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安全科学   252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439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硫化汞的生物利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艳  王卉  司友斌 《环境科学》2013,34(11):4466-4472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铁还原菌奥奈达希瓦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固态硫化汞的生物溶解、生物甲基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还原菌S.oneidensis MR-1在含硫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低浓度硫素能够促进其生长,高浓度时细菌生长则受到抑制,这种抑制主要表现在菌株生长曲线迟缓期的延长;铁还原菌S.oneidensis MR-1能够利用固态硫化汞,促进其溶解并迅速进行汞甲基化;在S.oneidensis MR-1的耐硫化物范围内,菌株对硫化汞的生物溶解作用随着硫化钠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生物甲基化作用只在低浓度硫化钠时受到促进,硫化钠浓度过高时则会受到抑制;此外,弱酸性环境比酸性及中碱性的环境更有利于S.oneidensis MR-1对硫化汞的生物溶解及甲基化.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燃煤量的调查结果和呼和浩特CO浓度值监测结果分析了CO排放源的分布特征和CO浓度的变化特征,得出高燃煤地区和采暖期CO浓度值较高但低于标准值。对CO中毒事件案例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逆温、高湿、小风和低气压时不利于一氧化碳浓度扩散,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翅碱蓬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碱蓬是潮间带的常见优势种群,为了解其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陆域向海洋迁移中所起的作用,利用GC-MS研究了东营和营口潮间带盐沼植物翅碱蓬不同器官及根系土中有机氯农药(OCPs)、多环芳烃(PAHs)、十溴联苯醚(BDE209)和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翅碱蓬中的污染水平依次为ΣPAHsΣOCPsBDE209ΣPCBs(96~1506ng/g、14~577ng/g、1.8~33ng/g和399~2161pg/g).营口潮间带沉积物中OCPs、PAHs和PCBs的污染水平高于东营,但这3类污染物在两地潮间带翅碱蓬叶子中的含量水平相当.OCPs在两地翅碱蓬各器官中的分布相同,即茎根叶,PAHs和PCBs2种污染物受根系土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在翅碱蓬器官中呈现不同的分布.BDE209在东营潮间带的污染水平(19.7ng/g)高于营口(2.36ng/g),在碱蓬器官中呈现不同分布.  相似文献   
44.
祁连山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宗强  冯起  司建华  苏永红  席海洋  郭瑞 《环境科学》2007,28(10):2389-2395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连接Li-6400-09土壤呼吸室,在2004年生长季节对祁连山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沿海拔梯度进行了野外定位试验,统计分析了水热因子及根系生物量对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特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O2通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 沿海拔梯度土壤CO2通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变异系数逐渐增加;就日变化而言,土壤CO2通量晚间维持在较低水平,02:00~06:00最低,在07:00~08:30开始升高,11:00~16:00达到峰值,16:00~18:30开始下降,整个过程呈单峰曲线.土壤CO2通量的日平均值介于(0.56±0.32) ~ (2.53±0.76) μmol·(m2·s)-1.从季节变化来看,土壤CO2通量均以夏秋季较高,春冬季排放量较低,7~8月份达到最大值[4.736 μmol·(m2·s)-1],6月与9月份次之,5月与10月份基本一致,整个生长过程总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形式.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在植物生长季与10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根系生物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山草甸土壤CO2通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植物根系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45.
1982-2006年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植被覆盖变化时空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被覆盖变化在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MODS)共存、平衡演变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1982-2006年GIMMS/NDVI数据,提取新疆地区年最大植被覆盖指数(fvc),针对新疆MODS的基本格局,通过先地理分区再因海拔而异讨论,划分出山地、绿洲、荒漠子系统,对比分析不同分区不同子系统下fvc变化趋势、变率、变幅、变异性等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新疆植被覆盖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可分为1982-1995年的剧烈波动期和1996-2006年的相对平稳期,不同分区和子系统差异显著;在变幅和变异性上,东、南疆地区>北疆、伊犁地区,荒漠>山地>绿洲,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显著改善的地区位于绿洲内部、绿洲的周边地区及部分山地,显著退化的地区大多位于东、南疆的荒漠区;不同植被覆盖度下植被覆盖变化具有不同特征,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植被退化趋势明显,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植被改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6.
"十二五"以来,国家不断完善总量减排和污染源监测管理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文件和办法,强化了监测信息公开,严格了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考核。新形势下,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针对当前监督性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标准核实、规范监测、信息公布、软件升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7.
正尊敬的曹省长,尊敬的左院士,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上午好!今天,"2014年中国再生资源行业会议"在荆门格林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召开,来自行业的6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我谨代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热烈欢迎各位朋友的参与,感谢各位领导的莅临!2006年以来,经过近十年的产业政策引导,我国  相似文献   
48.
“鼠标一点,轻松制版。成本低廉,告别污染”,在印刷界,这个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的设想已经变成了现实,而这一设想的主导者就是中科院化学所新材料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宋延林。  相似文献   
49.
深部盐水层CO_2地质埋存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部盐水层CO2地质埋存具有极高的埋存潜力,其埋存区域的适宜性评价是科学选址的重要依据,但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该领域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近领域构建指标体系的成熟经验,提出了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以及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了以技术性、安全性、经济性与社会环境为准则的包含26项指标的深部盐水层CO2地质埋存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准则和指标的权重,并为每个指标拟定了从适宜到不适宜的五级评分标准;最后以松辽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为例,按照指标逐级加权求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综合得分比较得出中央坳陷区相对适宜性最好,是松辽盆地优先开展详细CO2深部盐水层埋存工程的区域。  相似文献   
50.
河口潮汐、盐度、悬浮颗粒物特征因影响化学物质在水体与其他介质之间分配行为,使得咸淡水生物利用度上产生差别,造成咸淡水水质基准标准的差异.重金属如铜,锌,铅,镉和铬等指标由于广泛分布在淡水及海水中,在较高的浓度下可具毒性效应,是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常规监测项目.本研究以大辽河口为例,探索这些重金属指标在咸淡水河口区衔接情况和响应规律.首先,基于生物、化学和地质地理相似性确定潮汐界面(TCI)和河海边界(FSI)的位置,划分为潮汐淡水区及混合区.其次,分析了一个潮汐周期内重金属指标的变化特征,以及潮汐淡水区及混合区内盐度和悬浮颗粒物对分配系数Kd的影响,结果表明砷、镉和铬等指标更易受盐度的影响,而锌、铜、铅和镍等指标更易受悬浮颗粒物和潮汐状态的影响.最后,结合潮汐状态和分配系数研究结果,根据这些指标在TCI和FSI的变化趋势,归纳为两类响应规律:第一类如砷、镉和铬等指标,这类指标在FSI具有明显的突变点;第二类如锌、铜、铅和镍等指标,从TCI开始发生变化.两类指标在水相-沉积相-颗粒相介质的分配行为表明颗粒相和沉积相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尤其颗粒相中的重金属浓度,取决于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指标响应差异主要存在于水相中.通过本研究识别出易受不同环境因子(如盐度和SS)控制的敏感指标,提出需关注河口本身特征造成的指标背景差异的必要性,将有助于我国现行水质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的实施和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