4%,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系统中污泥浓度(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s, MLSS)和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 SVI)明显下降;在Cu2+长期作用下,活性污泥系统性能呈现先波动...  相似文献   
136.
为检阅我国青年环境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激励更多的青年投身于环保事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家环保局、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深圳环洋机电技术有限公司于6月3日在京联合举办了中国青年环境论坛首届学术年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均有代表参加,代表共240人。联合  相似文献   
137.
全国环境保护厅局长会议于2月上旬在京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部署1988年以防治烟尘污染为中心的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研究环保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在讲话中还对1987  相似文献   
138.
为了进一步加快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国务院已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如何根据这一决定精神,结合社会公益性科技事业的特点,搞好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是我国环保科技战线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依靠科技进步推  相似文献   
139.
论电子产品的逆向物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结构的分析,讨论其对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并在对国内外有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电子产品实施逆向物流的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0.
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权威调查显示,“家长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一项中,高居第一位的竟然是学校,比公共场所还高出15个百分点。 这则新闻给笔者吃惊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以前那则“教育成为暴利行业”的新闻。学校何以成为家长最担心的场所?学校成为家长最担心的场所意味着什么?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公众充分认识的今天,思考这些并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